赵文彬
豆虫、青虫、黑黏虫、蛴螬、棉铃虫、各种蛾子……这些原本令人生厌的小虫,却成了安徽亳州大杨镇村民高建民的滚滚财源。靠着把抓虫子当成生意来做,他在两年间赚了50多万。
生意概述:
三类品种,四个办法
抓什么:三类虫子都有主顾
高建民把虫子分为四类:一是饲料类,即捕捉各类杂虫销售给养殖户,饲养土鸡、土鸭等绿色禽类,售价通常为每斤5元—8元不等。通过自制的工具、设备,高建民每天可抓这类虫子上百斤,能卖上500多元;二是食材类,高建民跟当地一些农家乐、餐厅等合作,为其抓捕可供人们食用的虫子,因为这种食材很新颖,每斤的售价超过20元,目前高建民每天可抓这类虫子约10斤—15斤,纯利近300元。三是收藏类,因为抓虫子抓出了一点小名气,一些昆虫研究机构及爱好者主动找到高建民,请他帮忙抓一些“比较少见”的虫子,并愿意高价收购。虽然这项收入总体不多,但平均单只虫子超过10元的价格,对高建民来说,“多抓一只就多一份额外收入”。
怎么抓:夜晚、树林、光源、除害,一个不能少
“抓虫子也是个技术活儿”,为了能抓到虫子、多抓虫子,高建民想出了几个实用办法。第一,晚上抓。利用虫子的趋光性(某些动物如虫类、鱼类等对光刺激的定向运动行为——编者注),拉上电灯,放好水盆、粘网、电网等,在自家院里、田间进行捕捉,这是高建民最常用的捕虫办法。第二,树林里抓。树林潮湿的环境,使之成为虫子最主要的聚集地,高建民在树林中挖几个50厘米深的大坑,放半池水,在四周离地面20厘米处拉一圈电灯,可以吸引方圆几里地的虫子来“自投罗网”。第三,光源的“针对性”。在实践中,高建民发现不同颜色的灯光能吸引不同的虫子,比如紫外线灯最能吸引螽蜥、蟋蟀、蝼蛄和蝗虫等,因此他针对不同的虫子,使用不同的灯光,这样不但捉的虫子更多,而且能“想抓什么就抓什么”。第四,除害虫。跟树林环境相似,闹虫害的田间不但适合抓虫子,而且很受农户欢迎。根据农田面积、种植作物品种、受害程度和捕捉到的害虫数量,高建民也会“笼统收个数”,虽然一亩地劳务费不过几十元,但抓到的虫子可以自行销售,而虫害区域虫子多且品种较集中,往往可以卖出好价钱,抓一亩地害虫即可获利数百元。
生意经:粗加工,抱团干,
打广告,树品牌
“一个人抓虫子只能算糊口,把抓虫子当生意来做才能赚钱。”为了把抓虫做成生意,高建民采取了几个办法。
第一,组织人手,稳定产量、粗加工。
为了能同时在家里、田间、野外展开业务,高建民把家里闲散的亲戚如表妹表嫂等组织起来,经过培训后,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保证每天的固定“产量”。同时利用闲时,组织这些人员进行分检,通过这种粗加工把“值钱”的虫子从普通虫子中挑拣出来,卖出更高的价钱。
第二,培训+统购,从生产商变为销售商。
2011年,高建民把本村和邻村40个回乡人员召集起来,集中进行培训,传授捉虫技巧,然后让他们在各自的村子里捉虫,自己则专门负责统一收购和销售。這样一来,“产量”更高,货源有了保障,而能够满足的“订单”数额也增加了数倍,利润也增加了近三成。
第三,拿出近15%收入打广告。
高建民说,如果没有广告支出,自己赚到的钱肯定更多,但花钱打广告却可以换来更多的订单和收入。因此,他拿出几万元在当地电视台和报纸上做了广告,这件事本身在当地也成了新闻。而结果呢?广告打过之后,原来每斤5元的饲料虫子变成了6元一斤,还供不应求。高建民笑着说,这叫做“品牌效应”。
第四,率先树立品牌。
看高建民抓虫子赚了钱,周边不少人也开始跟风。面对竞争者,高建民马上到有关部门申请注册了“绿野生态虫”商标,给自己抓的虫子打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以前客户想买虫子,会说“找小高”;而现在则会问“是不是绿野牌的”——如果不是,那就对不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