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敏
课程改革中,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纲要》中所提出的整和性、开放性和启蒙性的指导思想。
回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主题活动较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许多启示……
一、从“学”到“做”,让孩子亲身实践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例如:在研究人体的主题活动中,一次有关“为什么人有肚脐眼?”的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因为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采用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演示,即用一根细带子从一个孩子的肚脐眼处,连接到我的腹部,从而使孩子了解到,脐带原来是胎儿用来吸收营养的渠道,也就是胎儿的“嘴”。接着有用剪刀把这根带子剪断,说明胎儿已经能够有能力独立生存,可以脱离母体了。孩子们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景下,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人会有脐带和肚脐眼,回去后的反响也很强烈。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
二、从“单一”到“多样”,幼儿表达表现方法的个性化、多元化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的表达和表现是以语言为主要途径的,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别是在孩子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幼儿的不同的兴趣所在。如在“我们来变盐”的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分别记录了“盐水倒进锅里——电热锅插电源——盐水开始冒泡——锅的上方出现白汽,用手感觉一下很热——锅里的水慢慢变少——有白色的小盐粒飞溅出来——水没了,白花花的盐变出来了——尝一尝,好咸好苦——大家去喝水呀!”这一系列的过程。孩子们的记录虽然不是自始至终十分完整,但是却体现出他们观察的独到之处,笔触生动,非常具有童趣。
三、从“教学”到“区角”,充分体现整和性
目前,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把以往分科的教学活动内容整和起来,将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区域游戏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游戏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具有我园园本化特色的英语活动的内容整和在其中。
例如,在有关食品的主题中,我们的语言角中提供了不少相关的主题书籍和配套的录音磁带;在棋牌角中,我们自制了许多“英语食品牌”和“英语食品掷骰子游戏棋”投放在其中,使得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又了解了食品的知识、复习了各种食品的英文名称等。
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我们的区域游戏也应该透过游戏的形式,促进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从“小课堂”到“大学校”,在多种形式中获得体验
曾经看到过一则“麦当劳”的公益广告,描述的是一个山区孩子,每天走的几十里山路是他的体育课,妇女们哄孩子睡觉的哼唱声成了他的音乐课…….这则广告的目的是要号召人们伸出援手,帮助那些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使他们的知识经验拓展到生活环境以外。正如我们一直所说的,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反过来一想,人的知识经验的获得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限制。山区的孩子不走出大山,,他们的知识获得和想象力的发展走不出山的包围,而如果城市的孩子始终坐在教师里,接受被动的知识灌输,思想也同样是狭隘的,和山区的孩子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现在,随着我们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走出课堂的机会。在有关“汽车”的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和平汽车城”;当发现了两辆又象洒水车,又象油罐车的奇怪车辆,争论没有得出结果时,孩子们自发走访了园林公司,找到了“园林灌溉洒水车”和“洒农药车”的正确答案。
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新鲜的事物,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尝试着与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走出“小课堂”,带领他们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放飞心灵的翅膀,这将会让他们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