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久雄
传统教学方式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跟着转。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过程性,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然而当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整合后,上述的情况有了较大改观。现将自己在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巧妙整合,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巧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谁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数学感兴趣?信息技术却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信息技术,展示探究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视觉感知,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在学完立体图形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 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我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将长方形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轨迹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学生就能清晰的看到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体,并借助演示直观的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之间的关系。借助信息技术的演示,很多学生很容易地想象出“假如沿着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那么所形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锥”。信息技术的巧用,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思维能力。
3.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掌握面积公式是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极限思想则是教学的难点。而学生对于推导过程中,“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是很难理解。教学中用信息技术加以演示就形象多了,动态演示把一个圆先平均分成四份,用不同颜色表示,拼起来不像圆;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然后,再依次进行平均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把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深刻印象,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如果过多、过滥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样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远远多过于有意注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对它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切忌过分依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把数学课变成信息技术的展示课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给数学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的飞跃。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2.在运用时机上,切忌喧宾夺主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合理地把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机,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一般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抓住有利时机,插入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内容溶于形象直观之中,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因此,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把握好利用传统电教手段讲解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时机,十分必要。
3.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有些数学教师认为,有了大屏幕投影,黑板可以从教室中消失,板书都可以省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动态生成。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受到影响。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使用是一柄“双刃剑”,只有让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打造出一堂堂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4.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