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昱
7月12日,合肥一中“创新人才班”、合肥八中“资优生班”被当地教育部门紧急叫停。之前当地媒体的高调宣传一度让外界对这项改革举措充满了期待。据合肥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称,叫停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学校的做法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有关规定。(7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当地人管这两个班叫“神童班”。按照计划,这两校招收的学生都将在16周岁以前参加高考,目标直指中科大少年班。现在还好是被叫停了,因为在这个指向性很强烈的目标之下,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这与其说是“神童班”,倒不如说是“学习尖子班”“学习提前班”,或者“学习早熟班”更为确切。
什么是“神童”?在现实的社会语境下,我们往往把能考高分的儿童称为“神童”,更多是把“神童”局限于学校文化学习范围内。倘若假设,一个儿童从小没有书念,跟着一个师傅学电焊,结果几年后,他的电焊技术比谁都好,那他是不是“神童”呢?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他显然不是,顶多就是个高级技工而已。但那些能把圆周率背到百位千位以上的儿童,在人们眼里却是“神童”了。那种通过超常规的学习训练,能提前考上大学的,更是“神童”了!
我们的教育就是如此充满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在这种功利化的影响下,教育的目的被收缩到了“考上大学”或者“考上好大学”这么一个小小的筐子里。社会只要求“神童”考上好点的大学这么一个看上去很光鲜的“结果”,至于“神童”大学毕业后能够干什么,或者能有什么职业成就,往往被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其实,“创新人才班”也好,“资优生班”也罢,再光鲜的名字也掩盖不了应试教育的实质。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杨振宁、乔布斯等,这些杰出人物都没参加过什么“神童班”。在现实的环境下,在招生大战的硝烟弥漫中,合肥一中和八中的所谓“神童班”计划,其实更有可能成为“尖子生提前掐尖”计划,成为学校抢夺优秀生源的一种手段。所以,比起一般的班级,“神童班”里的学生大约也只是在奥数、英语竞赛等考试成绩上更为优秀一些而已。
还好是被叫停了,否则,“神童班”一旦推行,对当前应试教育只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至于指望这样的“神童班”能够培养出像杨振宁、乔布斯这样的科学家或者杰出人物,这与其说是一种期待,倒不如干脆说是一种“奢望”。
(责编欧金昌)
看了本期两篇教育时评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或者对别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