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言并重 标本兼治

2012-04-29 00:44沈丽芳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9期

沈丽芳

古人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如果说理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语言则是其血肉。灵肉不可分也。议论文拿不到高分, 主要原因有:一是说理不深刻,立意不高不新;二是语言没有特色,文字味同嚼蜡。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因为词汇积累贫乏、语言运用笨拙或表达技巧不高等问题,往往会造成意不称物,辞不达意,“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尴尬局面。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就像建筑一样,没有建筑材料不可能砌成高楼大厦,有了材料,没有技能,也不能够建成高楼大厦。写作最终是用语言文字将思想感情外化。所写的文章有没有感染力、表现力,直接取决于驾驶语言的能力。能不能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决定条件。所以,要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训练是关键。

但是,文字表达其实是思维显现与明确的过程。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所以,语言训练也就是思维训练。在对学生进行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中,说理思维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存乎一体,不可分割。作文教学的思维引导、情感激发绝不可脱离语言表达;同理,语言表达也要符合学生思维情感发展的需要。因此,有效的议论文语言训练,应建立在思维训练基础之上。

鉴于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能把自己内心想法明白晓畅地表述出来,是作文指导课上不可回避的一个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笔者采用“一比二练三仿”的训练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比较阅读——力求思维脉络清晰,语言简明扼要。

比较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议论文语言训练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思维流程和语言表达相同或相异的、有一定可比性的文本或文段进行比较分析,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研读、去斟酌其说理的思维脉络,揣摩其语言运用的技巧等,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其异同中领悟议论文叙事说理的思维流程及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比较阅读的文本可以是名家作品,也可以是学生作品。只要是比较点明确,导向性明确,可操练性强的文篇,都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分析,揣摩比较。

例如:为了使学生感悟议论文围绕论点举例说理,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的特点,可提供以下的文段给学生阅读揣摩。

文段一:古代文人大有仕途不得意之人,遥望南山,于东篱下安然地采菊;泛舟赤壁,江天夜饮,“不知东方之既白”。面对巨大的逆境,陶渊明没有大惊小怪,苏东坡没有大惊小怪,很多人都没有大惊小怪,思想之潭的涟漪很快平复,沉静地接受了逆境。因为逆境虽然不等于生活,然而至少包含了生活。所以,以平和的心态,坦然地行走在逆境中,于尘嚣之中终会为自已赢得一片桃花源地。

——考场佳作《行走在逆境中》

文段二: 2007年月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在随后的一系列测试中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重大跨越。因为“比”,才能让中国圆了飞天的梦想;因为“比”,让五千年的泱泱大国——中国屹立不倒;因为“比”让我们的祖国一次次地进步,提高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学生习作《在比较中进步》

文段一展现的是缘事及理、脉络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语言表达上紧紧扣住“逆境、沉静、平和、坦然”几个关键词来叙事说理,叙事简洁明白,说理清晰连贯,水到渠成。相比之下,文段二在叙事时没有突出关键词“比”,但在说理时强调“比”就显得突兀,叙事与说理思维不连贯,表意含糊,凸显思维的混乱。

再如:

文段三:法国的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静静地思索。历时十五年,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著作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人间喜剧》横空出世。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呼啸的西北风,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

——学生习作

文段四:不事张扬的人,沉稳厚重,为人所敬仰。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是谁喝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是谁夜夜长明灯记录《北方的河》?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生前无声,死后却长存。

——教师下水作文

两段对比,向学生展现了议论文中叙事与说理的关系,以及围绕说理而叙事的语言思维与方式。通过对比,也使学生体会到议论文语言概括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此外,学生作文中还有叙事详略不当,用词重复累赘等毛病,都与学生的说理思维混乱有关,都可以通过比较点明确、导向性明确的文本去比较分析,阅读感悟。大量的比较阅读,尤其是用学生的作品与名家的作品比较阅读,可使学生了悟自己作文语言的缺点之所在,也明白了修正的方式与方向,激发模仿创作的兴趣与欲望。

二、修改练习——力求思维客观全面,语言准确有分寸。

俗话说“三分写,七分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舍得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给学生,尤其是在语言方面,更应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推敲与琢磨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作文,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他必须明白自己作文的缺点之所在,如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表达过于偏激等问题,都与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客观有关,都必须通过大量的比较阅读与教师的点拨分析来促使学生明白与领悟。此外,教师还需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范例,提供一些修正的方式与方向,才可帮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等问题,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文段进行比较阅读:

文段一:感情是雨露,滋润着普天下无处不在的亲情树;感情是生命长河中的动人乐章,喜、怒、哀、乐、愁是其永恒的主题;感情也是人类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第一触角,真、善、美、假、恶、丑是其最本真的感受。然而,感情也是自私的、唯心的,它会或多或少地蒙蔽我们原本明亮的双眸,影响着我们对人及事物的客观判断和认知。

——考场佳作《生命是否同样珍贵》

文段二:《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中有笔者谈到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她与平级比地位,与下级争宠,与上级比聪明……的确,这种攀比心理导致晴雯整天郁郁寡欢,争强好胜,活在痛苦中。然而,我们不能沉醉于比较中,因为这种态度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学生习作《“比”出风采》

两段文字都用了“然而”一词,文段一的“然而”一词,把“感情”正反两面的作用全面客观地描述出来,并且突出了它的反面作用。但是文段二的“然而”就用得不准确,因为它的前后句并不构成转折关系,此处凸显了学生思维的局限与片面。所以修改的重点也就在此处。修改的方法就是要把这个表示转折的词语改为一个表示顺承的词语;或修改此词后句的语意,引出另一种有风采、有进步的“比”,使之构成转折关系,从而突出语意的后半部分,收到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效果。

再如,为了使学生感悟议论文说理思维全面客观,语言表达有分寸的特点,笔者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文段进行比较阅读:

文段三: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见解、看法说出来,虽然态度或形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一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但是我们干部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啊!

——《牢骚之我见》

文段三对文字掌握的分寸比较好。“有些不太合适”、“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两个“有些”界定了牢骚的特点,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牢骚”的弊端。这样既符合思维习惯,又符合客观事理。

三、仿写范文——力求思维组织严密,语言表达合逻辑。

议论文是阐明道理、表明立场的文体,其说理思维需要严密,其语言表达更需具备逻辑性。而这些方面,正是我们学生的“软肋”。为此,范文引路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通过对一些优秀文段的摹写,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对一些思辨性较强的文段的摹写,更能使学生形成说理思维追求严密的作文意识,同时促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趋于规范与合乎逻辑性。例如: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接,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同情不是一种荣誉,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可为求名而施与,因为只有达到主客相投、物我两忘,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

——《我看“同情”》

这里运用“不是……而是”句式,把同情与一系列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比较,表达了对“同情”这种美德的深刻认识,使话题的概念更加清楚,阐述更加深入。

诸如此类的文段,都是可以提供给学生模仿的范例。也只有通过对优秀文段的摹写,学生的说理思维才能更清晰与严密,语言表达才更能凸显逻辑性。

总而言之,修改与模仿都是使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必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该引导时需引导,该放手时则放手,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议论文写作指导是一大课题,而语言训练是这个大课题下不可回避的一个子课题。如何使议论的语言简明准确、有文采、有意蕴,一线教师们已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巧用比喻、排比、反复;借用名诗名句;采用灵活多变的句式等等,但是,不论运用何种训练方法,思维训练都必须是基础。只有建立在思维训练基础上的语言训练,才是有效的训练。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学生比一比、练一练、仿一仿,在读中悟,在悟中写,应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工作单位:东莞市南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