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忠
一、教学目标设计:准确明了,层次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失效、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准确和明了。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学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主问题设计:统领全文,贯穿始终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提问或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指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主问题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设计了以下5个主问题:
1.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2.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3.这些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
4.那个孩子没有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
5.从中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样的道理?
宁老师设计的这5个问题围绕“骗”字展开,先理解后评价,先感受体验后分析探究,由表及里,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学环节设计:删繁就简,凸显重点
教学环节是指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阶段,教学环节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时间。如今,我们发现环节复杂、结构繁杂、程序凌乱的境况越来越多地充斥着课堂,使原本简单而快乐的学习,却因“天衣无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孩子“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设计了以下九个环节:①聊一聊你的、我的、大家的端午。②读一读高邮人的端午。③说一说高邮人的端午。④评一评高邮的端午明星。⑤议一议外乡人眼中的高邮鸭蛋。⑥夸一夸自家的高邮鸭蛋。⑦赞一赞高邮鸭蛋的好名声。⑧品一品孩子们的“鸭蛋秀”。⑨抒一抒绵长的故乡情。
本堂课九个环节明显偏多。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二至三个为宜。”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果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放手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学习、理解、鉴赏,去独立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那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就本堂课上教师所设计的九个环节而言,除第一个环节,其余八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细读文本,需要经过分析、提取、概括、表述,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善,这样的过程,不是三五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假如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倒不如删繁就简,凸显重点,追求实在。
四、文本解读设计:咀嚼语言,以文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文本解读
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都要具体落实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如今,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富有“新意”的解读是对文本的误读。教学《愚公移山》,批评愚公没有环保意识、没有经济头脑;阅读《背影》,当学生提出父亲攀越栅栏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解读时,教师评价“独具匠心”……所有这些,都是脱离文本的表现。
五、背景资料设计:适时适量,灵活穿插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一定价值、意义的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背景、文体背景、作者背景、语文知识背景等。在教学中适时补充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情感体验,有利于向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穿插资料要适时适度,如果运用过多,一来有卖弄才学之嫌。二来可能给学生造成更多的认知和理解障碍。
六、学生活动设计:活动充分,收获丰厚
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
《喂——出来》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一篇科幻小说。小说语言质朴,情节曲折,结尾出人意料又富有哲理。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对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在教学本文时,设计了三次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讲故事”,对小说情节进行梳理。同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叙述情节要条理清楚;二是选用以下2~5个成语,如深不可测、闻风而来、争先恐后、不容置疑、源源不断、一视同仁、任劳任怨。第二个活动是“续结尾”,就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给小说续写结尾,感受星新一小说情节曲折,结局出人意料的特点。第三个活动是“评人物”。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描写的细节,通过咬文嚼字、朗读体会、想象揣摩去品味言语情味,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荒诞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体会作者对复杂人性的反思。三个活动,环节精练,既准确抓住了作品文体和写作特色,又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又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很好地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品味作品的丰厚意蕴。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得也是丰厚的。
七、延伸拓展设计:紧扣文本,适可而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指在教学中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教材向生活拓展,语文知识向其他学科拓展。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诠释”教材,“剖析”文本,而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元素,对文本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增加积累,逐步提高语文能力。但这种延伸和迁移要把握一个度,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那么,拓展怎样才能做到适度呢?其一,要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所利用的资源必须围绕语文教学目标,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二,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拓展的资源,要考虑到所教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能接受和理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的体验和探究。
(作者单位:仪征市新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