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清
【摘要】在电视媒体中,导语镜头的出现是图像与语言共同组成的信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完美体现。电视新闻导语不同于报纸导语写作,创造出了其独特的报道方式,帮观众更好地看懂新闻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台湾电视新闻导语镜头的特点,看其如何抓住观众眼球,以期为内地的电视新闻制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导语镜头画面特征电视新闻
导语是新闻的眉头,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的运用能起到提炼新闻主题,吸引观众兴趣的作用。所谓导语镜头,就是电视新闻画面为了与解说词相呼应,需要有一个启幕的镜头。导语镜头虽然不是对主体事实的叙述,但可以先声夺人,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整条电视新闻的兴趣。特别是在以画面为主的电视新闻中,一个好的导语镜头,可以使观众一看便知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引起观众继续观看的欲望。
现代社会的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大媒体,不断传播着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无线、有线、付费电视等上百个频道的选择,使现在的电视观众变得更加挑剔。据了解,2000年台湾的专业新闻频道多达11个,以台湾2400万人口来估算,台湾新闻频道的密度高居世界之冠。①为了争取收视观众的最大化——不只是争取忠诚的观众建立固定的收视习惯,同时更要争取手握遥控器、随意转台的广大游离观众,台湾电视新闻栏目开始逐渐突出具有自身特征的电视新闻导语,以此在新闻大战中树立自己的风格,并且掌握电视独有的特性,使电视新闻在具象和抽象语言的兼容并蓄中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
丰富的镜面视觉包装在台湾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已成常态,笔者归纳了这些新闻导语镜头的画面特征:
一、完善新闻细节,凸显电视新闻导语优势
大陆的电视导语镜头就如一碗清汤挂面,观众只能竖起两只耳朵专心地听播音语言。如果画面剪辑打乱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破坏了整条电视新闻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观众就会听得很吃力。电视是视听双通道的媒介,而且相对于没有屏幕文字的画面配语音的新闻来说,屏幕文字的介入能使得语音描述与画面展现的内容在屏幕文字的帮助下对应得更加吻合,减轻电视的负功能。
电视新闻的细节对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正如研究电视新闻语言学的黄匡宇教授提出的,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并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有吸引力的要素。②
信息传播所获得的价值大小,与其信息所运用的传播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1967年出现了一种多渠道传播与提示—累计理论(The Cue-Summation Theory)。当时,该理论的提出者赛维瑞(Severin)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提示或刺激物增加,学习的效果也将增强。“提示—累计理论”指出:“当文字信息和图片并列展示在受众面前时,能相互提示,特别是能引起受众的回忆和联想,从而调动记忆库中的知识和信息,增强理解,加深记忆。数字技术更使得多媒体传播如虎添翼。”③
电视就是一种多媒体,同样适用“提示—累计理论”。一般没有屏幕文字与有视像化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其传播符号的区别如下:
无屏幕文字:播音员+播音语言+新闻画面
视像化屏幕文字:播音员+播音语言+新闻画面+屏幕文字+动漫+图表
显然,视像化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符号多于一般无屏幕文字或简单用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其新闻信息在多种符号的共同作用下表达得更加明确,受众对其的认知更快捷,记忆更深刻。
台湾电视新闻导语的画面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们把屏幕文字视觉化落实到标题和画面上,使平淡无味的镜头耳目一新。台湾电视新闻在每则新闻一开始播报时就上标,并尽量保持上标的状态,包括没有画面的简讯或新闻(口播新闻)在内,每则新闻至少要有一个以上的标题,有时还会有2个以上的大标替换让观众维持视觉的新鲜感。(图1)
二、 “捆绑式”报道,强化导语主题
图2是一则“捆绑式”的新闻。所谓“捆绑式”新闻是最近几年电视新闻中较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发生的同一类事件捆绑在一起播报,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将类似的报道集中在一起,并且将导语镜头制造成双导语画面模式就是一种“捆绑式”新闻报道方式。左边是刚播报完的家庭隐患,桃园母被虐杀人事件。右边窗口就是主持人正在报道的台南狠心杀瘫夫的家庭悲剧。这个导语画面同时又用了一个总的大标题:家暴多年 妻杀瘫夫钢杯砸爆头,再一次将正在报道的主题凸显出来。
一般情况下,纸质媒体的各条新闻都是独立成章的,它不需要有导语从中串联,而电视新闻则需要有文字在整档新闻栏目中起串联作用。这个特点在大陆电视新闻中的应用较常见,但结合新闻镜头作为播音画面的双导语画面,并串联在一起报道的这种捆绑方式,就比较少见。这种同类新闻串联报道的方式不仅找到了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分散的、类同的、单薄的新闻显示出综合效应,还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信息量和分量,让观众加深对此类新闻的印象。
三、通过景别置换,制造导语悬念
图3这则新闻的导语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换,一步步地交代事件,并且观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更想了解事件的结果。画面首先运用了远景交代事件发生的位置,对画面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定位(会场外执勤人员维护秩序,其中两人引人注目,关键词:马谢辩论,场外重兵,国安部队,黑水取经),然后记者再切到中景(两个头戴黑水公司帽子的警官被突出,并打上文字介绍他们各自的身份),最后特写交代特定的细节(镜头推到某个人帽子的图案标识上)。报道的同时还搭配了上文字信息,使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立刻从基底凸显出来,这样不但有利于观众轻松地抓住新闻信息点,形成信息易受性,而且还为新闻制造了引人入胜的悬念。台湾新闻经常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观众注意,提高了电视传播的效果。
四、 利用漫画特辑,使导语画面更精彩
台湾年代新闻在报道台湾国安局局长许惠佑的风化案时所用的动漫,很清晰地再现了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画面。在此篇报道的导语镜头中,就能看到许惠佑被画面引申放大了出来,并且打上标题“伸狼爪?许惠佑被控性骚扰秘书、女记者”,这种风格的报道只有在台湾电视新闻中才能看到。
对于已经成为历史,或者缺乏现场画面的新闻,利用动漫来帮助新闻的叙述,比单单运用主播语言来陈述事件要精彩得多,使得观众能免去繁琐的说明,直接通过图像和文字看懂信息点,为导语镜头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说明作用。实践表明,为了弥补由于摄像机无法触及的新闻现场画面而造成的新闻信息空洞贫乏的缺陷,极为有效的叙事手段就是动漫形式的运用。动漫以其联想、重构、趣味的叙事手法模拟、再现新闻现场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今电视新闻中“空镜头多、重复镜头多、虚假扮演镜头多、准确叙事镜头少”的被动格局,此为动漫符号信息价值的重要体现。④
导语是一条新闻的点睛之笔,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成功的导语镜头更是电视新闻——开始就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
画面的任务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画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解说词联袂向观众传播完整的信息,而导语镜头的出现则帮助图像与语言共同组成的信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达到了完美的体现,杜绝了“声画游离”现象。因此,处理好新闻的导语镜头对吸引受众来说,是首要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①陈飞宝,《台湾电视新闻发展脉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7):69
②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73
③罗以澄、黄雅堃,《论动漫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价值》[J].《现代传播》,2007(3)
④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09级研究生,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汪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