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军
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下面我主要从“新课程中学语文课程到底改了什么”从4个方面谈谈我的浅薄理解。
一、转变就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例如,教《不乱花零用钱》一课时,教师拿出一只储蓄罐,摇一摇,让学生听到硬幣撞击的声音,再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储蓄罐的份量,知道零钱能积少成多。然后提出问题:零用钱该怎么花?让学生想一想,再请学生讲讲春游时发生的故事。然后分小组议议,辨辨谁对,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要节约用钱,接着教师假设要组织春游,挂出食品价格表,让学生自己来计划一下该怎么花钱(拿出纸和笔算一算)。教师把学生的计划出示,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比,说说谁用钱既节约又合理,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不乱花零用钱,不是不花零用钱,而是在节约的基础上合理地花钱。教师再让学生听一听一位家长的话,使学生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最后教师印发一张“节约零用钱”的表格,请学生和家长一起评议。运用故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对比法,让学生想想、讲讲、议议、辨辨、查查,动眼、动嘴、动手、动脑。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既明白道理又指导行动。
二、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
三、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叫“走进戏曲天地”,我看到这个话题感觉很棘手——我自己都不会唱戏曲,对戏曲了解都不多,让我怎么上呢?在一个周末,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向老人学唱一段戏曲,不管什么剧种都可以,星期天我要检查的。学生顿时沸腾了,我也在心里打鼓。到了星期天,我让同学们唱给小组长听,小组长列一个表,把同学所唱的曲目,剧种,唱的质量是好、一般还是优秀列出来,反馈的结果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有95%的同学多多少少学会了一段,并且剧种多样,有的唱黄梅戏《天仙配》,有的唱京剧《红灯记》选段,有的唱《花木兰》片段等等,问起他们是怎么学来的,有的是从电视里学的,有的是跟自己爷爷奶奶学的,有的是看影碟学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学到了很多戏曲知识:比如戏曲的几个剧种;京剧的角色;每个剧种有代表行的人物,这都是他们潜移默化的学到的,真可谓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新的理念。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如果说我们的课本是一部小百科全书,那么社会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它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四、课程评价的转变
由过去的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由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察能力为主转变。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