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卫生与运动营养的关系

2012-04-29 13:07王森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年9期

王森

[摘 要]本文着重的讲述了体育卫生和运动营养之间的关系及运动前后营养补充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了速度型、耐力型、力量型、敏捷型体育项目所需要的营养搭配,进而提出要建立科学化的饮食制度。

[关键词]体育卫生;运动营养;营养配置

体育是及育身又育人的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卫生和运动营养可以影响学生的脑力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因而,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促使学生通过更营养的饮食能够增加体育锻炼的效果,为学习效率的提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体育卫生与运动营养的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体育学科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体育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德育、智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能够培育学生的身体,更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学生恒久的健身习惯的养成,并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构建学生完美性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卫生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卫生关系着个人作息、饮食、运动等习惯修养的养成,其促进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对体育卫生的认知度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的关键所在。体育卫生关系着科学化运动营养配餐制度的建立,因此体育卫生与运动营养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地说,运动营养就是体育运动后的科学化配餐原则,是需要根据多个因素进行确定的,如运动时间、运动项目、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员的素质等因素。据调查可知,普通高校男学生每天的热能消耗为2500KJ,女学生为2100KJ。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每日热能消耗量会有所增加男生可以增加到3300kj,女生可达到2500kj。为了能够使学生健康良好的发展,所消耗的能量必须要科学合理的予以补充,运动营养值得我们关注。

2 运动前后营养的补充

通常,运动前人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此时人体的消化机能也低于正常状态,因此应选择一些易于吸收且含水量大的食物进行补充,不能补充不易消化的纤维类食物,进食量不易过多,进食时间应选择在运动前的两到小时为宜。经过一系列的体育锻炼后,人体内的能量被大量消耗,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偏低,因此合理的营养补充很重要,为了更好地恢复体力,此时应该补充高能量的食物(含糖、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并适当补充充足的水分,但是要注意选择低脂肪的食物。对于经过较剧烈体育锻炼的人来说,应该及时服用100—150g葡萄糖或蔗糖以平衡人体内血糖的含量,降低血乳酸的产生,进食时间应选择在运动后的1到1.5小时为宜。

3 不同项目的营养匹配

3.1速度型运动项目

这类项目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内高度缺氧,此时能量主要来源于糖元的无氧代谢,糖的无氧分解会在人体内产生乳酸,乳酸会对人体的机能带来不利的影響,因此应该补充含维生素、磷脂、葡萄糖以及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为了使体内酸碱平衡,也应该多补充蔬菜、水果、牛肉等碱性的食物。

3.2耐力型运动项目

耐力性运动项目需要高能量来维持,其主要能量源于肌糖元的有氧代谢,因此为了平衡肌糖元的储备,应该补充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维生素B、维生素C的补充。

3.3力量型运动项目

此种项目对运动员的肌肉质量要求较高,肌肉是否发达要看运动员对蛋白质的补充量,同时经研究表明维生素B2可以促进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此类运动员应该加强维生素B2的补充量,另外还要注意无机盐的补充如镁、钾、钙、钠等。

3.4灵敏型运动项目

此类运动项目中对于人体的体能消耗不大,主要是精神系统的活动量比较大。对于此类运动员无需补充高能量的食物,主要是补充强化精神系统的营养,应该多进食含有磷、维生素B1维生素C的食物.。

4 科学化的饮食制度

对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来说,一日三餐需科学化制定,如进食时间、食物的质量、食物的卫生,运动项目及时间等都应该作为制定营养饮食的方案的依据。通常运动前应该进食易于消化且含糖、维生素较高的食物,同时需要控制进食量,避免进食高脂肪以及多纤维素的食物;运动后的食物可以多样化选择以补充足量的营养。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光注重的食材口味或者价值,应该充分的考虑到食材的营养价值。其次,也应该注意的食物的酸碱性,以便于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度,如米、面粉、猪肉等都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兔肉、牛肉等属于碱性食物。碱性食物可使人体内的PH值升高,降低了人体内酸的储备,机体会产生亢奋,酸性食物则相反,因此要合理的选择食材保证体内酸碱平衡。另外要选择合理的食物烹调的加工方式,避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损失,例如对于青菜来说,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受热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可以选择生冷的加工方式食用也可以急火快炒控制维生素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陈伟.补充乳清蛋白对优秀皮划艇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1

[2] 冯炜权,冯美云,谢敏豪,冯连世;当前运动生化与营养的几个问题——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

[3]崔巍.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系统研究与相关子系统的实现[D].清华大学.2008

[3]余江.河北省运动队运动训练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