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林 赵国然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9-0035-01
我国猪病频发,从前几年的“一片红(附红细胞体病)”、“一片蓝(蓝耳病)”到从南到北的“大片热(无名高热病)”,近两年来猪腹泻病不断出现。猪腹泻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仔猪常见,且多为散发,但近两年来猪腹泻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年猪和仔猪齐发,尤其2012年年初猪腹泻病大面积暴发。存栏200头以下基础母猪的中小猪场发病率达到20%~40%;死亡率也有所提高,特别是产后1周的母猪和仔猪发生腹泻,仔猪死亡率可达100%,猪腹泻给养猪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将其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1发病原因
引起猪腹泻的原因很多,其中有营养性腹泻(饲料营养不全或不平衡、消化不良、饲喂霉变以及被有毒药品污染的饲料等)、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据分析,2012年年初发生的腹泻主要是细菌(病原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和病毒(病原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瘟病毒和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因此,引起猪腹泻的因素是复杂的,每个养猪场要对发病时间、发病年龄、饲料以及气候环境状况等情况具体分析,找出发病原因。
2诊断
发生腹泻的猪场应把发病严重的或者濒死期的猪送至化验室进行检验,找出发病原因,然后对症用药。对于没有条件进行化验的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判断。1月龄的仔猪排腥臭、灰白色稀便,死亡率高,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可以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即仔猪黄白痢;若断奶仔猪突然死亡,全身水肿,共济失调,出现神经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仔猪水肿病;寒冷季节大猪先发病,而后全群发病,仔猪死亡率高,伴有呕吐、腹泻、粪便腥臭,大猪少有呕吐,排水样稀粪,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初步诊断为传染性胃肠炎或流行性腹泻;早春时节仔猪先发生腹泻,呈水样黄色腹泻,母猪不发病或少发病,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初步诊断为轮状病毒感染。营养性腹泻多发生于仔猪断奶期,由于饲料中的蛋白质、能量过高或配比不平衡、乳源蛋白(乳清粉等)不足等引起,母猪一般不发病,仔猪死亡率也不高。
3治疗措施
3.1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的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保护肠黏膜,促进肠毒素排出,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因此,对于大肠杆菌病、仔猪红痢等细菌性腹泻可以用头孢类、环丙沙星、氟哌酸等进行治疗,配合电解多维和益生菌等调理肠道菌群。
3.2病毒性腹泻
治疗病毒性腹泻可选用白头翁散、病毒唑等拌料饲喂,或者用黄芪多糖配合抗生素肌肉注射。一般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不好,主要依靠接种疫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补充体液,以防止脱水引起酸中毒,可用维生素C和补液盐。也可用干扰素配合治疗,以提高其治愈率。
3.3营养性腹泻
对营养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应及时更换饲料,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确保饲料质量安全,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益生素、消化酶或1%的柠檬酸,以提高猪的消化能力,对仔猪进行限量饲喂,以减少腹泻病的发生。
4综合防控
要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控”的经营理念,加强饲养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控。
(1)坚持全进全出和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猪只。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加强对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猪瘟、伪狂犬及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搞好环境和猪舍卫生,定期消毒,加强圈舍通风换气,在通风换气的同时必须保持猪舍温度稳定。猪场排放的粪污和病死猪尸体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2)控制日采食量。仔猪断奶时,由于突然从哺乳转为采食配合饲料,营养变化较大,仔猪容易过食,加之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引起消化不良而引发腹泻,因此,要控制食量。母猪产后要禁食1d,产后前几天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浓度不应过高,3~5d后可逐渐提高饲料营养浓度。不要突然更换饲料,若必须更换饲料时应逐步进行,至少有1~2周的适应期。
(3)加强学习,引进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饲养员自身业务素质。猪腹泻病之所以在中小猪场的发病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猪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在引种、猪场建设、环境消毒、疫苗预防、药物预防及治疗等环节的处理上不够慎重,给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此外,在疾病发生时采取的措施不够得当,以致贻误治疗时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