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
一、丛林化的集体生活严重不适合孩子健康成长
当前的教育舆论,非常强调孩子需要过集体生活。以至于,连幼儿不上幼儿园,都被视为严重问题。更遑论不上小学和中学了。
社会舆论如此坚决,就连那些在家学习的人士也颇为担心孩子不去经历集体生活这个问题。
余从幼儿园开始,经历了十几年的校园集体生活,也算熟知集体生活是什么一回事。
其实这种所谓的集体生活,就是一种丛林化生活,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校园暴力问题严重是一明证。
丛林化生活其实是严重不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
社会舆论也喜欢把内向者、不合群者与犯罪倾向挂钩,由此证明参加集体生活的重要。
其实,无论外向、内向,合群、不合群都是那个集体生活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能说只有外向、合群才是集体生活培养的。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你老是被欺凌,你会合群吗?你会开朗外向吗?
所以,集体生活必然制造很大一部分的内向者和不合群者。
校园暴力事件是很严重的。
据2010年的报道,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地区的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关于“近期发生了多起校园恶性伤害事件,你是否担心自己的安全”的问题,26.8%的学生感觉“非常担心”,56.1%的学生感觉“比较担心”,对安全担忧的程度累计百分比高达82.9%。而安全感的降低必然影响对外的信任度,使近半数被调查学生“不敢轻易相信他人”。
试问这样一个危险而恶劣的环境,大人都想躲开,为什么社会舆论会不假思索地肯定孩子需要呢?可见今天的教育观念,问题真是很大的!谬说横行,信众广泛。
高考状元是校园教育的优秀者,但马加爵正是因为集体生活才杀人。不是在那个集体生活环境,他也不至于选择杀人。
如果你还在怀疑孩子需要这种集体生活,请看看华夏先哲如何评说:“心不相亲,如何能相群?”孩子根本不需要心不相亲的集体生活!
西式教育是重智慧和知识而轻视心性品德的,西方人的心性品德教育是由宗教来完成的。在大陆没有,因为中国人实在无法相信西方的宗教说法。
西式教育又是批量化生产方式,对学生不作筛选,故集体生活无可避免沦为丛林化状态。
解决这个问题唯有靠私人办学,因为政府办学不能筛选学生,而私人能。
所以,私塾和私人学堂是应该发展的。尽管并非所有私人办学都严格筛选生源。
在西方,也是支持在家学习的,并且政府给予教育经费资助。
二、家庭生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集体生活
华夏文化是强调群体生活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一脉相承。
齐家就是一种群体生活。这是最切身、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群体生活!治国和平天下也都是群体生活。而修身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就是群体生活的心性基础。
如今很多人以为“齐家”是成家的意思。这是错的,这是西方观念的误导!
孩童能孝敬父母、勤学守礼、协助家务就是齐家。家是由祖父母、父母、子女组成的。各有各的本分,尽好自己位置的本分就是“齐家”,大家尽好本分才能把一个家整齐、和谐地构建起来并良好运行!
经营好一个家庭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子孙后代能否成才、子孙的婚姻家庭能否幸福,等等。
今天,高高的离婚率说明了一切,人们已经不知家庭生活的重要,没有经营好家庭的能力,就连家庭生活就是集体生活都不知道了。
为什么会如此?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误导!
新文化运动是批判华夏家庭文化的,因为西方文化是轻视、忽视家庭的。新文化其实就是包装过的西方文化。
三、“治国”和“平天下”都是适应丛林化生活的教育
当然,丛林化生活也是孩子要面对和适应的。但要等孩子明事理、有能力应付丛林化生活的时候再去适应,那是人生的“治国”阶段。
国家环境就是一个丛林化环境,华夏文化的“治国”教育,就是让孩子去成功适应丛林化生活,成功建设和治理丛林环境。
看我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绝大多数是私塾或家塾培养出来的,不是学校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所以应该绝对相信华夏文化能解决好适应丛林生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