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中年战胜“中风”

2012-04-29 07:40
健康必读 2012年9期
关键词:养病脑溢血张恨水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张恨水一生写了约3000万字的作品,中长篇小说达100余部。张恨水生活的七十多年间,经历了清王朝、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中国各个历史阶段,他是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20~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深受世人好评,同时也是著名的媒体人,有30年的报人生涯。

他的儿子张伍所著《我的父亲张恨水》记载了他的生活,以及他战胜中风病症的经历,对我们的健康观念很有借鉴意义。

1949年的5月下旬,晚饭后,父亲张恨水给两位读初中的两个哥哥补习英语,讲着讲着,突然他啰哩啰唆,口齿不清起来,而且越说越困难。哥哥越听越觉得不对劲,抬起头来看父亲,只觉得他晃悠悠地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

两位哥哥急忙把他搀扶到睡榻前躺下,谁知父亲一躺下,就昏迷不醒,人事不知了。两位哥哥吓坏了,立即大叫,全家人看到父亲危急的样子慌作一团。还是母亲沉得住气,立即打电话请一位和父亲有10年之交的张大夫火速赶来。张大夫很快来了,检查了父亲的身体,说很危险,可能是脑溢血,要立即送医院。

母亲赶紧派了家人,把父亲抬到离我家最近也是当时最好的中央医院。经检查,确诊是脑溢血,生命危在旦夕,随时有可能停止呼吸。经过医生的及时抢救,父亲昏迷数天之后终于醒了过来。

但是他的记忆力受到很大破坏,除了认识母亲,连家里人也不认识了,说话也相当困难,仍有生命危险。那时,母亲怀着3个多月的孕,她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住在医院里,昼夜陪侍父亲,父亲的吃喝要一口一口地喂,父亲的大小便也都要在床上方便,母亲不厌其烦地为父亲擦洗身子。苍天不负苦心人,奇迹终于发生了。父亲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他活过来了!

父亲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才回到家里。他的陡然病倒,使家里的经济来源断绝了,平素又没有什么积蓄,母亲很着急,又得瞒着父亲。于是她变卖了自己全部首饰,给父亲看病,并维持着家用。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北京隆重开幕,父亲被邀为代表,而他却因病未能出席。会后大会派人来看他,并送来了一套约50本的“大众文艺丛书”。同月,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不久,被文化部聘为顾问,有了份固定的工资,使家庭生活有了基本保证。

老友也都给了他无私的援助和深切的关怀。上海的《亦报》和《大报》,将父亲的旧稿在两报连载,使父亲有了一些稿费收入。

也许是心情好的原故,父亲的病情也逐渐好转。病后两个月,他便能“呀呀学语”;3个月时,竟能扶着手杖出门看望老友了。当他颤颤抖抖地亲自登门看望笑鸿叔时,笑鸿叔大喜过望,激动得热泪盈眶。父亲到医院复查,大夫高兴得连连说:“张先生能恢复得这么快,这样好,真是奇迹!”

当时,家中虽然经济拮据,但母亲省吃俭用,尽量为父亲创造一个良好的养病环境。除了母亲给父亲做一些好吃的,我们每日都是粗茶淡饭,但却使我们懂事用功起来。

当他能够离杖走路后,便开始练习写毛笔字。他一生都在勤奋地学习,一个大半辈子笔墨耕耘的人,倘不写作,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脑溢血给父亲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说话不清楚,还要流口水,左半边偏瘫,行动极不方便。

但是他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后退,他以写作为生,只要有一口气,他就要写作。父亲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不屈不挠地向自己的身体挑战,和病魔作斗争,看书还不行,便先练写字。

父亲让母亲买了许多小学生练习毛笔字用的大字本,每天在大字本上像小学生般地练习楷书,一切从头开始,认真地读帖,认真地写。只见他那不听使唤的颤抖的手,紧紧地握住毛笔,一笔一笔的写,那样认真,那样专注,上午定时写,下午也要定时写,终于,他能灵便地书写了,而且字越写越好,几乎恢复到了病前的水平。

父亲养病期间也尝试着写一些小文、小诗,1950年12月13日在上海《新民报》副刊《晚会》发表了病后所写的第一篇稿子《梦中得句》。父亲虽然是在养病中,但并不是深居简出的静养,而是一种积极的走向生活的“养”。

父亲常常一人策杖独行。非常喜欢到城外踏青,看到郊区拔地而起的高楼,使他由衷地感到喜悦。他逛遍了“里九外七”的十六个城门,就连当时较为偏僻的安定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等地,都有他踽踽而行的游踪。晚饭后,他喜欢和母亲抱着我的小弟弟到附近的小戏院西单游艺社去听京戏,而且还不挑什么名角和剧目,只是借此带着小弟弟开开心,这也算是他的养病之道吧。

这种特别的养病之道让父亲恢复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恢复期间,很多症状是被走了下去的。

父亲身体康复了,就又有了写作的冲动。从1952年起,数年间写了几百首律诗、绝句和词,词有长调也有小令,他都用毛笔以工整的楷书写在两个红格宣纸本上,并为这两诗集题名《病中吟》。1953年初夏,父亲终于恢复了写作。当他架起老花镜,伏在案头,拿起铅笔,在垫着复写纸的红格纸上再度写稿时,全家人的心情都极其复杂,有喜悦,有感慨,有惊奇,更多的是敬佩!在这里顺便交代一句,父亲原来写稿用毛笔,因毛笔书写只有一份,交出后,就没有存稿,所以1940年后,就改用铅笔垫复写纸,就可以一稿两份了。

父亲想写一部反映北京小杂院生活的小说,想通过一个小杂院,来描绘北京解放后的变化,书名定为《半年之间》。然而他写了几章后,自己感到不满意,因为他一直有病,对新生活不熟悉,写出来也不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后,他决定放弃这个构思,另选题材。在经过苦思后,他想到了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热烈欢迎,使父亲的创作题材转向了历史传说。

当然,由于是父亲病后,他的记忆力与精力都大大减退,这些小说的技巧与文字水平,都远不能和病前相比。我想说的是,他以脑溢血后遗症的病弱之身,在短短的几年间,又写出了十几部小说,可见他顽强的意志和非凡勤劳是多么惊人!

(摘自《我的父亲张恨水》作者:张伍,团结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养病脑溢血张恨水
养病守则
“养病”类词语的认知理解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你以为是养生 其实是“养病”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善读“养病”诗有益身心双健
因鸡粪争吵老汉突发脑溢血当事人被判部分担责
藏医涂擦疗法对血瘫(脑溢血)病康复期的临床观察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