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旸
摘要:微剧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或收听的戏剧类型。微剧因其创作时长及展现平台的不同,有一定的创作之规与创作特点,其中捕捉、浓缩生活细节,将诉求目标准确定位、寻求清晰的节奏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微剧微广播剧 微剧创作
微剧(Micro Drama),即微型戏剧。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或收听的戏剧类型。微剧具有完整的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形式上可支持微(超短)时播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音视频剧作,内容融合了科幻、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幽默搞怪、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自2010年中影集团推出首部微电影《老男孩》并热映于网络后,微剧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2011年,网络上的各类热映微视频多达50多部,包括“微博有鬼系列”、“青春期系列”等,点击率都突破数千万次,与中国电影年人均观影次数仅0.14次左右相比,微视频的点击率已经相当可观。
与微视频(微电影、微电视剧)相比,微音频(微广播剧)的产生酝酿期更长,草根基础更稳固,官方呼应力度更强。中国官方电台自广播发展初期,一直都将广播剧作为一种丰富群众娱乐生活,信息多元化的利器,20世纪90年代网络兴起后,部分音频爱好者特别善于通过广播剧这种较易操作的形式来记录、表达个人生活状态和轨迹,与官方广播剧相比,其形式的短小、内容的凝练早已具备微剧模型。2012年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浙江广电集团和中共宁波鄞州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广播剧微剧大赛”,6月7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主办方介绍,首届中国广播剧微剧大赛以“畅想未来”为主题,通过微型(每个作品时长3至8分钟)广播剧的制作、评选、展播,促进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发展。事实上,无论是微视频还是微音频,从创作艺术层面均有一些共通之处。
一、捕捉、浓缩生活细节
摄影艺术中较难完成的是微距摄影,在微距摄影中,可以将被拍摄物体放大1倍至50倍。微距摄影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捕捉到人眼正常状态下无法看见或会常常被忽略的影像。在微剧中,也有类似需要完成的微距艺术。
首先,需要放大受众所需,准确找到主题立意点。目前,微剧主要依赖于网络平台播出,剧目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被动点播来实现有效传播。在海量的音视频信息中,什么可以吸引网民的关注?这是所有微剧创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综观目前热门的微剧,主要集中于两大主题:青春励志主题及家庭亲情主题。前者的粉丝多为80末至90后的年轻人包括在校生,后者的粉丝多为60后至80初对社会及家庭有一定认知的中青年人。前者的代表如管晓杰导演的《青春期》系列;后者的代表如筷子兄弟导演的以同名歌曲命名的《老男孩》等。
其次,捕捉生活细节,让受众看到生活浓缩的惊喜。微剧时长非常短小,如何在短时展现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微剧对创作者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甚至,一部好的微剧要比一部正常时间的剧目还要难以展现。成都电台微广播剧《相爱》讲述了一个奔波忙碌的事业型男人,在患难中才认识到自己对妻儿及母亲情感疏离的悔悟过程。在短短6分钟内,该剧浓缩了妻子的绝望、女儿的孤独及老母亲盼儿回家的渴望。
二、目标诉求要准确
微剧的兴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商业价值诉求,比如吴彦祖主演的2011年凯迪拉克微电影广告片,以微电影之名博取了微电影爱好者几千万次的点击率,筷子兄弟音乐组合相继推出以同名歌曲命名的《老男孩》、《父亲》等微电影作品,着实让筷子兄弟博得了一举三赢的宣传价值:筷子兄弟组合的自身品牌、歌曲自身的有效宣传以及可观的微电影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受众中的“个体情感需要得到抒发”的诉求合力也不可小觑,目前绝大部分微剧作品,低成本高收视的利器主要是更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和真情实感,用微生活、微细节提炼大主题——即爱的需要和表达,如灵思传媒和酷6网合作的微博有鬼系列之《可以在一起》,通过一个叫李可以的小男孩的口述演绎了众多人所面临的原生家庭伤害、父母关系不和谐的痛苦经历。由中央电台创作的微广播剧《母亲的声音》讲述了一个未来的故事,女儿在2032年母亲去世后为了不让父亲孤独,为他定制了一个智能机器人,外貌、行动特质都很像母亲本人,但惟独因为没有母亲声音的记录,机器人的声音很不像,这让女儿和父亲都在反思,母亲活着时都觉得她唠叨,但如今,想听到母亲的声音却那么难。该剧通过一个科幻题材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伦理课题——家人的相爱与珍惜。
但无论是哪种诉求起因,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论述的,戏剧行动应该具有一致性,戏剧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行动且并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节。这一理论对微剧艺术尤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特定的短时间内,如何精确地表达故事并有效传递信息且达到诉求目标,是微剧作品创作的难点也是其艺术高度所在。
对于微剧创作者而言,既需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来表达一个主题,同时也要思考如何精选素材来完成短时作品。这便要求创作者既有稳的特质——不留缝隙地观察生活,同时,又有准的特质——精准地选取生活片段来表达立意,最后,还需有狠的特质——让戏剧矛盾点有效爆发。由筷子兄弟参与创作和主演的《父亲》之父女系列,在剧目的结尾处有效地让戏剧走向情感高潮,一个失忆且神智失常的老父亲突然穿着几十年前自己老旧的警察服装骑着摩托车来到女儿的婚礼现场,女儿将手伸向父亲,父女挽着手走向婚礼舞台,这一刻,所有观众都以为这位父亲似乎痊愈了,而父亲最后的一句话却让所有观者的眼泪夺眶而出——等你放学了爸爸再来接你,那最深的父女之情深藏在这位失忆父亲的内心深处。随后,主题歌《父亲》缓缓响起,让筷子组合的这首《父亲》从听觉上更有感情韵味和视觉想象空间。
三、接近主题,构图,再对焦
摄影艺术中的微距摄影,其诀窍就是聚焦要精确;因为微距照片的清晰焦点范围很小,只有1英寸的很少一部分。例如,拍摄花朵上蜜蜂的微距影像,必须确保蜜蜂精确聚焦清晰;假设从镜头到蜜蜂的距离变化了哪怕不到1厘米,都会失去清晰焦点。因此,在拍摄微距照片过程中,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在镜头上设定大约的放大率,接近主题,构图,再对焦。
微剧因其时间短小艺术效果更要准确的关系,也需要“聚焦”。其“聚焦原则”和摄影的聚焦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设定主题——搜寻素材——设计情节发展脉络——将有效素材精炼并整合。
由抚顺电台创作的微广播剧《太阳从西边出来》,将作品主题聚焦于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婚姻破裂问题。从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盼望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愿望,因为他从父母的争吵中得知,只有太阳从西边出来,父母才不会分手。全剧并未将素材着眼点放在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是用科幻的手法幻想了太阳真的可以从西边出来,描述了小朋友看到希望的兴奋与幸福,从这一特别的角度让听众产生了揪心的伤痛和惋惜。
《生日》是号称4分钟让人落泪的微电影,创作者将作品主题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部分,《生日》展现了纯真的老夫老妻的感情,一个鬓发苍白的老人家,每日含辛茹苦摆摊过活,为的是什么?全剧没有一句对白,当老人家在老屋内摆上生日蛋糕,将已逝老伴儿的衣服摆在床上时,屏幕上涌出一行字:活着,就是为了给你多过一个生日!
事实上,表达传统价值的夫妻情感的主题很多,素材也很多,但将老夫老妻的情感聚焦在为已逝老伴过生日的主题上可谓是既精心又感人。在剧中,有一个细节让观者颇受触动,老人给已逝的老伴儿过生日,剥了一个鸡蛋,老人小心翼翼地剥掉最后一层薄薄的膜儿,其认真幸福的样子让人看了心疼,其对老伴儿的爱昭然若揭。这部片子应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微电影在“聚焦”上所下的功夫:主题定位准确,素材精确,情节发展脉络简单清晰。
四、节奏感要清晰
微剧的呈现时间较短,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是不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将内容充实才有戏剧表现力的基础?答案是否定的。戏剧表现力的关键之一是戏剧节奏的把握。苏珊·朗格认为:“节奏的实质是通过先前事情的结束为一个新事件做准备,一个节奏运动着的人用不着丝毫不差的重复一个动作,但他的动作必须具备完整的形态,大家方能感到开始、目的和完成,并在动作的最后阶段看到另一个动作的条件和产生。节奏是以先前的紧张的消逝来达到新的紧张的建立,紧张根本用不着依序相等的时间,但是酝酿新的转折点的情景必须在其前者的情境中有所体现。”①在微剧中,戏剧节奏的把握有三个要点:其一,确保戏剧动作的完整性;第二,在前一个动作中精心埋伏另一个情境点;第三,在有限的戏剧时间和空间下,把握戏剧情感的合理程度、速度、幅度、力度与频率。
由长春电台创作的微广播剧《忧伤是可耻》,用诙谐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一个非常无厘头的故事:通过科技人为的手段甚至IT技术研究如何使人快乐。全剧整体以紧密轻松的对话为主,事件虽小但信息量很大,节奏轻快主题鲜明,勾勒了一幅荒唐图画:为了赢得快乐,人类不断自我欺瞒,且永远处在寻求被动补救办法的悲惨境地。
微剧的创作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取舍和凝练的艺术。这种取舍和凝练的能力一方面呼应了都市生活中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另一方面也缩短了专业制作和民众制作的距离。成本相对大大缩小的微剧着实让众多网站有机会平抑收支成本,有实力的网站更是开始建立线下影院来拓展产业链,而传统的广播剧也将突破播出渠道和制作成本高的瓶颈,未来,随着网络软件、手机和其他手持网络终端等硬件设备的发展,微剧将获得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便捷的展示平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本文编辑:吕晓红)
注释
①凯瑟琳·乔治《戏剧节奏》,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