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育飞
怀揣对教育事业的梦想,从教以来我一直思考并试图去解答这样一个命题:教师,特别是一个小学教师,注定一生将默默无闻,波澜不惊,那么,我们的事业追求与人生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越想渴求答案,思想却越显凌乱浑浊,冥冥之中总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迷茫与困惑。
直到有一年暑假带孩子去定西,周末一家人去爬山。看到山坡梯田里近似圆形的麦穗,在骄阳的炙烤下仿佛飘浮在又矮又细的麦秆上时,妻子忽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唉!看来今年的庄稼又要绝收了。”年幼的女儿随即问道:“妈妈,既然这样为啥还要种呢,不是浪费种子吗?”女儿不经意的一句话,勾起了我的思考,一直以来困扰着我的那个问题似乎逐渐明朗……
定西常年干旱少雨,庄稼俗有“十年九不收”的说法,但是,和普天下的农人一样,这里的农人依旧在每年春耕的时候虔诚而执着地把种子播进田里,起早贪黑,施肥除草,辛勤劳作,即使颗粒未收也不会因曾经的汗流浃背而懊恼怨悔,夏粮绝收又赶着播撒秋种,不离不弃,毅然决然地每年坚持着播种和劳作……用一种近乎徒劳的勤勉,坚守着这片土地。是他们思想固执,还是糊涂颟顸?这让我想起曾读过的凸凹的《故乡永在》中的一句话:下不下雨是老天的事,撒不撒种是人的事——命运如何,在天;尽不尽本分,在人。只要尽了本分,不管结局如何,都可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了。确实,干旱之时,如果不下种,即便有后来随心如愿的甘霖,也不会长出庄稼,更遑论收成。
不由想到我们的教育工作。那些个性、兴趣和能力迥异的学生,不正像一块块或肥沃或贫瘠或不规整或长满杂草的土地吗?至于播种什么或怎么播种亦或如何去精耕细作,全靠教师“本分”所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浮躁的内心缺少的不正是定西农人这种博大、宽容、无私、坚忍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土地的那份深深的热爱与难舍之情吗?
有人曾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样回答:“是在幼儿园。”“您认为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老人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午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想来也是,我们辗转思索、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我们用“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情怀倾注心血;我们从“1+1(数学)”或“1-2-1(体育)”中尝到快乐;在“a-o-e(语文)”或“A-B-C(英语)”中享受幸福……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完美呈现吗?
无所失,即为有所获。“下不下雨是老天的事,撒不撒种是人的事”。教育者的工作和农人的耕作一样,需要用一份虔诚和执着的精神去耐心等待。一如花开花落,各自有时。也因此,我们无需戚戚于学生的当下,更不必汲汲于学生的未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先哲有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思想的纯粹需要静养,心魂的荡涤最终会结晶成那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伟大。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小学,兰州,730050)
编辑 / 于 洪 魏华林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