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夫:让血染成一条出路

2012-04-29 00:44:03史复明
党史纵览 2012年9期
关键词:象山

史复明

殷夫,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者,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

他既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更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如实地记录了诗人的“啼,笑,悲,乐,兴奋,幻灭”,还真实地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生活的波澜;他的诗歌不仅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气息,还闪烁着理想的光芒。让我们沿着他用诗歌描画的轨迹,来走进这位革命者的心灵世界吧。

读倦了唐诗

1910年6月11日(清宣统二年端午节),殷夫出生于浙江象山怀珠乡(今属大徐镇)大徐村的中产农家。殷夫的父亲名叫徐孔甫,是个乡村知识分子,熟读四书五经,喜爱唐诗宋词但未能登上仕途,便自学中医知识成为一名乡村土医生。在殷夫三四岁的时候,徐孔甫就自制识字卡片,放在一个竹筒里,命大女儿徐祝三每天教他认10个字;从殷夫5岁开始,徐孔甫就亲自教他读《神童诗》及唐诗。

对于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殷夫曾作过温馨的回忆:

檐下;我记得,读倦了唐诗,

抱膝闲暇,

浮想着天涯,海洋,

飞越而去,幻想,

涣散了现实的尘网。

早年的古典诗词熏陶,不仅激发了殷夫无垠的遐想,更在他的心中播下了诗的种子。早在读初中的时候,他就立下了成为一个诗人的志向,在组诗《放脚时代的足印》中写道:“我有一个希望,戴着诗意的花圈,美丽又庄朴,在灵府的首座。”殷夫的家乡,是一个位于浙东海滨的小村庄,村前是撒满黄花的田野,村后是峰峦叠翠的珠山,明亮而清澈的溪流绕村而过,风景优美。少年时的殷夫常陶醉在家乡“山也清,水也秀,鳞波遍吻小叶舟”的自然山水中,并尽情地歌唱:“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据县立高小时的一些同学回忆,殷夫在校期间读书极为用功,经常捧着书本读读写写,还经常在班上的“习作园地”发表一些白话诗和游记之类的作品。

在群众中羞怯露面

1923年秋,殷夫从县立高小毕业,用徐白的名字考入上海民立中学新编初中一年级。在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时代的风暴强烈地冲击着城市和乡村。在贺威圣(大革命时期牺牲,曾任杭州地委书记)、杨白和王家谟(1927年11月牺牲,曾任浙江省委代理书记)等人的直接影响下,象山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乐群学会、象山青年娱乐社、新蚶社、象山女权运动会等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其中新蚶社是在1925年由许福莹、刘积铨、倪毓水等20位旅甬学生组织的进步文艺团体,同时也吸收部分旅沪的革命青年。殷夫是在上海民立中学读书期间加入了这一团体。之所以取名为“新蚶社”,是因为象山县城形似蚶子,俗称蚶城,“新蚶”含有改造象山使之新生之意。该社成立后,办过工农夜校,举行过时事讲座,并创办了象山县城第一份刊物《新蚶刊》。该社的发起人许福莹是殷夫在象山县立高小时期的同学,据他回忆,殷夫曾在《新蚶刊》中发表过反对封建礼教的诗作。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后,民立中学师生积极参加“三罢”(罢工、罢课、罢市)斗争。为了放手让学生参加这场运动,学校决定提前放假。殷夫积极响应贺威圣的号召,与林友梅等一起返回象山,全力投入家乡的五卅运动。在1925年的6月到7月间,殷夫与几个同学一起日夜在外活动,很少回家。他们和本地的青年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在城乡演出反帝新剧,查禁英日仇货,募捐救济上海工人,公祭上海死难烈士……把运动推向了高潮。在与贺威圣等共产党人的并肩作战中,殷夫不仅得到了实际的锻炼,思想也有了新的觉醒。他从“几万个心灵暴怒”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据同学回忆,殷夫在高小读书时期虽然也曾上台演出过,但终究有些难为情,特别不愿演反面人物。火热的斗争生活使这个富有幻想的腼腆少年迅速地成长起来。五卅运动是殷夫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那以后,他开始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开始思考中国的现状并探索出路。返回上海以后,殷夫经常结合斗争实际熟读《中国青年》、《向导》等杂志和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漆树芬的《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国》等著作,思想更趋进步。

牢狱应该是我们的家庭

1926年7月,殷夫跳级考入浦东中学高二年级。当时,浦东是上海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一个居住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运动十分活跃,是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在浦东中学,殷夫进一步接触了革命,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生命的新航程。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殷夫因一个广西籍的同学告密而被捕入狱,差点被枪毙。这是殷夫第一次入狱。在狱中,殷夫视死如归,一口气写下了长达512行充满激情的叙事长诗《死神未到之前》。1928年1月,殷夫把它投寄给《太阳月刊》,诗歌得到编辑钱杏邨(阿英)和蒋光慈的高度评价,并以任夫的笔名在第四期上发表。由此,殷夫成为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的一员。该诗通过对被捕、受审、被押解以及投入监狱具体过程的描述,揭露了敌人的凶残和卑劣,还寄予对亲人和友人的无限深情。全诗洋溢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朋友,有什么呢?

革命本身就是牺牲,

就是死,就是流血,

就是在刀枪下走奔!

牢狱应该是我们的家庭,

我们应该完结我们的生命,

在森严的刑场上,

我们的眼泪绝不因恐怖而洒淋!

这一次入狱,让殷夫变得更加坚强。“在皮鞭扭扼皮肉的当儿”,不仅没有使他的意志受到任何挫伤,反而激起他更为“倔强”的反抗。在后来的《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中,殷夫是这样回忆的:“在死的威吓之下,在笞楚皮鞭的燃烧之下,我才觉悟了大半:我得前进,我得更往前进!”

直到3个月之后,殷夫才由大哥徐培根托人将他保出。出狱后,殷夫决定学习俄语,准备奔赴苏联。这事被他大哥知道后,非要他改学德语不可,并打算今后把他送到德国去留学,使之远离国内的革命斗争。1927年9月,殷夫托女友盛孰真向人借到一张高中毕业文凭,(殷夫由于被捕,浦东中学没有读毕业)以“徐文雄”的名字考入同济大学附属德文科。

在同济,殷夫与王三川(又名王顺芳)、陈元达等同在一年级乙组,由于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挚友。在学校里,殷夫学习非常用功,据陈元达堂弟陈元恺回忆,殷夫常常靠喝咖啡提神苦读到深夜。半年后,他就能阅读德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读到《文化批判》月刊上有两处德文的误译时,他立即写去“读者来信”,指出引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句子的原意,并向著名翻译家彭康提出商榷意见。另一方面,他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秘密革命活动。在《给某君》一诗中他对当时参加革命活动情形有着生动的描绘:两个战友在“漫着暮气凝烟的黄昏中”,警惕着“黑暗中动着不可测的威吓”,书写、张贴革命标语,并期待着一场即将掀起的革命“狂风暴雨”。 据《象山英烈》所载,殷夫在该年的9月转为中共党员。

此外,他还创办过一个叫《漠花》的油印文艺刊物,撰文抨击时弊,可惜只出了两三期就被查封了。殷夫在《啊!我们踯躅于黑暗的丛林》一诗中曾用“黑暗的丛林”来比喻当时处境,那儿有“无边,无穷的黑暗”,“多液的毒藤蔓延着”,“带刺的花朵放出可怕的麻醉的浓香”,“有刺人灵魂的怪鸟狂鸣”,“也有最毒的蟒蝎荡着怕人的呻吟”;尽管“痛苦像小虫般吃噬着肉体”“饥寒像尖刀般刮刺着肌肤”,诗人和他的战友依然“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喷着怒气”将“世界大同的火灾煽起”。

为了更好地激励人们的革命意志,1928年秋,殷夫和王三川等一起组织了“朝声社”,编辑出版了《朝声半月刊》,并在同济大学和中国公学两所学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不久殷夫再次被捕入狱。

姑娘,我不能爱你

在殷夫的诗中,有很多处都提到了一个叫“F”的姑娘,称她是“第一个勾引起我纯洁爱念” 和“东方的Beatrice”(今译为贝雅特里齐,诗人但丁的爱恋对象)。那么这个“F”究竟是谁呢?经多方查证,“F”姑娘确有其人,与殷夫在《Epliogue》和《宣词》中称之为“真”的那位姑娘是同一个人。她原名叫盛淑真,后改名盛孰真,是殷夫二姐徐素韵在杭州蚕桑讲习所时的同窗好友。最初由徐素韵介绍与殷夫认识。“一丛青苍苍的藤儿前面;草帽下闪烁着青春面颊,她好似一朵红的,红的玫瑰。”这是盛淑真留给殷夫的第一印象。接着沪杭两地长达三年的鱼雁往返,两人互诉心曲并相爱。殷夫曾多次在诗中想像将来两人在象山相聚时的种种美好场景:

南风欣语,提醒了前夜;

疏淡的新月在青空阑珊,

我们同坐在松底溪滩,

剖心地,我俩密密倾谈。

古刹的钟声,混淡,

她的发香,似幽兰;

我们同数星星,

笑白云儿多疏懒。

殷夫曾经帮她修改过文章投到报上发表,还给她取了一个叫“黛芬”(“F”也就是“芬”的拼音缩写)的笔名。在文学上帮助对方的同时,殷夫非常希望“真”姑娘能在自己的影响下去了解革命甚至走向革命。交往中,殷夫并不讳言自己是革命者的身份。在第一次被捕出狱后,他给盛淑真寄去一张背面题有“出狱纪念”字样的照片,意在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对于殷夫苦心,盛淑真却未能很好的领悟。

1928年夏,盛淑真从蚕桑讲习所毕业。为了能让爱情有进一步的发展,10月初,她毅然辞去原先的工作,冲破家庭阻力,答应徐素韵的邀请来到象山县立女子小学任教。殷夫第二次被捕后,由大嫂托人保出,月底从上海也来到了象山。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两人的交往遭到了殷夫母亲的反对。据盛淑真回忆,这是由于殷夫的母亲误信了她在杭州与他人订婚的传闻,再加上本来就嫌她消瘦多病、眼睛又是近视。

殷夫的母亲名叫钱月嫦,40岁时生了殷夫,生产时因大出血落下了终身的残疾。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还要常年亲自下田耕作。在丈夫病故之后,钱月嫦带发修行长住丹城西寺(等慈禅寺)与木鱼青灯为伴。对于母亲的不幸及曾为家庭作出的牺牲,殷夫一直有着深深的愧疚和尊敬。他曾专门写下一首诗来献给母亲,称之为“东方的玛利亚”。尽管如此,在个人的恋爱问题上,殷夫还是和母亲发生了冲突,在《给母亲》一诗中殷夫在感激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我不怪你对我一段厚爱,

你的慈恺,无涯,

但我求的是青春的生活,

因为韶光一去不再来。

那灼人的玫瑰花儿影,

燃心的美甜梦景,

要会一旦袭入你古老脑幕,

我不须在深夜呻吟。

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殷夫不能仅仅关注一己的悲欢。“在深夜山风呼啸掠过”的时候,殷夫 “聆听到了时代悲哀的哭声”,尽管身处象山海陬小邑,他依然无法忘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在县立女子小学代课期间,他经常向师生们介绍外地反对中外反动派的斗争情况,指导学生排练《逼债》、《柏林之围》等进步话剧,并向群众进行演出,还和暂撤到象山的陈元达、王三川等人到东乡各地进行社会调查。而盛姑娘对于革命却茫然无知,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希冀,为此两人产生了矛盾。据当时女小学生杨秀英回忆,她曾亲眼见到两人的争吵。殷夫一方面深深地爱着盛姑娘,在《旧忆》中对她作了高度的赞美:“你有如茅蓬中的幽兰,纯白的肌肤如天使的花环。你的幽香,颤栗于我灵魂的深关……”姑娘的美好占据了诗人的整个灵魂。《残歌》中写道:“到处,到处都有你的幻影!伟大的姑娘,你这样支配着我,这样支配着我,你的美好已吃食了我的灵魂!”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不配接受姑娘的深情,因为作为一个革命者,他的生命已经不属于自己。他在《写给一个姑娘》中说:“我不是清高的诗人,我在荆棘上消磨我的生命,把血流入黄浦江心,或把颈皮送向自握的刀吻。”特别是两次的入狱经历,更是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狱中他曾写道:“明晨是我丧钟狂鸣,青春散殒,潦倒的半生殁入永终逍遥。我不能爱你,我的姑娘!”尽管有着万分的痛苦,殷夫还是主动地选择放弃。从他转译的裴多菲《格言》中,我们就可明白殷夫当时的心声:“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姑娘即将离开的晚上,“天空在流着别意的泪水”,诗人忍着“胸中绞缠怨懟”,劝慰道:

姑娘你别徒流悲哀泪水,

眼泪只会增添你胸中的傀儡

向前去呵,

创造去,你幸福的将来。

别了,哥哥

在亲手埋葬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殷夫决定离开故乡去实现自己的“新生追寻”,回到“尽日是工作与兴奋,每夜是红花的梦影”的生命状态中去。然而大嫂怕殷夫再出去“闯祸”,难以向徐培根交代,就不给他盘缠。直到年底,在徐素韵的资助下,殷夫才得以重返上海。由于怕家里人干涉自己的行动,殷夫并没有回到同济读书。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过着极为艰苦的流浪生活,在自传体的小说《King Coal——流浪笔记之一》中写道:“每日趿着漏了底的破鞋,整天的东跑西走,混着饭或讨些钱度日”,“头发、胡须两个月不曾修剪,弄得像刚才出狱的犯人一般”。直到几个月后,他重新找到了党组织,成为一名专事工人运动的职业革命者。

当全身心地投入革命的洪流之后,殷夫就和旧阶级作了彻底的告别。正如他当年告别爱情时所说的,“我要把我的新生追寻,把以前的一切殡葬了,把恩惠仇爱都结束了。”

殷夫有两个姐姐和三个哥哥,大哥徐培根长殷夫15岁,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曾以县立高小第一期第一名毕业生的身份考入宁波湖西师范学校,一个学期后即转考杭州陆军小学。辛亥革命期间,参加了攻打省军械局,为浙江光复作出了贡献。他先后就读保定军校和北京陆军大学,并以北伐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的身份参加过北伐。殷夫与大哥徐培根之间有很深的手足之情,四一二之后,徐培根追随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兄弟二人开始出现分歧。此后的徐培根是青云直上,由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升任至航空署长,航空、防空两校校长等职。

作为长兄,徐培根对殷夫倍加关爱,在父亲亡故之后,更是担负起了教导和培育幼弟的责任。殷夫高小毕业后,由徐培根送到上海,供给生活和读书费用。对于哥哥的关爱,殷夫在《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是这样表述的:“你是的确做得和我父亲一般地周到的,你是和一片薄云似的柔软,那么熨帖。”特别是在四一二的前几天,知晓内情的徐培根更是反复地告诫殷夫时局要变,劝他“不要胡闹”,殷夫的前两次入狱都是由他(或他妻子)保出。即使后来远在德国,徐培根依然不忘写信规劝幼弟。

从兄弟情义上讲,徐培根确实“算得上是一个超等的哥哥”, “忠实”、“慈爱”、“诚恳”。但从阶级的角度来讲,他和殷夫在思想意识上有着根本的对立。早在四一二之前,殷夫在给友人的信中就作过明确的表态:“为民众奋斗的军人,是比什么都可敬可佩;为少数人出力的军人,是强盗,是土匪,是世界最可憎,可鄙,可弃的东西。”“功业和名号”和反动统治者所“荣赏的爵禄”在殷夫看来,不过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哥哥”等人所追求的是享有个人的“安逸”,殷夫要倾听的是“机械的悲鸣”和“劳苦群众的呼号”。因此,与哥哥的决裂是不可避免的。用殷夫自己的话来说,“我自己已被我所隶属的集团决定了我的前途,这前途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我们全阶级的。”在《别了,哥哥》中,诗人以异常坚决的口吻向哥哥作了庄严的宣告: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他切实地践行了自己的誓言,第三次被捕后没有再找大哥或大嫂来保释。在后来所写的《给一个哥哥的回信》中,殷夫再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场:“我现在是列在全世界空前未有的大队伍中,以我的瘦臂挽着钢铁般的筋肉呢!……我的兄弟已不是什么总司令,参谋长,而是多到无穷数的世界的创造者!别了,再见在火线中吧,我的‘哥哥!”

我们是青年的布尔塞维克

我们生在革命的烽火里,

我们长在斗争的律动里,

我们是时代的儿子,

我们是群众的兄弟,

……

曙光在前——

准备刺刀枪炮,袭击!

在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后,殷夫便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最初他所从事的主要是工人运动。在和工人群众完全融为一体、共呼吸同命运的斗争过程中,殷夫写下了一批包括《血字》在内的具有强烈战斗性和极富艺术性的红色鼓动诗。如《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它完整记录了一次诗人亲身参与的工人罢工斗争。5月1日那天,天尚未明,诗人身揣传单,走上街头,看到墙上已写了标语,工人们陆续走向工厂。突然汽笛长鸣,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冲出厂门,举行罢工,示威游行。诗人在群众中散发传单,领导群众高喊口号。群众像浪潮一样向反动派冲去……透过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感悟到殷夫当年所置身的火热斗争场面。这一段时期的亲身经历也为他此后小说《小母亲》的创作以及工人运动题材通讯报道的写作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在1929年七八月间,殷夫因参加上海丝厂的一次罢工斗争,第三次被捕。在狱中,他遭到了殴打与严刑审讯,由于没有暴露身份,关押了一段时间后被释放。

同年深秋,殷夫调到团中央任宣传部干事,并参加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列宁青年》创刊于1928年10月, 1930年下半年起,由殷夫任主编。“为了迅速地披露青年斗争的消息与鼓动青年的斗志”,刊物也从原先的半月刊改为旬刊,从第十七期起又改为周刊,由32开本改为8开小型报纸形式,后又改为25开本。

杂志随当时党报《红旗》一同发行,刊物内容广泛、活泼,向广大青年介绍共产党和共青团活动情况,还经常报道各地青年工农与反动势力斗争的消息和经验,鼓动青年积极投入革命斗争。在编辑的同时,殷夫还积极撰写文稿。据他所用的徐白、沙洛、殷孚、沙菲四个名字统计,仅在1930年,他就在此刊物上发表了27篇作品。从内容上看,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有当时工人、青年运动题材,如《血淋淋的一一三惨案》、《暴风雨的前夜》等;也有文化战线方面的题材,如《过去文化运动的缺点和今后的任务》,该文对当时文化运动中某些宗派主义和脱离工农群众的倾向作了尖锐的批评;此外还有关于阐述当时革命根据地、国际青年运动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政治论文和时评。第二卷第十二期的12篇稿件中,有6篇为殷夫一人所写。

在此期间,殷夫还参加了党领导下的“青年反帝大同盟”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并担任该组织公开发行的《摩登青年》月刊的编辑。他以刊物为阵地发起“摩登青年社”,发表《军国主义批判》、《中国青年反帝运动的战术》等文章,来指导并推动青年反帝爱国运动。此外,他还经常为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撰稿。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后,他又为左联的《萌芽月刊》、《拓荒者》和李一氓主编的《巴尔底山》等刊物创作了许多洋溢着革命激情的战斗诗篇,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同年5月,他以左联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平时,殷夫总是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爱国布长衫,过的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常常要到深夜才回家,啃两只大饼过一天是常有的事。为了防备敌人的搜捕,他还不得不经常变换住址。在给徐素韵的信中他写道:“我的工作是忙碌的,在整天的太阳火中,我得到处奔跑。”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为了抵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龙大道等党的一些重要干部决定在各处分头召开会议。李求实当时在团中央担任宣传部长,殷夫是部里的唯一干事,是李求实的积极支持者。1931年1月17日下午,殷夫应邀来到位于英租界内的东方旅社(今汉口路613号)31号房间参加会议,由于叛徒告密,与会的8人全部被捕。

1月23日,殷夫等人被押解到龙华警备司令部。在狱中,殷夫仍同前三次坐牢时一样,泰然处之,还认真帮助柔石学习德语。在被提审时,殷夫等人表现得非常坚强,并对敌人进行严厉的痛斥:“禽兽,闭住你们的臭嘴!共产党员都是千锤百炼用纯钢打成的人。”国民党当局从他们口中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便于2月5日下了一道“秘密处死”的密令。

2月7日晚,殷夫与林育南、何孟雄、龙大道等23人被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旁制造局的大烟囱下。其中,殷夫、柔石、冯铿、胡也频、李伟森是左联成员,史称“左联五烈士”。(题图为殷夫和他的故居)(责任编辑:吴 玫)

猜你喜欢
象山
庄萍萍作品
大观(2022年9期)2022-12-06 12:37:38
象山无象
散文诗世界(2022年2期)2022-03-10 19:07:20
宁波市域铁路象山线先行节点工程开工
宁波通讯(2022年2期)2022-02-05 06:04:08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天下无敌手
象山
红豆(2017年4期)2017-04-13 18:44:13
桂林象山景区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8期)2016-04-16 02:43:34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军工品质作保障精益求精拓市场
———记中国人民解放军4805 工厂象山修船厂
中国修船(2015年2期)2015-11-25 05: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