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历史学科而言,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有选择、有针对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学的每一堂课中,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时,一位原发言就脸红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对“闯王进京”作了创造性的场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肩背弓箭,腰悬宝剑,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张灯结彩,欢迎农民军进城……”通过创造性的描绘,一个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如身临其境,分享到农民军推翻明朝封建统治的胜利喜悦。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意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日益完善。
三、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创造力也是智力的一种,是人类智力的最高级形式。而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先哲们曾经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熟悉历史是整个人生教育中最重要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等。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历史学科,是因为历史充满着智慧,历史的智慧在于借鉴古今的启示性历史作为在时间中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去不近的性质,即历史的一度性,人类在人类历史中看不到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也就是说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在人类历史又往往会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这说明历史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规律会经常地发挥作用而通过相似的事件体现出来。把握了规律,就能鉴往知来。历史是冷却或凝固了的现实,它能够总结过去、启迪现在、昭示未来。深刻地回顾和总结过去,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前进的动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四、利用历史学科的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一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赖于创新。人类自蒙昧野蛮到文明初现,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高科技,从早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到后来科技的发明。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到后来的制度创新,都是依靠人类自身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类漫长的历史昭示人们。无论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性,不创新就不能发展不发展就会灭亡。在人类发展史上,演绎过无数次这样的定律,王朝的更替、文明的盛衰,民族的存亡、制度的變迁,从来都是先进取代落后,创新战胜守旧抬致灭亡,创新带来新生和发展,暗含在人类历史这本教科书中的这一定律和大量的历史事实,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课程内涵。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勇于创新、乐于创新、敢于创新。通过对历史上有关创新的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个性。
五、加强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历史、地理、政治、文学艺术各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体系,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交叉现象,这在客观上为学科综合、渗透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内容。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建立“多学科渗透”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大历史教学。将不同朝代疆域的变化,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联系起来,进行史、地、政学科渗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没有创新的教师就谈不上培养创新的学生,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促进学生的个性能获得和谐、充分、全面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探讨教法和学法,博览群书,刻苦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成为源头活水,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