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八):影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2-04-29 00:44《体育教学》编辑部
体育教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改革

《体育教学》编辑部

【编者按】:本期的座谈话题是“影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这是我们体育课程改革系列座谈中第一个使用逆向思维和从反面来论述的话题。我们认为,如果能把“体育课改不应该做什么”说清楚的话,那么,“体育课改应该做什么”就非常简单了。本期话题,我们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宋尽贤、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赖天德、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教授毛振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副研究员于素梅等就“影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宋尽贤(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

由这次讨论的题目“影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想到另一个题目“课程改革健康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两者有关联,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结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先就“课程改革健康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说一点儿个人意见。

纵观百余年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每次全国性的体育课程变革都源于政治变革、受制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从属于教育的整体改革。这个问题耿培新、王华倬更有发言权,培新主持编写了《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体育卷》,华倬的博士论文是《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

先谈新中国成立前,大约半个世纪,清政府1902年的“钦定蒙学堂”“中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了在学校设立以兵操为主要内容的体操科,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的体育课。辛亥革命后,依照军国民主义思想,北洋政府于1912年颁布“小学校教则”“中学校令”(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体操课的内容仍限于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这两个“学制”关于体育的规定都与清末民初富国强兵的政治需求息息相关,课程内容则效仿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德国。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现代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还是在倡导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之后,其标志是1922年的国民政府进行的学制改革,以“大总统令”的形式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1929年,颁布了小学和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逐步代替了军国民主义,体育课程实现了向现代体育的转变。欧美的体育思想,主要是美国的“自然体育”思想、德国的“体育军事化”思想的引进,加上我国原有的国粹主义体育思想,形成了上世纪30年代的体育思想争鸣。学术思想争鸣导致了体育课教学活跃的局面,据王华倬考证,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后于1929年、1932年、1936年、1942年进行了四次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然而,这些标准未能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执行。时任国民政府督学郝更生先生曾说过:“尽管有了课程标准,但是很少有学校执行,体育就是课外活动,有几个运动队而已。”

回顾新中国建立前体育课程的建立、演变和改革历程,可以认为:1.近现代体育课程制度的出现和更迭说明政治制度、教育环境是决定体育课程设立和发展的前提;2.学术思想争鸣是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先导;3.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观念、指导思想是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的现代化程度是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60多年。有人把每一次课程标准或大纲的公布算作一次全国性的课程改革,因而说新中国建立后已进行了8次课程改革,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不妨按所谓“8次课改”对1949年以来历次体育课程标准、大纲颁布的情况作一简要回顾。

1. 1950年195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注意,不仅只有小学没有中学(只是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中规定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小学也很谨慎地加上了“暂行”和“草案”。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课程标准只是新建立的人民政权为结束战乱、为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应急措施。有据可查的事实是1954年教育部才筹备组建“中小学和中师体育教学大纲编写组”,把建国初期的应急处置说成是“第一次体育课程改革”太过牵强。

2. 1956年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体育教学大纲,由于当时“坚决一边倒”的政治形势和前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成就,这个大纲的颁布及其后几年的课程改革以学习前苏联的做法为主应是不争的事实。

3. 1961年1961年的大纲是在总结学习前苏联体育教学的经验教训,纠正1958年“体育大跃进”中“左”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制订的。1961年大纲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但先是1957年的“反右斗争”,继而是“三年经济困难”,稍后又有“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制订大纲时的思想禁锢和实施过程中因学生营养不足带来的客观困难,使这个大纲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历程中只能留下浅浅的印痕。

4. 1978年1978年的大纲被算作“第四次课程改革”。“文化大革命”中按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把体育课改为军体课或被取消。这个《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是对“文化大革命”错误做法的纠正,其过渡性质不言自明。

5. 1987年1987年大纲的形成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直到义务教育法颁布前后,即1980-1990年体育课程改革的全貌,在新中国成立后60年体育课程改革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十年,全国的政治形势是1982年、1987年两次中共代表大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工作则由1980年至1984年在全国检查体育卫生的四个暂行规定落实情况,继而是1985年开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直至1990年体育、卫生工作条例颁布,开创了学校体育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基于这样的大好形势,广大体育教师博采众长,吸纳国外的先进观念,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各种学术思想交锋、争鸣,破除了传统、守旧思想的禁锢,多种形式的优秀课交流、展示十分活跃,体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花开茂盛的可喜局面。尽管长期形成的统得过死的情形依然存在,但瑕不掩瑜,以近十年的改革实践为基础的1987年大纲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其主要方面对当前的改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 199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1992年大纲是1987大纲的延伸和发展,较之1987年大纲更具体、全面。由于已经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纲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强调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1992年大纲公布后,在全国城镇和部分地区的农村,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新的局面,先后在湛江、江宁、宽甸、岳池召开的课程改革现场会介绍了一些新的经验。可惜的是这些经验没有能在更大的范围推广,究其原因有教师数量、质量不足的原因,也受经费等物质条件的限制,课程管理上统得过死或教材选用上的地方保护主义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可以列举的例子有三个,一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试验,虽在天津、湛江等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因师资和使用教材上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不了了之;二是基于湛江、岳池等地经验基础,提出的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方案(这个方案与现在的课程教学与阳光体育相结合几乎完全一致),先是因触犯了统一性而被搁置,后因主管人员调离未能付诸实施;三是为改变“万人一书、千人一面”的状况,一套由国内资深专家协作组编写的教材出版,但因地方保护主义而不能得以推广,这套教材的写法现今仍被不少教材编者用作参考。

期间,1994—1996年,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同时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7. 2000年根据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制订的2000年大纲,是为实施新课程标准而制定的过渡性大纲,因新标准已经考虑起草,过渡性大纲在许多方面做了创新和发展,有助于从执行大纲向实施标准过渡。

8.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回顾新中国建立后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可以认为:

1.体育课程改革是教育范畴内的具体改革,属文化领域的改革,应遵循文化改革的规律,因政治变革而“奉命”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如1950年课程标准、1978年大纲,作为应急是十分必要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政治变革的特征大于课程改革。

2.一个新大纲或标准的公布只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检验或显现其先进性,1987年大纲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01年课程标准试验在多数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要求在三年内推向全国,违背了课程建设的客观规律。

3.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如师资、经费。

4.体育课程改革能否健康发展也受制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大纲与教材有紧密联系,教材选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仍起着负面作用。

现在回到讨论的正题,“影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从前述“课程改革健康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出发,换一个角度描述“影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要遵循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避免用“革命”的办法、行政命令的办法推行体育课程改革;

2.要注意区分体育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不能照搬其他课程的改革方案;

3.要把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考虑的周全一些,不能过分夸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要与开展课程改革的条件相匹配;

4.课程改革不能脱离国情,更不能采取全盘效仿国外的做法;

5.课程改革最终要依靠广大教师,进行认真的教师培训,不能把疑惑和问题认为是观念落后,更不能把教师视为改革的阻力。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影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我认为影响因素是很多的,主要有:

一、课程资源配置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认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体育师资、体育课时与场地器材得不到基本的保证,连体育课都无法正常开展,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体育课程改革,谈不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过去我们吃过“人定胜天,精神万能”的亏,许多事情根本不可能办成的,非得逼着大家硬着头皮去干,结果弄得劳民伤财。这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反映,课程标准是国家统一制定的各地各校都要贯彻落实的国家标准。我的观点是:有条件要贯彻,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贯彻。那么条件该由谁来创造呢?当然是政府和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应“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法律责任。所以要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按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建设学校,合理配置体育课程资源,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广大体育教师所说的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配置就是检验领导是否重视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块试金石。

二、是否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虽然也属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内容,我之所以还要将其抽出来再说一说,主要是这个因素太重要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对能否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课程改革大幅度地增加了课时,而大多数地方和学校,体育教师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在严重缺员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加大专职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但这毕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就是大量聘用兼职体育教师。有的地方还将体育课作为“搭头课”,分摊给教学工作量未达标的其他文化课教师。还有的地方则能上多少算多少,上不过来干脆就不上。许多兼职与上“搭头课”的教师,不具有体育教师的资质,基本上就是组织学生活动活动而已,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何物都不知道,更别谈课程改革。为此需要做到:

1.制定规划,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许多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编制已满额,体育教师的缺额是属于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的比例失衡。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当然是“重智育、轻体育”的办学思想造成的。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重视,“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调整教师结构,配齐体育教师是可以做到的。但必须制定规划,限期达标,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强调:“要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2.坚持体育教师持证上岗的制度。教育部明文规定:“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但这一规定在许多地方和学校并未得到认真的贯彻,这是不符合中央7号文件要“配强”体育教师精神的,应加强督查。

3.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全员培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能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贯彻落实,归根结底要靠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的全员培训,是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这几年的培训经验,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要加强分级培训的组织与督导;二是要加强全国性培训机构的资质审定;三是要大力加强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与高质量的远程培训工作;四是要切实加强培训效益的全面检查与评价。凡是社会效益不好的培训,必须予以撤销。

三、地方教育行政与教研部门是否尽职尽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的顺利贯彻,主要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是否做到尽职尽责了。例如,《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督导与评价,是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桥梁和纽带。然而在过去的十年改革实践中,许多地方并没有制定自己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这主要是职责不明造成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教研部门(或人员)在体育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中的职责是什么,相互之间如何分工与合作,似乎并不十分明确,这对于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对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地加以解决,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机制。

四、是否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及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是非常正常的,既是学术繁荣的表现,也是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逐渐地接近真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就搞得十全十美。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体育课程改革有不同的经验与理论,遇到过不同的情况与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发表不同意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我们能发扬学术民主,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对我们的课程改革肯定是利大于弊的。这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过去我曾担心过张三这么说,李四那么说,特别是一些比较知名的专家意见不同,观点不一,是否会把基层体育教师的思想搞乱,弄得大家无所适从?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发扬学术民主,有助于克服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有助于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和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换句话说就是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充分相信广大体育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五、建议制定体育课教学的基本规范与质量标准

在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一些缺点、问题甚至偏差,是正常的。这里既有认识问题,也有经验问题。例如,还要不要坚持课堂常规;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习式学习与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元学习目标的相互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等等,难免会有不同的认识与做法,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使教学质量能有一个基本的保证,能否由一个权威机构组织著名专家与有经验的体育教师,研究制定一个《体育课程教学基本规范与基本质量要求》。当然,这个规范与要求必须以不约束广大体育教师的改革为前提,只是对课程改革所要遵循的原则具体化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题目呢?因为前一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确受到了许多因素的正反面的影响,也的确需要反思并在今后防止一些妨碍体育课改健康发展的事物的出现。因此,我想在这里侧重地说一说“妨碍体育课改健康发展的因素”,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不谈“促进体育课改健康发展的因素”而专谈“妨碍体育课改健康发展的因素”呢?因为我一直认为:如果要总结“应该做什么”,一定会比总结“不应该做什么”容易得多,课改的影响因素也是如此。试想,如果我们是总结“促进体育课改健康发展的因素”,每个人一定会很容易地甚至是不加思索地说出诸如:体育课程改革正确理念、先进课程教学理论指导、各级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学校体育人的敬业精神、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场地器材的基本保障、教学内容的开发、运动安全问题的妥善解决、体育教法的研究与实用性、体育评价的科学化等等,而且可以举出许多的例子来说明它。但是,如果我们是总结“妨碍体育课改健康发展的因素”时,可能这时的总结就困难多了,而且举例子就更加费神了。因此我认为,理论研究者们如果总是说“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我不是反对说“应该做什么”,而是反对只会说“应该做什么”),那么,很可能他是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动力-矛盾的两方面,我甚至认为如果我们能把“体育课改不应该做什么”说清楚的话,那么,“体育课改应该做什么”就非常简单了。这也是我们这个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系列座谈中第一个使用逆向思维和从反面来论述的话题吧。我认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妨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应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妨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就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与目标的偏差

任何改革都是瞄准一个现存的重大缺陷和问题,都是想通过一个重大的变化来解决一个重要的矛盾问题,那么此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面对的这个重大的问题和重大的矛盾是什么呢?至少我本人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没有人说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个分析。

我想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一个目的和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课程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也就是说希望改革体育课来为解决应试教育倾向问题,或者说为解决“文化课减负”的问题做贡献。不错,这是个良好的愿望,这是中国老百姓的普遍愿望。但是我认为,要通过一个体育课的改革来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其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甭说体育课,就是把所有课的内容都改了,也不可能解决应试教育倾向的问题,因为应试教育倾向是由中国当前的人口、育儿观、就业观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所引起的。退一万步讲,假设改了体育课可以为素质教育做大贡献,那么体育课程应朝什么方向改还是个问题。是“淡化运动技术”吗?是“教学的温情化”吗?是所谓的“科学放羊”吗?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到底在哪里呢?改革的着力点又在哪里呢?

可以想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二个目的和目标就是同其他学科一样要大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确,无论是拿我们的学生与国外学生比较,还是谈到中国创新型社会的急需,我们都会发现中国的教育有过于偏重知识记忆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弱点,也包括情感和价值观发展等。但是在这里,体育应进行怎样的改革呢?是不是只是否定了“运动技术的细致性、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发展了?是不是只是有倾向性地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了呢?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到底在哪里呢?改革的着力点又在哪里呢?

可以想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三个目的和目标就是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改进体育教学内容。其他学科提出了改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但体育是不是“繁、难、偏、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讨论中分析过了,应该不是,至少不全是。其他学科的“繁、难、偏、旧”是随着应试考试知识与学生大负担的学习相互哄抬的“水涨船高”造成的,当然也是随着信息化社会而出现的。那么体育要改什么,是要把我们的内容变得更简单、或者教的更简单,或者搞一些过去体育课没见过的新花样就可以了吗?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真的是如此简单吗?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诸如电子竞技、多米诺骨牌、大变活鱼那样的教材还真是改革的真谛呢!但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肯定不是如此。

可以想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第四个目的和目标就是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应试教育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脱节,与学生未来的公民生活相脱节,同学们学了某些东西,但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却发现这些知识除应试外基本没什么用。面对这个改革的目的,体育应该做什么?一个本身就是生活内容的体育又应该怎样与生活相结合呢,体育课改又该怎样加强体育的实用性呢,是不是把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都淡化掉,而把扁担南瓜、白菜莴笋、扫把扫地等都搬上体育课?我想任何有正确体育观念的人都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的。

可见,此次体育课程改革在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目的和目标都没有说清楚、说明白,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必需。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并不等同于体育课程的改革,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体育课程的改革能为这四个问题做些什么贡献呢?其实体育课程改革有时与其他学科的改革不一样,甚至是相反。比如说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其他的学科是减负,而体育是增负(增加负荷锻炼身体而求全面教育);其他学科要强调生活化和实用性,而体育本身就是生活内容,体育在人健康生活里的实用性也是昭然若揭的。所以,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确实跟基础教育整体课程改革有许多不一样,这是由体育学科的特点和特定问题所决定的。那么体育课改改什么呢?现在来看,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目标是不清楚的,至少是没有说清楚的,这是前一阶段妨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妨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是体育课改的主要基本理论的缺陷和错误

此次体育课改期间,的确出现了一些让人看也看不懂,也不知为何提出的一些“怪理论”和“错理论”,这里仅举两例简单说明(对类似错误理论的详细批驳文章将另行发表)。

比如“目标引领内容”。这是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一个关于内容与目标的说法,其意应是批评过去许多教学内容选的不明不白,在某个学科里有的知识拿过来就放在课程中,让学生学了许多没有用的东西,造成无谓的负担并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国课程的科学化,因此以后要有人才的培养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不要片面地受学科知识体系的禁锢。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认为“目标引领内容”是个有益的理论。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这个理论似乎被某些专家推到极端并完全变了味。之前有某专家说过“在任何层面都要目标引领内容”,最近又有某专家主张“在教案里要把目标写在前面,把内容写在后面,以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荒诞主张。其实,在体育学科里“目标引领内容”是一个虚假的命题、一个假理论。对这个虚假命题我们可以提出如下质问:(1)我们过去有没有哪个体育教学内容是没有目标设定的?就是铅球这样公认不理想的教材也会有“发展投掷技能”“开展田径运动”的目标在后面;(2)难道每一堂课都要教师先想出目标再设计教学内容吗?那样的话,还有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吗?(3)还需要编体育教科书吗,体育教科书怎么写,是不是全是目标呀?(4)难道数学老师在课前先想好目标再决定教加减乘除的吗?万一老师觉得目标是应该先教乘法后教加法该怎么办呢?(5)根据常识,一个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多种内容来实现,如果一个目标引出许多的内容,那到底要上哪个?如果同一目标,你上这个我上那个,那么体育课教学应如何要求?课程的科学性和各个学段的衔接性如何保障?(6)依据“目标引领内容”就说“在教案中要把目标写在前面,把内容写在后面”,这不是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吗?写在前面的东西就引领后面的东西,那教案前面还写有老师的姓名、班级的人数、课在单元的位置、年月日等等,难道这些都是引领目标的东西吗?难道都统统写在后面就算改革了吗,就标志着目标统领一切了吗?难道我们如此宏大的课改就做做这些小动作就可以完成“使目标统领内容”的改革了吗?这样的改革是不是也太简单、太小儿科了呢?面对如此糊涂错误的理论和说法,我们不知道还可以有多少质疑,但我们知道,如此经不起推敲的假理论,一旦被所谓的专家加以宣传必定成为干扰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发展的因素。类似的错误理论还有“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要温情化” “科学放羊”等,篇幅原因就不一一分析,本人将择时另写文章批判。

第三个妨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学校体育人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态度

应该说,我们体育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比较热情和奔放的,而且行动也快,这是个优点,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单纯的事物之中,它显得有效率且行动性强,但是面对体育课程改革这样比较复杂的工作,这种性格便显现出了缺陷。在前一阶段的课改中,我们学校体育人似乎少了一些思考、少了一些辨别、少了一些讨论、少了一些从容、少了一些冷静。例如,一些老师一听说“目标统领内容”,就把5个目标统统写在了教案上,一些老师听说“教学要温情化”,就上课不站队,不要课堂常规了,不敢批评学生了,甚至让学生叫自己妈妈了;一听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就把满堂课都上成游戏了、就不要刻苦锻炼了;一听说“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就拿出扁担南瓜、白菜莴笋、扫把、麻袋来上体育课了;一听说“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就开始把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甚至魔术和劳作、唱歌也引入体育课了;一听说要“自主学习”就搞什么“科学放羊”了;一听说要“探究学习”就拿出许多浅显问题来问学生了等等。这些都是妨碍体育课改健康发展的因素,今后,体育教师在面临新一阶段的课改时,一定要有一个冷静的态度,要努力学习,要对课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领会、要有一个研读和消化课改理论的过程,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被错误的理论所忽悠。相反,我们也要反对对课改的冷漠态度,不能面对体育课改雷打不动,不能是你搞你的课改,我做我的老一套。

第四个妨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各级教研员,也就是地方课改指导者的业务水平以及他们心中对体育课的不准确的质量标准

体育教研员是体育课改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发现,如果一个省、一个地区体育教研员的思想正确,业务水平高,对课的质量标准把握准确,那么这个地区无论在优秀课的涌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新教材的引进,优秀教师的团队建设、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发以及教学理论的总结等方面就会做得很好。相反,一个地区的教研员的教学思想有问题,业务水平不高,对课的质量标准认识有偏差,那么这个地区就会出现许多很怪的课,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会有偏差,就会有不好的体育教材被引进。因此,今后的课程改革一定要进一步重视各级体育教研员的理论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开展更加正确和有质量的教研员培训工作,要给予广大体育教研员最正确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通过他们优质的工作来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第五个妨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是质量较差甚至是有理论错误的教师培训

应该说,在前一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之中,对体育教师培训的力度和广度都非常大,规模之大许是建国后之最。但是这些培训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据本人的经验和观察,之前的教师培训至少存在以下一些不足:(1)课程安排比较随意抽象,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明显失调,大家都在讲理念、讲国外、讲思想、讲应该,而很少讲学理、讲实践、讲内容、讲做法、讲考核,致使培训失去实效;(2)有很多模糊理论甚至是错误理论渗入其中,前面讲的“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在教学各个层面都要目标引领内容”“课改是运动技术与健康之争”“科学放羊”“教学温情化”等错误理论都有在各地的培训中出现和蔓延;(3)培训单位的责任心有待加强,以前有许多培训的主体单位,有出版社、有高校、有学术团体及下位机构、也有商业性培训机构,因此培训目的不纯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个别培训变成了变相的旅游,如此培训必难以保证质量;(4)选派人员的问题,有些培训对受训人员无要求、无限制,致使参加培训的人员资质和素质都参差不齐,甚至在体育的培训里能派三分之一的数学老师来听课。有上述问题的培训班我都不同程度地亲历过,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因此,培训的质量是应该加以重视的。好在当前的“国培”越来越规范,也有了全国的“国培课程标准”,使得这一课改的干扰因素得以缓解。

第六个妨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是一些具有错误理论的专著和教材的出版

在2001至2006年间,有关体育课改的书籍大量增加,这本是体育课程理论繁荣的好征象,但无奈其中一些书籍错误理论横生、怪诞说法满篇,这些理论和说法在当时严重地干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但也受到绝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抵制和批评,我们不可能保证今后是不是还有这样的书籍和教材出现,但我们希望出书的理论家们要有责任的意识,不能信口开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有基本的质量观;而看书人要有思考和辨别,要用实践来检验一个理论的正确与否,在没有确切的思考和检验之前,不要盲听,更不可盲信。我们一定要坚守如下正确的理论学习态度,即: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促进的,能帮助学生学会、学懂、学乐的理论就是好理论,就是正确的理论,要好好学习和运用,相反,表面看起来站的很高,说到实质内容就没词的,看起来很洋很新,但说到方法就很幼稚和小儿科的理论,也就是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没有任何帮助的,甚至是降低体育教学质量的,使体育课更加“散”“浅”“乱”“就”(迁就)的理论就是错理论,就是有害无益的理论,我们大家要一起坚决地加以抵制和批判。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与诸多因素有关,诸如态度、能力、认识水平等。针对体育课改的认识而言,不同的人对课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太一样,其中,有部分老师对课改或许知道,但不知道该怎么操作,而是模仿他人的做法。这种简单的模仿,可能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会有所偏离。有的是对体育课改投入不够,还有的可能是能力所限等。诸多方面的不足或欠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成为妨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妨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

第一,不清楚或者不太清楚。从第八次课程改革整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哪些是妨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体育课程改革从源头、实施过程,到最后的2011年重新修订前的这一时间段,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论不清晰,《标准》里面如果尚存在未说清楚的地方,老师在执行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不清楚的做法,从源头的不太清晰,到过程思路做法的混沌状态、评价的不清楚,这一连串不清楚而导致的体育课程改革很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我觉得关键在源头。

第二,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体育课程改革能否健康发展,所有与课改有关的人是否是都有所作为了?作为的程度如何?这也要从源头开始分析,例如2001年出台的新课标实验稿,从源头来看新课标的研制是否完全考虑到了中国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这样一个现实情况?新课标执行起来会不会有难度?长期依赖于《大纲》的一线体育老师们能不能拿着这个课标就能上好课?如果说不能的话,说明课标制定的源头作为不够,没有完全符合国家方方面面的情况,没有真正地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或者指导性文件切合中国的实际。所以只是“有作为”但“作为不够”,这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学校领导不支持或者支持不够就是不作为,也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第三,能力差或者能力不够。对于这样一个大的国家级体育课程改革工程,从源头、过程、评价和结果来看,几个方面的操作者都需要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否则就难以使体育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教师一旦缺乏足够的能力,实施新课改就会困难重重,更难以使新课改健康推进。

第四,不统一或不够统一。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以及平常看到的研究文献,或者是一些学术的言论、重大会议上的课改认识或观点差异很大。比如在改革的初期,有些人提出还要不要教运动技能的问题,这些讨论很让人不可思议。各个省体育教学规定的差异性,将导致全国体育教学形式、内容、效果的较大差异,如体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各省之间水平差异显著。由此,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体育课程改革也难以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改革
改革之路
体育课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瞧,那些改革推手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