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变变变的鹦嘴鱼

2012-04-27 05:05撰文清欢
海洋世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尾鳍蓝绿色体色

撰文/清欢

超级变变变的鹦嘴鱼

撰文/清欢

如果你曾徜徉在珊瑚礁的奇妙王国里,一定不会忽略鹦嘴鱼这种特殊的存在。

虽然珊瑚礁的王国里从来就不乏漂亮的家伙,但是鹦嘴鱼的出现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

这不仅因为它们很漂亮,更因为在它们的身上充满了“变数”。

鹦嘴鱼,又名“鹦鹉鱼”,是鹦嘴鱼科中约80种热带珊瑚礁鱼类的统称。鹦嘴鱼的家族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珊瑚礁区、岩礁区、海藻或海草区,其中又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种类最多。与其他娇小玲珑的珊瑚礁鱼类相比,鹦嘴鱼的体型算得上壮硕了,最大体长可达1.2米,体重可达20千克。

一变:珊瑚变沙子

虽然珊瑚礁里的鱼类种类繁多,但是你绝不会认错鹦嘴鱼,因为除了体型比一般珊瑚礁鱼类大之外,鹦嘴鱼还有一张绝对算得上另类的嘴巴。事实上,鹦嘴鱼之所以得名就因为那张“鹦嘴”——它的腭齿大多已演变为坚硬而锐利的齿板,乍一看有点儿像鹦鹉的喙。

在珊瑚礁潜水的时候,有时会听见“咯嘣咯嘣”的咀嚼声,如果顺着声音望去,就能看见鹦嘴鱼正在用它独特的鹦嘴啃食珊瑚的情景。别为它们的肠胃能否消化坚硬的珊瑚而担忧,因为每一尾鹦嘴鱼都是一个全天然的造沙工厂。它们能将无法消化的珊瑚碎排泄出来形成沙,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扮演了“珊瑚转换成沙”的重要角色。

因为鹦嘴鱼的“鹦嘴”很坚硬,不仅能够刮食珊瑚礁上附生的藻类,还能吃下珊瑚的软质部分。除了暴露在外的“鹦嘴”,鹦嘴鱼的嘴里还有1对咽喉齿。这对咽喉齿不像“鹦嘴”那样尖利,而是进化成条石状,咽喉齿的上颌面凸起,正好和下面的凹处相吻合。这种就像原始石磨般的结构,足以将坚硬的石珊瑚磨成粉末。

进食时,鹦嘴鱼会先用坚硬锐利的“鹦嘴”将珊瑚啃下一块来,再用强壮的咽喉齿将战利品磨成碎片,而后吞入腹中。别担心它们会因此而肠胃不适,因为鹦嘴鱼的消化系统其实是非常强悍的,别说是海藻或者软珊瑚了,就连石珊瑚都没法与之抗衡。当然啦,要想对付坚硬的石珊瑚,还得像蓝鹦嘴鱼这么“嘴硬”才行。诸如珊瑚虫、海藻之类有营养的物质会直接被消化吸收,而那些没用的废弃物则会被排出体外。

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珊瑚礁后,便会出现珊瑚枝被“切掉”露出惨白骨骼的情景。这便是鹦嘴鱼啃食的“杰作”了。不过,倒不用担心这会损害到珊瑚礁的健康,因为这种“伤害”只是表面的,实质却能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起到促进作用。鹦嘴鱼的啃食能够控制附生在珊瑚礁上的多细胞藻类数量,从而促进珊瑚的健康成长。要是没有它们,多细胞藻类的肆意蔓延就会严重影响珊瑚的生长,进而危害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

你看鹦嘴鱼的嘴是不是有点鹦鹉的范儿?

二变:黏液变睡衣

人类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动物界则更崇尚朴素的原生态。海洋世界也不例外,不管是超级大个子蓝鲸,还是身材娇小的磷虾,都是裸睡的忠实拥趸者。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海洋里也有像鹦嘴鱼这样喜欢穿“睡衣”睡觉的另类。

每次睡觉前,鹦嘴鱼都有一个必做的功课——“织睡衣”。它们“织睡衣”的方式有点类似蚕宝宝吐丝做茧。鹦嘴鱼的体内能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黏液,当这种黏液从它嘴里吐出后便形成白色的“丝”。在腹鳍和尾鳍的帮助下,这些“丝”会被“织”成一个囫囵的半透明软壳,将自己整个地包裹起来。鹦嘴鱼织成一件睡衣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 2个小时。然后它就穿着这身“睡衣”,美滋滋地进入睡眠时间了。

左图:鹦嘴鱼睡觉时会给自己织睡衣

右图:色彩鲜艳的鹦嘴鱼是珊瑚礁中无法忽略的美景

在自然环境中,大多数鱼类都会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或者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从而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或者迷惑敌人或猎物,以保护自己或偷袭猎物。

珊瑚礁的鱼类大都有各式各样的深色花纹,但不管花纹如何特殊,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模糊鱼体的轮廓,进而把身体的形状隐蔽起来,或躲避敌害、或迷惑猎物。

鹦嘴鱼穿着“睡衣”睡觉可不只为了更舒适,事实上这件“睡衣”还有免打扰功能呢。它能散发出一种让敌人不喜欢的味道,从而防止海鳝等的攻击。

超级变:变色、变型、变雌雄

珊瑚礁的世界是海洋中最瑰丽多彩的世界,生活在那里的鱼类大多拥有迷人的体色,鹦嘴鱼自然也不例外啦。不过它的本事可不仅是外表上的漂亮,更在于它独有的超级变身功能。

看到这你或许会忍不住反驳:“这有啥稀奇的呀,会变色的鱼儿多着呢!”没错,鱼类会变色并不算太稀奇,不过要是能集变色、变形、变性为一体,就比较小众了。鹦嘴鱼就是这么一种小众的鱼,它们一生不光能改变体色、形状,甚至连性别都能转换呢。

一提起鹦嘴鱼,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们那鲜艳的体色。这就给人造成一种感觉,似乎它们生来就是漂亮鱼。事实却刚好相反,所有的鹦嘴鱼在小时候都是不起眼的“丑小鸭”,随着年岁的增长,才逐渐从平凡到不平凡,最后完成了从“丑小鸭”到“公主”、再到“王子”的蜕变。

鹦嘴鱼的一生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漂浮期的“透明仔鱼型”、未成熟的“稚鱼型”、 长大后的“初始型”和色彩鲜艳的“终期型”。

鹦嘴鱼在“仔鱼型”还谈不上什么体色,因为那时候大伙儿都一样全是透明的。等到了“稚鱼”,虽然鹦嘴鱼的性别尚未决定,但是体色已经因为活动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了。这一时期喜欢成群活动的鹦嘴鱼体色大多是灰褐色的,如杂纹鹦哥鱼;而那些喜欢单独活动的鹦嘴鱼体色则变得鲜艳而亮眼,如被饕餮客喻为“青龙”的青鹦嘴鱼这一时期的体色为前橘后白。

鹦嘴鱼出现第1次性别转化是在“初始型”。这一时期大多数个体是雌鱼,仅有少数是雄鱼。这些雌鱼继续成长,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出现第2次性别转化,最终成为色彩鲜艳的“终期型”雄鱼。鹦嘴鱼在“初始型”时,体色大多为灰色、红色或褐色,而到了“终期型”时,则以鲜艳靓丽的青色和绿色为主。仍以青鹦嘴鱼为例,初始型的雌鱼为棕红色,体侧鳞片有2

3条暗色短纹,终期型雄鱼则为蓝绿色,鳞片具橘红斑或镶边条纹。

在鹦嘴鱼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体色和性别会发生改变外,体型也会随之改变。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它的尾鳍了,有的甚至会从原来的圆形或新月形变成双凹形。不同性别的鹦嘴鱼差异很大,成体和幼体的差别也很大,并且都能在体色上表现出来,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它们的体色来分辨雌雄,以及判断是否成年。

像彩虹的鹦嘴鱼

鹦嘴鱼家族不完全成员表

截尾鹦嘴鱼:又名“杂纹鹦哥鱼”,体长可达38厘米。开始型雌鱼体为淡棕红色,具稍圆形的截型尾;终端型雄鱼体为深蓝绿色,各鳞片具红色短斑,腹部具2条绿色纵纹,吻部及眼四周具不规则的红色斑纹,尾鳍为棕黄色及绿色相间的交错斑纹,外镶有蓝色斑纹,具截型尾。

隆头鹦哥鱼:又名“驼峰大鹦嘴鱼”,体长可达130厘米。开始型雌鱼体为灰黑色,有白色斑点;终端型雄鱼全身为蓝绿色。幼鱼尾鳍为圆形尾,成鱼尾鳍的上、下叶延长呈双凹型尾。

星眼绚鹦嘴鱼:又名“卡罗鹦鲤”。开始型雌

鱼体为棕色,有白色斑点;终端型雄鱼体为深蓝绿色,鳞片后缘镶有橘红色,眼四周及吻部具辐射状的橘红色斑纹,尾鳍为双凹型。

青鲸鹦嘴鱼:又名“青鹦嘴鱼”,体长可达70厘米。幼鱼体为白色,除吻部外的头部会形成一宽橘红色斑纹,背鳍前方有一黑色大斑点;开始型雌鱼体为棕红色,躯干部的鳞片具有2 3条暗色短斑纹;终端型雄鱼体为深蓝绿色,躯干及尾部的鳞片后缘有橘红色斑纹,颊部有橘红色斑点,背鳍及臀鳍为蓝深绿色,基部为橘红色。

日本绿鹦嘴鱼:又名“火红绿鹦嘴鱼”,体长可达35厘米。开始型雌鱼体为深红棕色,尾鳍色泽较淡,具稍圆的截形尾;终端型雄鱼体为深蓝绿色,各鳞片具一橘红色短斑,颊部为鲑鱼红色,外缘镶著蓝线纹,背鳍及臀鳍均为黄色和蓝色纵斑,具截型尾。

小鼻绿鹦嘴鱼:又名“钝头鹦哥鱼”,体长可达55厘米。幼鱼体黑,且具数条较宽的白色平行纵纹,黑色不透明的尾鳍呈截型;开始型雌鱼体暗灰带棕绿色,且鱼体越大蓝绿色调越明显;终端型雄鱼的吻部具鲜艳的绿色斑纹。

猜你喜欢
尾鳍蓝绿色体色
可变面积仿生尾鳍设计及推力分析
不同体色虎龙杂交斑的生理特性比较
塘养建鲤背鳍、尾鳍和腹鳍指数的线性体重表征
鱼也会睡觉吗
初冬冷色
我的色彩观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有趣的鱼鳍
Flipped
神采飞扬
蚜虫的生存适应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