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腾
【摘要】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供给不足以及信息供给质量较差问题,直接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加强社会网络中“弱关系”的运作,发挥其“信息生产”与“信息验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网络中信息的传递,有助于弥补社会信息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最终实现我国信任危机的有效化解。
【关键词】弱关系强关系信任危机
如何化解当前社会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摆在社会科学研究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以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 ——“弱关系”运作为研究视域,分析我国产生信任危机的症结所在及其化解途径。
社会网络理论中“强关系”与“ 弱关系”的内涵
“弱关系假设”与“强关系假设”是社会网络研究中一对重要的理论模式,它们最早是用来研究社会網络中不同类型的关系在求职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是“弱关系假设”理论的提出者。他将人际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弱关系的使用在求职过程中比强关系更具优势,因为弱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更广泛,能够跨越社会团体和阶层,因此有可能接触到关键性的求职信息,谋求上层决策人士的协助,从而有助于求职的成功。① 强关系是一种基于情感或血缘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关系双方信任度较高。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强关系假设”占绝对优势:边燕杰和张文宏1999年在天津做的就业调查发现,强关系在使用社会网络实现职业流动的受访者中运用率高达86. 9%;② 渠敬东发现,强关系为生存阶段的农民工提供了流动的机会。③ 这些研究都表明强关系在中国社会大量存在,并在网络成员谋求职位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东西方学者在对强弱关系的讨论上存在分歧,但笔者认为其并不矛盾,因为西方学者探讨的所谓“弱关系假设”着眼于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方面,而亚洲学者们的研究则建基于东方人的传统文化生活,他们的“强关系假设”认为在东方人网络中流动更多的是影响,而非信息。④因此,强弱关系的运作以及其效果取决于社会主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理性需要。要更好发挥强弱关系运作在解决社会信任危机问题中的功能,就要从理解我国群众的时代需求出发来进行把握。
人际信任危机的症结:“陌生人社会”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发展日趋繁荣,市场交易呈现契约化、法制化与程序化的特征,群众中的强关系数量因人员的急剧流动与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而陡然降低,群体单位内部信任度日趋下降,我国原有社会网络中的地域区隔逐渐打开,社会人际关系已经开始从传统社会的温情脉脉走向现代社会的紧张、疏离与冷漠,这种社会关系形态被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称作“陌生人社会”⑤。
中国社会的“陌生化”引发了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即信任危机的出现。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信任是一种对他人良好动机、能力和对抽象原则之正确性的信念,并认为这些信念能够使我们获得对自身之连续性及其必要社会与物质环境恒常性的信心,使人们能安心地生活于世并与他人打交道。⑥在陌生人社会中,这种社会与物质环境的恒常性遭到破坏,人们行为决策所依赖的信息水平大大降低,进而导致日常交往风险性增大。因此,在陌生人社会中,基于信息缺乏的信任危机成为阻碍群众日常经济交往顺畅的主要原因,其具体形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社会信息供给不足。社会信息供给不足是我国当前信任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张维迎认为:“无论是基于法律的或基于信誉的信任,都离不开信息,也就是说对方的行为特征和行为的信息,这个人过去的表现怎么样,这个人的收入水平如何,还有他的教育水平如何,等等。正是基于这样一些信息,我们才会信任别人,才能接受别人的信用。”⑦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较小的生活圈中,彼此之间通过亲属邻里网络顺畅交流,而在当今陌生人社会里,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对方没有提供信息激励,一个理性人不会主动向别人透露太多私人信息。因此,如果要达成交易,首先必须要有承担风险的决心,其次要付出获取信息的成本,并且这种信息获取成本完全由个人支付,最后一方成功获取信息后,并不会轻易将之传递给第三人,因为往往这种信息获取是以交易双方之间强关系的建立为基础的,这种强关系将驱使双方各自维护自己的“圈子利益”,从而导致单位信息的封闭。因此,在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形下,依靠社会个体自身提供社会信息必定会导致社会信息供给总量的不足。
社会信息供给低质化。社会信息供给问题的另一表现为信息供给的低质化。一般来说,一条有效的市场信息,必须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质量,这种高质量有三个表现:其一具有真实性;其二具有可识辨性;其三非冗余性。目前我国社会上供给的社会信息大多难以达到以上三点要求,因而呈现低质化特征。
“弱关系”运作在信息供给中的作用
社会网络中信息供给问题已经成为构建信任社会的重大障碍,那么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从格兰诺维特那里,我们发现 “弱关系”运作对于克服交易风险存在天然的优势,其作为一种有助于社会信息传播的有效网络机制可以为我们化解当前社会人际信任问题提供依据,这一依据的核心就是它同时具有“信息生产”与“信息验证”的双重作用。
“弱关系”运作与“信息生产”。“弱关系”是一种在网络成员之间“相处时间、感情深度、互相倾诉、相互回报”关联性不强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一般出现在那些不经常交往、感情不太深厚的社会个体之间,从本质上说,存在这种关系的人们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网络中所享有的信息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强关系的优势在于小型圈子中深度信任的形成,而弱关系的优势则是在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中促进信任因子的扩散。强关系在传统的单位网络中的运作可以直接提升整体社会网络的信任度,但运作过度将会造成网络之间更大割裂局面的形成(如群体欺诈),从而会导致社会整体信任度的低下。因此,“弱关系”运作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具有一种“信息生产”的作用,它会加大社会网络中信息的供给力度,从而为社会网络主体作出信任选择提供充分的保障。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个体可以更多接触一些不同专业领域与生活区域的群体,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通过这种跨界交往可以实现不同领域经验知识与信息的迅速积累,这种信息在量上的积累将会直接提高个体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整体信任度的提升。
“弱关系”运作与“信息验证”。如上文所言,“信息生产”会促进社会信任度的提升,但是否仅仅依靠信息供给这一点就会必然提升社会信任度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需求是综合性的,它不仅依赖于信息的数量,还要依赖于信息的质量。信息质量低下(如虚假信息或错误信息)将容易导致信任方因遭受机会主义或欺诈而利益受损,从而切断了社会个体信任的延续。因此,如何让双方能够基于真实有效的信息进行交流,成为保证信任持续存在的关键。要识别信息的真假,较为可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对信息进行充分的验证。在一个缺乏强关系支持的社会网络中,如何有效对社会信息进行验证呢?一种可行的做法是与信息供给群体网络进行交往。即一方为了验证对方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不仅要获取对方自身提供的信息,还要通过对方所处的网络了解他们的信息,并将其与前者对照验证来核实该方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真实。
信息验证的伟大之处在于人们不会因社会信息质量问题而在对外建立信任的道路上裹足不前,通过“弱关系”的运作,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跨网络交往将会促使社会个体更加主动地面对风险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将会得到更加持续有效的化解。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湖北经济学院讲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建设微观机制的社会学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BSH041)
注释
①Granovetter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6): P1360~1380。
②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2月。
③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④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⑤[英]齐尔格特·鲍曼著:《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高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⑦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