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淑霞
众所周知,在我国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系统中,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德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教育之魂。所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极其重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结构不断变化,课程的功能定位多元化和立体化,呈现出政治功能、德育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思维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等多元立体交叉的结构特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也变得多维互动和日益强大。
对于学科价值的思考是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它虽然是个老问题,但却是很多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和领悟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对于思想政治课学科价值的思考既是每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推动该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对于该学科价值的思考引领我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推动我由迷茫走向自信和成熟,成就了我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热情和智慧的志向。
1991年7月,我从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带着激动与梦想来到青岛市第三中学,当上了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当时的我激动、忐忑,虽然我的职业理想就是要当一名教师,并且因为高中时特别喜欢哲学课而自愿选择当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而此时此刻,我仍然十分困惑和迷茫。记得我第一次上课,大脑常处于空白状态,之前准备的好多“台词”都忘了,有一个叫“陈波”的同学,我一节课叫了他两遍回答问题,我自己全然不知,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那时,我与学生的年龄仅相差5岁,教高二,当了班主任,虽然学生十分友善,喜欢围着我问这问那,但我感受到了压力和紧迫感,我暗暗的下决心:我要尽快适应高中教学,成为学生敬佩的好老师!我十分认真和敬业,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思考学科的地位、功能和价值,重视教学目标,钻研教材,细心备课。我把每一个教案都写出详案,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包括称谓和语气都要一字不落的写在教案上,并不断修改,当一个教案修改到五遍时,教学内容开始烂熟于心。我的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流畅而富有逻辑性,课堂教学活动也开始有步骤的展开。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常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虽然那时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有些问题不了了之,课堂也难免有些混乱,但这种形式学生十分感兴趣,这为当时灌输式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学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学生开始变得信任我尊重我,我俨然越来越像一个自信而又从容的“好老师”了。
我的辛苦付出和开拓精神很快赢得了回报,我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还在1993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我所教的一个理科班和一个文科班的思想政治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了学校的表扬。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惊喜,因为我从来没有奢望能取得高考的好成绩,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一个真正的老师,得到学生和学校的认可。当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有点不知所措。
那时,我对学科价值的思考是朦胧而肤浅的。我更多的看到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功能和德育功能,我与学生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时,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最后的落脚点几乎无一例外的归结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长此以往,教育的可信度已经不高了,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似乎已走到了一个瓶颈,难以再深入下去。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功能,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德育,这些条条框框和大量文字类的东西占满了我整个大脑,让我理不清头绪。思想政治课的真正价值到底在哪里,我想抓住它,却像面对湖中飘起的浮萍,只能抓到叶子,抓不到根。
1994年5月,我休产假结束,返回学校上课,被安排在初三工作,毕业班的升学压力一下子压在了我的肩上,我来不及思考,没有犹豫,撇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满腔热情的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仔细研究初中升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的内容,花大量的时间琢磨以往中考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很快我发现,中考的能力要求比高考低得多,只要老师下工夫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多落实知识,多进行题型训练,提高中考成绩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教学的重点不知不觉转移到了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了,对知识的运用只需要能简单对应现实问题即可。我上课的程序简化了,特别喜欢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大大减少了,背诵、默写、检测占据了课上课下大量的时间,我制订了每日一测计划和个别辅导制度,努力把知识的落实进行到底。那时我认为,初中的知识、能力、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不强,记住知识,基本上就等于具备了能力,获得了相应的价值观。我的辛勤付出再次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94年、1995年,我校中考思想政治学科成绩获得了C卷全市第五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是多年来学校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学校领导安排我在全校中考总结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我很欣慰、很激动,但同时也很失落,我感到获得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我明显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追求掺杂了功利性的东西,第一次送高考的好成绩无形中引导了我日后的教育教学追求。我的课堂教学简单化了,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价值;我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了,简单的灌输占据了主导地位。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变得狭隘了,中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唯“分”是图;我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却得不到应有的思想启迪和能力培养。作为老师我很有权威,但我不快乐,我觉得自己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我孜孜以求获得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具体学科知识现在看来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思想政治课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我志在必得努力追求,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
当一个好老师是我的梦想,我决心重建课堂。这一次我开始执着而理性的思考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问题,此时重读课程标准中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功能、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等内容,感觉与以前已经完全不同,眼前一行行文字慢慢演变成丰富生动的教学设想和课堂教学环节。我逐渐明白了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规定中“终身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使我第一次跳出价值观和具体学科知识来思考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思想政治课的个体发展功能在我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课程标准关于“内容目标”的解读中,“提示与建议”是我一直忽视的部分,总以为我有我的“金刚钻儿”,我习惯的我喜欢的我特有的才是最好的,可现在我却发现,我绕了好几个圈转回来,还是它给我们的提示和建议更准确更科学,可用性更强,其引领价值可见一斑。
1997年5月,我开设了第一次青岛市公开课,课题是高一经济常识《社会总产品与国民收入》,我抱着研究和创新的想法选择了这一难度很大的课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充分了解学情,力图用最简洁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新增价值、国民生产总值等晦涩的概念,采用了问题教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市教研员和市中心组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次公开课是我研究学科价值和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此我开始有意识的走上了教育教学科研的发展道路,1997年我撰写的论文《学高为师,德正为范》获青岛市论文评选二等奖,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暨青年岗位能手。
1998年8月,我调入青岛二中工作,全新的工作环境和优秀的学生群体为我的专业化成长带来了挑战,也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998年8月到2002年7月,我连续四年送高三毕业班,这使得我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把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再思考。面对青岛二中学生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品格特点,我豁然开朗,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追求在我心中更加明晰起来: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是我们教师应有的追求。
对于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我的理解是主动发展是基础,终身发展是目标,只有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发展,实现主动发展,才能形成其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终身发展。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发展、实现主动发展,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呢?带着这一现实课题,我翻阅了许多现代教育的理论书籍,学习电脑查阅资料,用心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在遵循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原则的前提下,设计了许多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教学、发现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频繁地使用了故事、漫画、诗词、典故、小品、新闻发布等多种方法,表面上看来,变化不小,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觉得力度不够,意犹未尽。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兴趣实现主动发展呢?在我不断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过程中,1999年8月到2001年2月,我参加了两期山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我的思想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新想法不断萌生出来,2002年秋天,在市教研员的倡导下,我带领全组老师积极投身到了“小先生”教学等课改试验中,来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社会小论坛”主要以演讲的形式进行,转换了课堂教学角色,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去选择话题,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可以自由的地设定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方式,探讨人生、了解社会。充分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的能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释放,体现出每个人独特的优势和思维的特点。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早早地做准备,积极性很高。
在两学年的时间里,我在所教班级组织的“社会小论坛”的演讲活动共进行了400多次,内容丰富多彩,有探讨人生的,有针砭时弊的,有关注生活的,有望眼世界的。例如高一、3班潘潇同学的《为生活设定目标》,高一、11班黄冠同学的《道德》,高振同学的《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高一、13班陈硕同学的《对经济问题的思考》等等,许多话题都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在互动与交流中同学们增进了了解,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这一教学方式我一直保留到今天。
实施“小先生教学”,转换了课堂教学角色,让学生以老师这一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材,不仅要考虑自己学懂,还要考虑让别人听懂,要想办法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授给别人,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种要求的变化促使学生去转换学习方法,转换思维,主动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鼓励“小先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讲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高一、9班的同学自创了一种“相声式”的讲课方式,由两个同学同时上台,一问一答,相互补充,时抑时扬,像说相声一样,配合得十分默契,同学们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高一、2班,“小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税收知识,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六个税种的征税对象、纳税人、特点、作用和计算方法,语言简练,环环相扣,并且联系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在高一、3班,“小先生”根据自己班教室里新安装的实物投影灯泡的价格设计了一张图表,和同学们一起层层推导,计算生产企业的成本、增值额、利润,以及应缴纳的税种、税率和计税方法,课堂气氛十分热烈。高一、11班的“小先生”通过现场调查同学们的税收知识,引导同学们讨论“中学生与纳税是否有关”这一问题,同时展示了国内外某些特大税案中涉案人员的图片,同学们各抒己见,逐渐达成共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中学生应该树立纳税人的意识,这样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重点问题。高一、13班的“小先生”用三个英文单词解释了税收的含义,并进行了概念的延伸:
通过学科交叉使税收这一概念顿时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思维巧妙,一下子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同学们在由衷赞叹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探索新奥秘的求知欲大大增强。
同时没有被我们注意到的“另一条战线”也悄悄地行动了起来,那就是本次不讲课的同学,不约而同地在进行着详细的预习,相互商量着如何提出高水平的问题,难倒“小先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它”这成为了师生共同的研究取向,成为了师生发自内心深处的主动欲求。例如关于“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内容,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或自己非常关心的问题,使课堂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有的同学问:“虚开增殖税发票到底怎样开?”有的同学问:“有些应该缴纳增值税的企业为什么自己无权开增值税发票?”那面又有同学举手:“为什么我买东西的时候从来没人给我开增值税发票?”这边也有同学站起来:“纳税人所缴税款都能转嫁给下一个环节负担吗?什么情况下纳税人也是负税人?”“化妆品为什么要缴纳消费税?”“营业税较高的一档税率适用于哪些企业?有什么作用?”“个人所得税是针对个人每月的所有收入征缴的吗?如何避免偷漏?”“出口退税有哪些具体规定?与WTO规则的要求是否相符?”“所退税款还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吗?”“机场或飞机上的免税商店的商品都免了哪些税?哪些人可以购买?购买数量是否有限制?”“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中学生不是纳税人为什么还能享受国家财政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等。有些问题“小先生”早有准备,轻松应答,有些问题“小先生”一时语塞,马上有“盟友”站起来帮他助阵,有时甚至一下子站起来四、五个同学,相互辩论,互不相让,其积极的研讨气氛甚是感人。
讨论中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有时被提问,有时主动举手发言,有时按耐不住情绪争着抢着站起来参与同学们的辩论,教师的“导”在这种历练中得到升华。当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老师要进行重点总结,深化学生对此问题理解,并要进行一定能力训练。
实行“单元教学”,通过转换课堂教学角色,让学生打破框题界限,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网络,主动展示给全班同学,是一种能力的竞争和较量。具体做法是每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对本单元已经学习的内容由学生列出提纲或知识结构简表。在适当回顾所学内容的前提下,由老师在课堂上随意指定同学到讲台前,带领同学们共同回顾所学内容,理清逻辑结构,不足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由多名同学完成整个单元的内容,同时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2000年,我被任命为青岛二中政治组教研组长,不久又成为青岛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我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这使得我有机会有勇气于2002年秋季到2004年秋季,带领青岛二中政治教研组的老师实施“小先生”等课改实验课600多节,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能力素质明显提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演讲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喜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透彻,能够自觉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多学科综合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对思想政治课学科价值的思考过程就像潜入海底获得珍珠的过程,要经历风险与考验,当我们战胜风浪,克服自身的极限以后,我们收获的将是璀璨的珍宝。“小先生”等教改虽不能大面积推开,但它带给我教育教学的思想自由是我受用终生的财富。
2004年秋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启动。新课改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的高度,明确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变革思维方式,重建话语系统,实现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的转型,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被逐步纳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学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研究活动,并开展了系列课堂教学改造行动,达标课堂、精彩课堂、研究课堂、特色课堂、聚焦课堂、星光课堂、观察课堂、智慧课堂……八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范围进行了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带领政治教研组的老师提出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反思的改革思路。
2004年12月,我开设了第三次青岛市市级公开课《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探讨思维方法培养的途径方法。2003年至2005年我主持了省级课题《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研究》之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作为两人主编之一主持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建设》(历史篇、政治篇),该书2005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2006年12月,在华东师大霍益萍教授和上海市特级教师李炳仲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指导下,我带领教研组老师们开始通过大量的同课异构活动,深入探讨一节好课的标准。“同题异讲”这种研究方式通过同一课题的多种设计实现在对比中求新;通过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实现在研讨中求实;通过对未来规划的深入思考实现在思考中求进。探索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和升华的过程,我们不断追问,到底应该如何工作,到底应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到底应该如何提升我们的学科价值和生命价值……经过大量的研讨,我们逐步形成了关于“一节好课标准”的基本思路。一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该牢牢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正确方向,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创新和落实,切实发挥政治课定向、启智、导行的功能;知识讲解要有科学性,思想教育要有针对性,师生关系要体现互动性,教学方法要富有生动性,教学设计要具有独创性,学生学习要充满积极性。
在研究中我逐步认识到,不断创新、形成特色是政治课生命力之所在。我进一步提出了思想政治课要打造“思想课堂、智慧课堂、情趣课堂、效率课堂”的新目标。怎样实现这一新目标?我着重从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入手,重视学习目标设计,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重组,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努力做到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整合资源;同时重视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但是,在强调“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同时,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世界(感性)与学科知识(知性)的矛盾?在“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下,过多的探究活动是否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这些又是摆在我的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带着这些困惑,我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主题教学、案例教学、人性化教学、模拟教学。
主题教学。通过教学情境逻辑性推进,突出“励志”和“爱国”主题,彰显价值观的魅力。
精彩案例。通过选择近期精彩案例,抓住关键环节设置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增强信仰。
人性化教学。通过设置情感线索,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在感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情感的升华。
模拟教学。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激发实践的热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注意问题的自然生成过程,实现以“归纳为主,归纳演绎相结合”的思维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我还为学生开设了多门校本选修课,《人生哲学》《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参与指导模拟联合国、模拟人代会等社团活动;组织学生策划实施青岛二中政治学科周活动;模拟投资创业、公民议事厅等活动广受关注;指导学生创办的时政周报《视野》,为学生开拓视野打开了一扇窗。我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项,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2007年,我被评为青岛市教学能手,所在教研组被评为青岛市巾帼文明岗;2008年、2009年,我有幸两次参加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的审查工作;2009年12月,我开设了第四次青岛市市级公开课《文化生活》;2010年至2012年,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省级课题 《探究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工作;2011年,我的课改总结《深化课堂改革,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在青岛市作经验介绍;2011年,我被评为青岛市学科带头人。
20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一路走来,使我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要通过对话过程,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过程实现“神”与“形”的统一,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在感动、感悟、感知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升华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但我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要通过自主性、互动性、研究性的教学过程,加强学生个性化教育,发现并努力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站在人的发展角度,要超越“人的终身发展”来思考人,努力培养“有能力追求和享受有价值的幸福人生的人”才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我仍然在思考,在前行,我的眼前不时闪过这样一些词汇:方向、视野、辩证思维、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行动力、领导力、责任意识、和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