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林 张朝阳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丰台站及周边交通设施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定位和出行需求,提出枢纽交通设施布局思路和布局方案,以实现未来丰台站枢纽交通功能。本研究为政府部门审批交通设施方案、制定建设计划将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关键词]火车站;铁路枢纽;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北京丰台火车站位于丰台区西南三环和西南四环之间,是北京地区规划七个铁路枢纽站之一,规划将引入京广客专、京石城际二条高铁。由于站内及周边地区规划有轨道交通M9、M10及M16号线,枢纽周边分布有三环路、四环路、京开高速和丰北路等快速系统,因此,丰台站将形成高铁、轨道、地面公交、道路交通等交通设施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但是,由于目前各种交通系统及其设施不成系统,存在能力不足及各种方式间衔接不畅的问题,不能满足未来火车站旅客的快速集散需求。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丰台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定位和出行需求,提出枢纽交通设施布局思路、布局方案,以实现丰台站枢纽交通功能。
2 项目概况
丰台站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西南三环和西南四环之间,东北部与丽泽金融商务区相接、西南部与丰台总部基地毗邻。2030年承担到发动车组客车为412对,旅客发送量达到4350万人/年。进出站流程为上进下出、下进下出,其中高架层为小客车、出租车、大巴车客流进站层,地面层为公交客流进站层,地下一层为旅客出站层和地铁客流进站层,地下二层为地铁换乘厅,南北广场总占地约6.4万平米。站房设计方案见图1。
图1 站房设计方案
本次规划范围南起南四环路,北至丰北路,西起西四环路,东至京开高速,总占地面积约16.1平方公里。见图2。
3 交通设施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3.1 交通设施现状
道路交通系统:丰台站枢纽周边快速系统主要由“二横二纵”组成,其中东西向为丰北路和南四环路,南北向为西四环路、西三环路与京开高速,均已按规划实施。周边现状主次干路均为局部路段实施,支路和巷路大部分未按规划实施。见图2。
公交系统:枢纽周边公交主要沿快速路和主次干路布设,其中丰北路、四环路、京开高速、三环路公交线路比较密集,万丰路、丰管路、丰台东路、丰台南路等内部道路线路相对较少。目前主要有5处公交场站,另外地铁9号线已实施,地铁10号线正在实施。
公共停车设施:枢纽周边公共停车设施共有10处,其中路外停车8处,临时占道停车2处。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道路交通系统:车站缺乏对外疏散道路系统,且周边路网系统不完善,由于受铁路分割的影响,南北贯通性差;道路路网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主次干路比例偏低。
公交系统:现状公交线路较少,无法满足火车站快速集散的交通需求;公交覆盖率低,线路分布不均衡;公交接驳条件差,缺乏大型公交枢纽,场站功能不完善,换乘不便;现状缺乏轨道交通,导致普通公交压力较大。
公共停车设施: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缓慢,总量严重不足;现状停车占道停车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
图2枢纽周边道路交通设施现状图
4 铁路枢纽交通设施布局规划方案
4.1 布局规划原则
交通设施布局与枢纽功能相适应;交通设施规模与交通需求相适应;综合考虑用地、现状道路、场站、管线等建设条件,具有可实施性。
4.2 总体布局思路
4.2.1 根据枢纽交通功能,确定枢纽布局内容
铁路交通枢纽的功能主要包括:①铁路到发站客流通过轨道、地面公交快速疏散的功能;②铁路到发站客流通过社会车、出租车、大巴车快速疏散的功能;③社会车、出租车、大巴车、公交车落客停靠功能;④出租车蓄车待客功能;⑤公交场站到、发公交车和驻车功能;⑥社会车、公交车、大巴车、非机动车停车功能;⑦人流疏散功能;⑧铁路、轨道、公交、小客车、自行车、人行换乘功能。
枢纽布局内容应包括轨道及公交线路和场站、对外和内部道路系统、站台停靠设施、出租车蓄车场、停车设施、各种交通方式接驳换乘设施、人流疏散广场等。
4.2.2 根据枢纽交通需求,确定建设规模
丰台站是综合换乘枢纽站,交通设施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丰台站铁路客流和周边用地客流规模进行测算。根据丰台站交通需求预测结果,远期规划旅客发送量达到4350万人/年,高峰小时客流量约为1.63万人次/小时。丰台站周边用地客流规模高峰小时总出行量约为4.11万人次/小时。丰台站及周边用地客流疏散方式和规模分别见表1、表2,站前接驳设施需求规模见表3。
4.2.3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多种交通模式相协调的立体综合铁路交通枢纽。
表1
表2
表3
注:公交场站按铁路客流和周边用地客流规模测算。社会停车场按60%进站小客车短时停车测算。出租车蓄车按送客后70%进站蓄车计。自行车停车按客流和周边用地客流规模测算。
4.3 枢纽总体布局方案
4.3.1道路系统
构建对外疏散通道,完善枢纽对外道路系统。东西向增加对外疏散通道主干路正阳大街-丰草河北路、站前东西联络线,沟通铁路枢纽与西三环路和西四环路两条快速路的沟通;南北向增加对外疏散通道主干路万寿路南延、四合庄西路,沟通铁路枢纽与丰北路和南四环路两条快速路的沟通。
新增万寿路南延、四合庄西路、韩庄路3座下穿铁路箱涵,增加区域南北向沟通,缓解东西向交通压力。改造周边区域道路东货场路和丰台东路,完善微循环系统。站前各道路功能说明如下:
站前东西联络线:丰台火车站的机动车专用道路,解决社会车、出租车和部分旅游大巴快速进站、离开以及进入地下停车库的功能。分别由西三环和西四环引入,与铁路站房二层西侧高架落客平台相接。通过专用匝道连接四合庄西路、万寿路南延两条南北方向主干路。
丰草河北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双向4~6车道,红线宽60米,为东西向主要疏散通道。丰草河北路通过站房段采用下穿站前广场方案。
四合庄西路:规划城市主干路,双向4车道,红线宽40米,为南北向主要疏散通道。与铁路相交段采用下穿站房方案。
万寿路南延:规划为主干路,双向6车道,红线宽度60米,为南北向主要疏散通道。与铁路相交段采用下穿方案。
韩庄路:规划为次干路,红线宽30米,下穿铁路处红线宽40米。为加强铁路南北向沟通,本次铁路实施时,预留铁路箱涵。
东货场路和丰台东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红线宽30米。是周边公交线路进出火车站的主要道路。
站前道路系统总体布局方案见图3。
4.3.2公共交通
轨道系统:丰台站铁路客流和周边用地客流轨道单向需求约为1.45万人/小时。规划有地铁M9号线、M10号线、M16号线直接服务于丰台站,三条线路单向总通行能力约为15.4万人。考虑高峰时段10%的富裕量1.54万人,基本可满足轨道出行需求。
M9号线在车站周边西北部和东南部分设丰台东大街站和丰台东路站,M10号线、M16号线在铁路站房东南角设地铁换乘站。轨道设施布局见图4。
地面公交系统:丰台枢纽站铁路客流和周边用地客流公交高峰需求约为0.84万人/小时,高峰小时公交总需求为210辆车。公交线路主要沿对外疏散通道正阳大街-丰草河北路、万寿路南延、四合庄西路布设公交快线,同时考虑在外围东货场路和丰台东路布设普通公交线路。在南北广场分别布置公交首末站,布置在南北广场地下一层,满足公交到发和驻车功能。
图3 枢纽配套道路及公交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示意图
4.3.3站前接驳设施
站房南北两侧分别布置南广场和北广场,总用地面积约为6.4万平米,满足人员集散、公交场站、自行车停车、绿化景观用地、出租车蓄车区、社会车停车场等功能。
南、北广场布局方案:
结合高铁站房“上进下出”为主的旅客组织模式,为便于换乘,南北广场均采用立体布局的方式。
地面层:南北广场地面层均设置公交落客区、人员集散广场、自行车停车设施及广场绿化景观用地。地下一层:南北广场均利用地面层与旅客出站层之间夹层布置公交停车区与发车站台。地下二层:旅客出站层,南北广场均设有换乘大厅连接公交发车层;其中,南广场东南角设有地铁换乘大厅。社会车停车场:在铁路站房地下设置。出租车接客区与蓄车区:出租车接客区在站房出站层,东西两侧均有设置,长度满足旅客需求。
站前接驳设施平面布局见图5。
图4 站前广场交通接驳设施布局方案示意图
5 近期交通设施建设计划
5.1 近期建设思路
近期优先贯通丰台火车站对外联系通道和站前接驳道路,增强跨铁路通道能力,强化道路节点衔接;完善周边微循环系统,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交通可达性; 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主导的骨架客运体系,提高乘客运输效率;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管理设施。
5.2 近期建设方案
为满足铁路枢纽客流疏散需求,配合铁路完善周边配套交通实施,近期需要配套实施东西向对外疏散通道为正阳大街-丰草河北路、站前东西联络线,南北向对外疏散通道万寿路南延、四合庄西路。周边道路为东货场路和丰台东路。铁路箱涵分别为万寿路南延、四合庄西路、韩庄路下穿铁路箱涵。
目前轨道M9号线已实施,近期需要贯通M10号线,尽快实施M16号线。
配套实施南北2个广场,完善公交场站、社会停车场、出租車蓄车场和人流疏散广场的设置。
6 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交通设施布局方案在内容上考虑了综合枢纽的功能需求,能力上基本可以满足各种交通出行需求,也基本体现了构建公共交通为主导、多种交通模式相协调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的思想。但是,由于枢纽周边用地较为局促,道路交通仍然处于较高的负荷状态,建议在政策层面加强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另外采取经济等措施减少社会停车需求,加强对车站周边地区的交通管理,确保站前交通的安全有序。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建设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3]建设部,《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
[4]建设部,《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96]298号。
作者简介:段海林,生于1970年,男,北京,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要从事道路设计、交通规划设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