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出版是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

2012-04-23 09:45杨柱星
科技传播 2012年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互联网信息技术

摘要 本文介绍了数字化出版的概念、社会背景和优势,概括了国内外数字化出版的模式的异同,总结了数字化出版的成就,以及数字出版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指出数字出版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科技期刊;互联网;数字化出版;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R206.2;R-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02-03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术之后的第3个重要里程碑。

互联网是能够及时、快速地传递信息及读者(视听者)广泛参与的大众媒介。由于其的出版介质、传播手段有别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介,因此,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1],即互联网(Internet)。

随之新媒体浪潮的到来,产生了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第五媒体(移动网络媒体)[2]。数字化为特征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编者、作者及读者在线互动,读者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这是传统三大传媒无法比拟的。

在这大背景下,传统的出版方式开始转型,如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2009年3月17日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同一天该报的网络版正式运营,在互联网络上获得新生[3]。作为重要学术传媒的科技期刊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载体与容量、规模与结构、内容与形式、撰稿与阅读、编辑过程与手段、出版传播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4]。本文就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1 数字化出版的社会背景和优势

1.1数字化出版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出版是对出版业进行重新再造的过程,包括数字化的创作、数字化的编辑加工、数字化的复制发行、数字化的阅读消费等。

数字化出版产品的输出介质以光介质或磁介质为主,目前的主要产品形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4-5]。

简而言之,数字化出版的核心是创作及编辑加工,达到一次编辑加,多媒体、多次重复使用的效果。数字化出版物通过互联网、电波等信息技术发行和阅读,不受时空的限制,且经济、快捷。可以预言,数字化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1.2数字化出版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交流

互联网是开放的环境,读者、作者、编者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实现互动与交流,学术交流会不一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读者可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也是作者、作者转换为读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学术交流[6]。

1.3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

据统计,2008年全球科学技术的电子出版业市值达110亿美元,占全球出版市场的2/3强 [7]。

我国的互联网正在迅猛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 ,至2011年12月我国的网民5.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38.3%,其中手机网民3.5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9.3%。

互联网进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据浙江工业大学图书图的调查,我国的科技人员,不论学历和职称的高低、年龄的大小,80%以是上从互联网及数据库获取科技信息的,而从阅读纸质科技文献获取科技信息的仅占20%[9]。

由于互联网有知识的超链接功能,读者将所需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国内外相关相息内容尽收眼底,检索内容快捷齐全,读者可按需下载阅读,实现按需出版、定向出版。读者是科技期刊存生存的基础,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变,科技期刊的出版必须适应读者的需要[10]。

1.4 数字化出版缩短出版周期,加快信息传递

传统的出版模式,其投稿、送审、退修、校对及期刊的发行均要通过邮局进行,一般要邮寄4次~6次,每次约20天,花在邮程的时间约2个~3个。

据调查,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周期平均8个月,比实行数字化出版的国际知名刊物约长2倍 [11]。到达读者手上的期刊文献,还要经过印刷装订、发行、图书馆编目上架等漫长的时间。

我国现阶段科技期刊的办刊实践证明,数字化出版的出版周期可缩至1个月~3个月,网络电子期刊甚至可实现即时出版 [12-13],这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成果、专利的获取首发权创造了快捷的平台,也为读者获取最新科技情报信息、更新知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1.5 提高编校质量

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审稿、编辑,了解论文其内容是否发表过、抄袭及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对比相关内容的异同和创新性,提高审稿的学术质量;利用作者提供的电子文档进行编辑加工和排版,实现图文混排,可以减少差错;利用校对软件进行校对,可以发现人工校对的错漏,提高校对质量[13-14]。

1.6节约办刊经费,提高经济效益,符合环保理念

数字化出版办刊,可实现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不需要邮寄,节约邮费和包装费;在网上与编委、作者交流,节约电话费;不需要纸张打印,符合环保理念[13-14]。

2国外数字数字化出版的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际主流科技期刊已全面实现编辑出版的数字化,世界前4大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 、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威立-布莱克威尔(Wiley Blackwell)出版公司、泰勒 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出版集团、著名科技社团的出版社(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联合会出版社、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和美国化学会出版社),目前共出版高质量的科技期刊约6 000种,其中有超过半数的期刊被ISI收录,如《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 Magazine)及《细胞》(The Lancet ,Cell)等均世界名刊均出自这些出版商。

为了缩短出版周期,这些国际知名期刊均采取优先数字出版模式,使科学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得以确认。这些出版巨头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继创建了集期刊稿件采编、文章在线发布(大部分为现刊和在线预出版)、全文数据库、集成各类资源的一站式网络出版平台[15]。如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1999年投入商业运行Science Direct 网络出版平台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和医学全文数据库之一,它整合了Elsevier出版期刊的全文、参考工具书、图书系列以及其他信息资源,用户可在线访问24个学科的2 200多种期刊、4 000余种图书,可查阅900多万篇论文全文[7,15-16]。国外出版商有独立的网站,对内容进行深加工,能提供系内统内外超链接等智能服务,并能在线经营和管理(如读者会员的管理、在线订阅、在线支付等),并向纯数字化期刊、移动终端、电子书、博客等新媒体拓展。

此外,开放存取(OA,Open Access)出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其主要精神是倡导为促进学术交流而免费获取文献,作者、政府及出版机构附费,读者免费阅读使用,使最新的科技知识得以传播和应用,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如美国学术出版与资源联盟项目(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 SPARC)、科学公共图书馆项目(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17]。

3 国内数字化出版的现状与趋势

国内的科技期刊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原因是科期刊分散,大多数(90%)数期刊是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专业学会协会主办,没有形成专业化、集约化出版,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难以支撑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因此大多数期刊没有自己的网站,或所建的网站知名度不高,搜索功能不强,所提供的服务单一。

因此,国内的科技期刊的电子版主要通过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资讯)等发行,即分散编辑出版,集中上网,即使是拥有122种(学会直接出版23种)品牌期刊的中华医学杂志社,也是通过万方数据集中上网[18]。这三家数字化发布平台基本上是按理、工、农、医等的框架对期刊和内容进行分类,设有关键词、作者、题目、摘要、刊名、机构及分类号等多个检索入口,具有足够强大的搜索功能,只要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知识和熟炼使用计算机,就能快速检索到相关文献。数据库还有超链接功能,能同时提供关联文献信息,并能了解文献被引用情况。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网站还为期刊编辑部提供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软件,具有网上投稿、采编、审稿、发行、网站发布、刊社管理和信息服务(链接)等强大功能,对促进我国科技期数字化出版起到积极的作用。

信息是国家战略资源,从这角度看,我国的数字化出版是很大优势和特色的。应从战略的高度,做好我国目前三大期刊数据库的资源整合,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18]。

我国现阶段的科技期刊出版实力整体不强,靠单个期刊的实力难以实现数字化出版。

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吸收国内外优秀稿源,不少科技期刊采取优先数字出版的模式,期刊编辑部以印刷版录用、编排合格的稿件为内容,通过中国知网的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出版发行[19]。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献,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订阅、检索和下载,也可由出版者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主动向读者推送。

优先数字出版是以单篇出版为主、整期定稿出版为为辅,节省了等待期刊版面的时间、排版印刷时间、邮寄时间、图书馆编目上架时间,作品可以提前半年时间与读者见面。

优先数字出版,实现作者、读者、刊社三方共赢的局面,对作者而言,科研成果的首先发权尽快获得确认;对读者而言,及时获取科技情报信息和新知识,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对期刊而言,缩短出版时滞,赢得作者、读者信任,吸收国内外的优秀稿件,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优先数字出版是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革命,但也有学者认为优先数字出版可能是数字化的过渡形式[20]。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我国科技期刊界正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21],有步骤地开展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实行集约化、专业化出版,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

1)建立专业性期刊网站:由232种地学类杂志组建的《中国地学期刊网》,由39家光学期刊组建的《中国光学期刊网》,网内各期刊既可统一办公系统、统一上网、统一管理,又可独立管理且自成体系,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22];

2)纯网络版科技期刊: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首次批准了全国50家网络出版单位,使网络出版在法规上得到认可。2008年5月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有正式刊号的网络电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创刊 [23] ,现在电子网络期刊已逐渐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3)科技期刊向新媒体发展:2008年中华医学系列杂志与电信服务商合作,《中华病理杂志》通过手机发布最新出版的内容摘要。不少期刊与移动终端开发商合作,如使用汉王电子书就可以随时、随地、不需要网络就能阅读科技文献[24];

4)开放存取(OA)办刊模式:教育部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及国内部分高校学报已实行开放存取出版,读者免费下载阅读使用[25]。

4 结论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已俏然发生改变,数字阅读在人们中已形成习惯,数字化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总体而言,国外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已很成熟,而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远未实现数字化出版。但应看到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特色和优势,如分散出版、集中上网。

如果从信息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的高度看,这种模式更具有优势,建议从国家战略资源的角度进行重组整合,使我国目前三大信息数据库更具权威性。

此外,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出版、优先数字出版、开放存取出版、即时出版和新媒体出版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Unite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E-forum, Web Board [EB/OL].ttp://esaconf.un.org/WB/default.asp?action=9&boardid;=14&read;=776&fid;=167&FirstTopic;=0&LastTopic;=19&style;=WebBoard.

[2]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5.

[3]《西雅图邮报》停印转为纯电子版[N/OL].(2009-03-18)[2012-02-06].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news/2009-03/18/content_7592454.htm.

[4]陈彤.从铅与火到0与1——我国出版技术30年发展概述[J].出版广角,2008(7):35-37.

[5] 林国栋.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优势、现状与前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46-48.

[6]王家荣.从学术交流角度比较网络期刊与纸质期刊[J].图书馆学刊,2007(5):103-105.

[7]陈少华.Lorenz Lorenz-Meyer[德].2008年欧洲数字出版发展概况和趋势[J].出版广角,2008(12):27-29.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1-16)[2012-02-06].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9]高清.高校图书馆读者调查[J].情报探索,2007,20(3):203-206.

[10]曾建勋,宋培元.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动因与趋向.编辑学报,2008,20(4):283-285.

[11]张莉,张风莲.缩短发表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J].编辑学报,2003(5):331-332.

[12]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13]杨柱星,胡榜利,林荣慧,等.《广西医学》网络出版的实践与展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68-671.

[14]吕静,董笑,凌桂霞.网络版《中国药剂学杂志》办刊的回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22-824.

[15]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国外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基于国际性出版商和知名科技社团网络平台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48-952.

[16]焦绪华.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8):74-l,24.

[17]孙炜.开放存取期刊资源评价.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14-416.

[18]厉衍飞,刘培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发展的分析与建议[J],2008,19(5):733-737.

[19]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知网”学术.

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系统使用手册 [EB/OL].(2010-08-19)[2012-02-06].http://www.cnki.net/.

[20]王明亮,汪新红.探索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传媒,2010(11):21-22.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4-7(2).

[22]赵波,周传敬.我国学术期刊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1):79-81.

[23]袁满.关于构建国内学术期刊集成化网络出版平台的思考[J].政策与管理研究,2008,23(1):50-55.

[22]沈锡宾,汪谋岳,钱寿初,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网站的调查和评估[J].编辑学报,2008,16(4):270-274.

[24]冯蓓,许洁.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平台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17-420.

[25]耿波,黄建乡.我国高校学报OA出版现状调查[J],2010,21(1):41-44.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互联网信息技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科技期刊的分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