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战略及其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2012-04-21 03:37张红芳丁艳
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

张红芳 丁艳

摘 要: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低碳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国内外学者对发展低碳战略道路的研究日益丰富。低碳战略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发展新模式,是产业转型和产业机遇的生态化创新策略。对实施低碳战略的必要性、国内外关于低碳战略的研究以及中国实施低碳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路径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低碳战略;低碳经济;低碳消费;锁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36-02

1 实施低碳战略的必要性

1.1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战略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伴随着当前世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此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且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的越来越突出的负面影响,给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这一现状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高度重视。发展低碳战略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如何规划发展低碳战略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2 伴随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低碳战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中关注的焦点

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实体经济衰退,导致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减退,为我们提供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节能减排的机遇;金融危机重创了一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外向型企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带来机遇和动力。因此,实施低碳战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中关注的焦点。

1.3 传统的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日益受到挑战

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传统的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日益受到挑战。低碳战略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的碳效率;低碳战略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战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2.1 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特点和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庄贵阳等人对低碳经济的含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尽管上述概念有所差异,但都表达了相近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发达国家的低碳战略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英、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德国还制定了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埋藏的法律框架。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改革工业结构,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更是不遗余力,在《清洁空气法》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

2.3 以往研究述评

(1)关于低碳经济及其内涵至今还没有严格的界定,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之中。虽然全球都在谈论“低碳经济”,但其概念仍然不是很明确,而且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是基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真正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目前较为主流的理解是,“低碳经济”指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低碳经济从提出至今,对于低碳仍没有一个量化“低”的标准。“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體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碳排放量作为一种限定,其含义是“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全球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水平上”,无论人类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都必须考虑碳排放量这个约束。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至今仍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来约束这个“低”。

(3)迄今为止,实施低碳战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各国政府立足本国实际,对低碳城市的构建进行着尝试。但是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和实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同时,如何建立评价体系,如何选择标准尺度都需要给出具体方案。因此对实施低碳战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3 中国实施低碳战略面临的挑战

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但从近中期看,中国走低碳道路面临发展各方面的制约。

3.1 资源禀赋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且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又是特别不利的。

3.2 发展阶段

能源基础较差及能效较低。中国正在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自然也正处在以高碳为主的重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同时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3.3 低碳技术限制以及伴随产生的“锁定效应”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而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显然伴随着产生“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

3.4 贸易结构

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伴随着近些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碳减排和碳关税的呼声日渐高涨,试图通过碳减排和碳关税等一系列行动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气候责任。这些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碳减排合作机制的出现,将对中国贸易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我国实施低碳战略的发展路径

中国政府多年来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均反映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协调发展、积极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一贯立场。处于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战略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中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战略之路。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是基于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综合国内学者的纵多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特色低碳战略道路取向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4.1 低碳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

4.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工业化任务。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发展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4.3 转变居民消费理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

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包括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基于此,民众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倡导文明理性消费、绿色生活模式及促进家用技术革新,实现低碳发展。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模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公众等层面下功夫。

4.4 创新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参与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为获得低碳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另一方面,通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

4.5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2]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30).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