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翁燕然 文/周雪
两年前,本刊曾做过一期“中国电影新青年”的专题,对中国电影的青年近卫军和新生力量进行了一番梳理。但那时候,这些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年轻人还在面对中国影坛的一番老将,尚显稚嫩。
两年后,如果再有人问,2012年的上半年中国电影最让人惊喜的现象是什么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告诉你,那就是青年导演的集体爆发,像是约好了似的,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一批有活力、有市场竞争力的中低成本电影闪亮登场。从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开始,宁浩的《黄金大劫案》、杨树鹏的《匹夫》、管虎的《杀生》、张扬的《飞越老人院》、高群书的《神探亨特张》、王全安的《白鹿原》,伍仕贤的《形影不离》、乌尔善的《画皮2》、陆川的《王的盛宴》,轮番上场,组成一组特别的风景。
中国电影的未来属于新生代,尤其是这道风景中70后的这些年轻人。作为中国电影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都曾自觉地靠近市场,走的是商业电影的路线,走的是类型电影的路线,即便走的是杂糅的类型,依然很中国。但他们没有生在一个黄金的年代,在票房面前,危机和压力比他们的前辈更大。不过,让人惊喜的是,这些青年导演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捧场,让我们看到属于他们大未来的希望和可能,尤其是在中美电影新政之后。
本期,我们选择了六位70后导演,以其作品的公映时间为序,结合其各自的创作特点,来让读者看到中国电影新生代代表人物的力量,他们的创作密码将被我们从各自的经历中逐一破解,在各自的电影故事里,发现中国电影的大未来。
关注彭浩翔,是因为作为香港导演,他与上一拨北上的香港导演不同,徐克、陈可辛、刘伟强等都是靠动作片、古装片的拳脚打开内地市场,而更年轻的彭浩翔代表了又一批闯内地的导演淘金梦:爱情片将是下一个华语电影抢滩的重点。
关注宁浩,是因为他的“疯狂系列”,以疯狂之势给中国电影带来耳目一新的喜剧,以此为底气的宁浩,说起话来,总让人觉得有几分“狂”。一个坚持称自己是“二流导演”的导演,给出的前提是“二流环境下的”,这话讲的很高级,深层的含义就是自己是时代之下最匹配的那一个。因为匹配,所以,说起话来很有底气。
关注杨树鹏,是因为他是70后导演中的一个绝对的特例,没有任何科班的经历,却以“匹夫”之勇,不断推出人性探索的电影。《匹夫》是杨树鹏的第三部作品,尽管前两部《烽火》和《我的唐朝兄弟》奠定了一些口碑,并且还邀请黄晓明、张歆艺等当红明星加盟,但《匹夫》并没有在市场上一呼百应,而是反响平平,口碑两极分化,且票房不佳。但杨树鹏并没有就此认输,也不会迷失在中国电影市场里:“不喜欢的会觉得混乱,喜欢的觉得是风格;但如果没有你自己,你也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
关注伍仕贤,因为他在新作《形影不离》中,找来了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搭配当红小生吴彦祖,把西方的心理悬疑与国产现实主义结合了起来。因为看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还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电影艺术系大二学生的伍仕贤便转学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立志在中国开创一片电影天地。他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已不远。
关注乌尔善,是因为他有“电影怪咖”的绰号,电影的类型很另类。多个国际重量级制片人和监制的青睐,让他被看做是中国未来电影的新锐力量,虽然在70后一代中,他差不多是年龄最大的。这个新锐在今年推出自己第三部电影作品魔幻大片《画皮2》的时候,已经年届不惑,拍摄广告的时光耽搁了他太多的时间,但多年的广告拍摄技艺,给他的电影带来不同于其他70后电影新势力的特点,尤其是其多年的绘画艺术基础和浓郁的美学风格,让乌尔善处处炫技,成为名符其实的“怪咖”。
关注陆川,是因为这个青年导演不一般,从一出现就面对争议,其电影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十二年,四部作品,如此的低产并不是一个职业导演的行为。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很用心,甚至是有野心的。但他自己却对外界的野心论表示怀疑,“我一在直google上查到底是谁先说这句话的,我得找他去!我12年拍了4部戏,这样的人你说他有野心?一个基本上属于拍电影时深居简出的人,有多大野心?”
六位70后导演,各自不同的类型风格和电影追求,在他们的电影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的成与败,这一代的恨与爱,这一代的美与丑,一切都在眼前。
在六位70后导演之后,还有一群有实力的70后导演滕华涛、徐静蕾、李玉、金依萌、杜家毅、张猛、韩杰等因为在2012年上半年没有年度作品公映,所以,我们没有纳入其中讨论。他们也都个性鲜明地带给过我们惊喜,必然也是我们未来焦距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