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清音庐陵情怀
——读周必大的故乡山水诗

2012-04-18 11:37:42李仁生
关键词:庐陵赣江山水

李仁生

(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江西吉安 343009)

山水清音庐陵情怀
——读周必大的故乡山水诗

李仁生

(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江西吉安 343009)

周必大虽然是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但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各方面皆有建树,在其六百多首诗歌创作中,相当数量是描写故乡风物的,体现了周必大长年在外为官,但时刻眷恋着故乡山水风物的游子深情。

周必大;诗歌;故乡情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又字洪道,南宋吉州(今江西吉安)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代君王,为宦四十余载,先后任南宋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枢密使、左丞相,被封为益国公,谥号“文忠”,宋宁宗亲赐御笔“忠文耆德之碑”六个字。周必大是南宋一位以文才见长的执政者,正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三中说他的那样:“盖大官之好吟咏者。”[1]他一生学问博洽,著述颇丰,著有《平园集》达二百卷之多,被收入《四库全书》(改名为《文忠集》),流传后世。四库馆臣们对他评价很高:“必大以文章知于孝宗,制命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考据亦极精审,岿然负一代重名。著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以外,未有能及之者。”[2]他不仅擅长撰文,且兼作诗词,尤工于诗。周必大的诗歌共有六百多首,虽然只占他全部作品的一小部分,但他的诗歌中却有相当的数量是描写故乡山水风物的。

对于每一位诗人来说,乡情和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庐陵是周必大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那里的山水草木和肥沃土地是孕育周必大的摇篮。正是故乡庐陵的山水养育了周必大,作为一名长年在外为官的人,他也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故乡,故乡的山水自然会在周必大的记忆和梦境中永存,故乡的风物自然会在他的一些诗篇中得到反映。周必大的一些诗作正是通过描写故乡特有的山水风物,吟咏家乡的绮丽风光,以此来表达他热爱故乡的深情。这些诗作都是取材于庐陵大地上的山水名胜,角度新颖,笔触细腻,意象鲜活,写景言情,自然古朴。以下采撷周必大诗歌中数首描写故乡庐陵的山水风物诗,让读者从中领略周必大诗歌的故乡情怀。

一、母亲河——赣江

赣江是江西境内最大的河流,自南而北流经大半个江西,被称为江西的母亲河。周必大曾写有《赣江》一诗:

迹落蛮夷地,艰危分饱经。盘过随櫂舞,惊浪溅船零。石乱舟才过,峰回眼谩青。晚来荒浦宿,愁绪转冥冥。[2](卷一P30)

绍兴十四年(1144),周必大写作《赣江》一诗时年仅十八岁,虽然这时期他随同伯父周利见寓居于赣州的寿量寺内读书,但由于他经常要回到庐陵老家探视,一般都是乘船往返,赣江十八滩自然是必经之途,《赣江》一诗就是作者记叙了自己往返于庐陵和赣州之间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如果没有亲历赣江上游的行船,是难以想像其中艰险的。那一叶扁舟如同一片树叶,随着浪涛在赣江的江面上下翻滚,左右盘旋,梢公用尽全力挥舞木桨,竭力躲避一个接一个的惊涛骇浪,浪花泼雨般地溅进船舱。经过一番拼搏,费尽周折,好不容易避过了江中星罗棋布的乱石,小船似乎是从鬼门关前转了一圈回来。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只见眼前一亮,出现一片绿草青青,人们担惊受怕的心情一扫而空,迫不及待地打量着眼前令人陶醉的青山绿水。深夜露宿在荒无人烟的赣江岸边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白天行驶在赣江上时的紧张早巳是烟消云散了。该诗惟妙惟肖地记录了周必大在面对赣江急流险滩的艰险行程中对艰难险阻表现出镇静自若的心态。

在周必大其他的诗中,也经常提到赣江,如“日薄云浓风转动,江寒水落浪生还”(《送陆先生圣修赴春闱》)[2](卷一P30),“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舟行忆永和兄弟》)[2](卷一P31)。这些诗都是以赣江为背景,或写送行,或寄相思,无不包含着作者对赣江的深厚感情。

二、家乡峦——神岗山

隆兴元年(1163)十月,周必大奉祠在家,常信步来到旁边的一处山峦游览,这座山峦名曰神岗山,位于周必大家乡的永和镇与庐陵城南之间,古名“翠峰”。据史料记载:早在六朝的陈代时期(557-589),庐陵太守陈竺,为民兴利除弊,颇有政绩,他常在政务之余,喜欢登上翠峰,整个庐陵城一览无遗,为此他特意在山上筑祠,作为山中习静之所。据说陈竺还喜欢白鹿,每次登山都有二头白鹿随行。刘竺死后,郡人不忘刘竺功德,拓祠为庙,名曰“惠佑庙”,翠峰也改名“神岗山”,后人又在山上建了西台寺、宿云亭等。

对于家乡神岗山这一风景名胜,周必大自小熟悉,对于陈竺的政绩功德,周必大也是仰慕不已。这次旧地重游,周必大以缅怀先辈的情怀,写下了《题神岗庙其神盖六朝时陈竺使君也》一诗:

岸断川平拔一峰,丹青剥落古灵宫。邦人岁久忘遗爱,贾客时来乞好风。二水有情犹磬折,霜枫无数尚旗红。冈头故址宜亭榭,城郭江山尽眼中。[2](卷三P47)

周必大在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神岗山临江挺拔,拱卫吉安城区的气势,霜枫如旗,亭榭错落的美景,以及当地民众、过往客商前往神岗山烧香祈祷、缅怀先贤的风情画卷。

诗的前二句,作者描写了神岗山雄姿伟岸的气势和人们对卓越先贤的缅怀:在吉安城南的赣江之滨,临江拔地而起,突兀地耸立着一座山峰,“拔”者一字千钧,虎踞龙盘,很有气势。这座海拔只有114米的山峦,虽不算高,但有仙则灵,山上自古以来修建有祭祀陈竺的古代灵宫“惠佑庙”。山上建筑虽说年代久远,现在巳是“丹青剥落”,但当地百姓民众仍然是一直怀念着当年庐陵太守陈竺的无量功德,过往的商贾也经常成群结队地前往神岗山烧香祈祷。

诗的后二句,则着重描绘了神岗山风景的优美:自南向北奔腾而下的赣江,与自西向东流来的禾水,二水在神岗山的东南面汇合,原本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的赣江,在这里一下子变得宽阔、平缓起来,如同母亲的怀抱一样温暧、柔和,令人禁不住想依偎其间;登顶远眺,但见滔滔赣江,滚滚禾水,烟波浩淼,江天一色;江面点点风帆,犹如含情脉脉的少女,和着绵延悠扬的声声渔歌,翩翩起舞;十月的深秋,山上层层久经严霜的枫叶,姹紫嫣红,犹如随风飘扬的猎猎红旗,分外耀眼;驻立山顶,只见“惠佑庙”周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放眼吉安城廓内外,街坊山川,行人商贾,山川河流,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由于诗人善于捕捉描写对象的突出特征,所以凭借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快速地勾勒刻画着眼前各种不同的景物。作者对景物的描绘颇具层次,全诗自近而远,从上到下,由古及今。开始是从突兀的山峰落笔,一上来就先声夺人;然后再拓展视野,放眼于辽阔的赣江江面和遥远的历史记忆,如数家珍;最后才是俯瞰城廓郊野,娓娓而谈。全诗以挺拔的山峰为主体,衬托以亭榭的丹青,柔情的江水,如旗的霜枫,逶迤的街坊,点缀以络绎不绝的香客,将城市的喧闹与山上的肃穆连成一片,组成一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情趣的秋江暮景图,显得十分的清新淡雅,同时流露出了作者在第一次奉祠期间,深感郁不得志的淡淡忧愁。

三、佛教地——青原山

绍熙二年(1191),周必大虽然罢相居家,逍遥山水,但多年护佑众多士人的行动使他具有极高的声望,前来请益问学的人络绎不绝。是年四月,提刑吴大卿(字宗旦)前来看望他,为尽地主之谊,周必大诚挚地邀请吴宗旦游览庐陵的山川胜景,并写下了《间提刑吴大卿(宗旦)二首》:

堆胜横看白鹭洲,青原稳著钓鱼幽。鲁公翰墨师川句,访古何妨与一游。[2](卷八P92)

对于家乡的名胜景观,周必大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周必大在这首诗中,重点介绍了庐陵的名胜景观,主要有白鹭洲、青原山及唐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题字。赣江之滨的白鹭洲,地处赣江中心,二水夹流,恰与李白所咏的金陵“二水中分白鹭洲”如出一辙,洲上茂林修竹,沙白鹭飞,青翠雅静,景色优美。位于吉安城东的青原山,也是风景优雅,古人对其山水是这样描绘的:“青原之山高入云,螺江之水无纤尘。”南宋诗人杨万里称赞它是:“江西山川第一景”,山上古木蓊郁,奇葩芬芳,碧泉翠峰,秀色悦人。青原山自古以来寺庙众多,尤以唐代神龙元年(705)始建、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赐名的“净居寺”最负盛名。特别是自唐开元二年(714)庐陵籍行思禅师来到青原山开辟佛教道场,弘扬顿悟禅法,被尊为禅宗七祖后,“山以七祖开,地以名贤重”,青原山的净居寺法席大振,香火鼎兴。青原山不仅是佛教胜地,还是庐陵文化的荟萃之处,历代凡到庐陵的显宦儒士,都要到青原山拜谒游览,许多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或游山玩水,或探奇访古,或讲学授徒,或读书励志。比如,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后,曾下榻青原山;唐朝著名诗人、大书法家颜真卿(人称“颜鲁公”)贬迁吉州司马游览青原山时,念及七祖行思开山之功,亲笔题写的“祖关”二字,雄浑沉厚,悬挂山门。因而,诗人介绍完庐陵名胜景观后,诚挚地向客人发出建议:无论是白鹭洲,还是青原山,特别是鲁公颜真卿留下的墨宝,都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很是值得一游。

四、休憩地——平园

庆元元年(1195),周必大以少傅身份致仕,回到故乡庐陵。早在退休之前的绍熙三年(1192),他就在庐陵县城东门附近的赣江之滨,选择一块地势平坦之处,辟地数亩,开挖了一口池塘,塘中种满荷藕,塘边大兴土木,以之作为退休后的养老居所。据周必大的儿子周纶编纂的《周文忠公年谱》记载:“东偏辟园数亩,地势坦夷,名之曰平,自号平园老叟。”在此后闲居的十年时间里,这位昔日高官日日与乡耆旧老们谈诗论道,赏菊宴游,绝口不谈政事。此时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阪依自然,亲和自然,放怀于园林之间而优游自得,并且借助于自然来冲荡胸中的郁闷块垒,获取精神上的安慰。与此同时,他在平日的休憩中,又尽情地观察事物,获取灵感,并用笔去描写闲居的美好乐趣和惬意的闲适生活,开始享受闲适给他带来的乐趣。由于年岁已大的关系,他不再深入深山大川,而是留恋于小园小景之间,感受到小园小景的意蕴之美,着力表现种花、读书、踏青、访友的闲居生活之趣,他在这种闲适的生活中感到了极大的惬意:

半亩园林数尺堂,凡花疎竹小池塘。平原绿野休相笑,事业功名合自量。(《南园筑小堂邻里侯暘献上梁文戏成小诗记实解嘲》)[2](卷八P91)

百年种德十年栽,映带云岩与月台。无问四时留客醉,何曾一日不花开。人人争羡富登览,物物岂知工剪裁。我比樊须身更老,只今学圃亦悠哉。(《仆营小圃方两月而张坦夫示腴庄图有起予之意辄成鄙句》)[2](卷四十一P441)

文与年高岂乐天,字随心正亦公权。吟诗作赋晴窗里,问柳寻花野水边。喜我新巢三径就,劳君旧句一时编。雪舟有兴休回棹,共载期追李郭仙。(《贺叔卿年垂八十以诗寄平园新咏二十二篇又录十年前简予四诗尚有访戴之兴谨次最后一章韵为谢》)[2](卷四十二P455)

壮观江潮拍岸时,肯来小圃访樊迟。天怜无以娱嘉客,并发春花伴桂枝。(《八月十八日与客小集赏岩桂而红梅海棠金林檎盛开明日江西美赋四绝句走笔次韵》)[2](卷四十三P464)

周必大致仕后回到故乡庐陵,在这半亩园林,一方水塘里,倦游半生的他从此就可排遣因“朋党之恶”带来的情累,安顿心灵,至于“事业功名”之类已不是他所关注的问题了。他对自己的小庄园——“平园”倾注了很深的感情,晴朗春日,或与友共赏芍药、寻柳问花;空闲的日子里,新开三径,锄草种花,与旧友访还。这些诗都表现了诗人家乡闲居、平和自适的生活状态。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新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无可大误矣。”[3]以此来衡量周必大的故乡山水风物诗,这些诗正是那种言情沁人心脾,写景新人耳目,直抒胸臆,不加掩饰,情思动人的“大家之作”。

[1]陈衍.宋诗精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周必大.文忠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On Zhou Bida's Home Town Scenery Poem

LI Ren-sheng

(Center of Luling Culture Studi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Being a famous politician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Zhou Bida wrote numbers of works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oetry,Ci poetry and essays.Of his more than 600 poems,a large number are devoted to descriptions of the scenery and people of Luling,his hometown.They are reflections of Zhou Bida's homesickness during his long years serving as civil officers in distant places.

Zhou Bida;poetry;homesickness

I207.22献标识码:A

10.3969/j.issn.1674-8107.2012.05.020

1674-8107(2012)05-0117-04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2-06-10

李仁生(1956-),男,江西吉安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和古代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庐陵赣江山水
千里赣江第一城
心声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2
赣江奔流
心声歌刊(2023年3期)2023-07-16 02:11:52
美丽庐陵
庐陵某者
检察风云(2022年6期)2022-04-15 16:27:34
爱在一湖山水间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6
赣江颂
心声歌刊(2019年5期)2020-01-19 01:52:52
“堆花杯”庐陵诗词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6
赞庐陵
老友(2019年7期)2019-08-06 17: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