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2012-04-18 10:45蔡奇轩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理论因素

■蔡奇轩

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蔡奇轩

激励理论;高校学生;管理;绩效

管理的成效在于人心,而人心经营要懂得人性。古人说:“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日是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借助科学奖惩的心理和行为强化作用,激发积极的心态,建立有序的学习工作规则,增强团队的绩效,这就是一个有效的激励过程。一个人的行为,必然受到外界推动力或吸引力的影响,这种吸引力和推动力,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产生出一种自动力,使得个体由“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而现今的大学生们正是缺乏这种“我要做”的热情和动力,那么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将对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激励理论概述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 (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而沙特尔(Shartle)认为,激励是被人们所感知的从而导致人们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或为完成某个目标而采取行动的驱动力和紧张状态。[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激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的影响,引导、维持或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

管理学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激励理论,分别是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把关于如何满足需要的研究作为对激励的探索,着重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最为著名的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倾向于行为本身,重视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行为的定向塑造和控制,是研究激励目的的理论,典型的是强化改造论、归因论和挫折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动机产生的认知过程及行为结果的反馈,即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主要是期望概率模式理论和公平理论。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激励机制

(一)激励理论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原因探析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它不同于科研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与后勤管理,而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管理目标的特定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管理系统、评价方式等,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工作。[2]而激励理论正是通过需要、动机、行为、满足的基本模式,诱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内在状态出发,把人的动机系统激发起来,充分发挥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对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第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信息的开放、价值选择标准的开放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打破传统的单一结构和封闭模式,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科学性,建立管理新理念。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因为激励理论构筑在“需要”与“目标”的客观规律之上,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紧密结合,联系外部刺激与内在动力,是最为科学的方法论。第三,管理对象角色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在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和平等观念。激励理论中的期望概率模式理论、双因素理论、波特尔—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和公平理论均可以得以适用。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到应用的机理分析

激励过程包括三个要素:第一,需要。就是欲求,指个体由于缺乏某种生理或心理的因素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望和欲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作为刚刚成年的青年人,他们需要关心与引导,需要信任与理解;作为在校学生,需要成绩和学分,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栋梁,他们需要机会与挑战,需要舞台和鼓励。需要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第二,动机。动机是将需要转化为行为的枢纽,是行为的心理动力,它引发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并由于行为后的有利结果而强化行为,根据动机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源于自身,比如说学生对某项活动和某个学科本身的兴趣、收获成功之后的满足感和创造后的喜悦等;而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原因刺激从而对人诱发出来的动机,如物质条件、奖惩制度等。第三,行为。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形成的精神状态即意识,当意识表现为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是一种内在行为。[3]

对于高校学生的组织管理,我们可以借鉴激励理论。组织激励过程,要求学校首先要诱发和刺激大学生未被满足的要求,使其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产生行动的动力。比如进行学生活动,当学校诱发和刺激学生的紧张程度越大,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越大,他们的潜能就越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解除紧张的努力指向学校的组织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激发成自身的推动力,使得组织的目标变为个人目标。这样,将激励机制中的组织激励过程渗透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构筑高校管理框架新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们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还能提高他们对组织目标的接受程度,激发学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和兴趣,激发灵感,促进创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三、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激励理论及激励方法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具体借鉴和运用

1.期望概率模式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美国行为科学家维克多·弗鲁姆 (Victor H.vroom)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期望概率模式理论。期望概率模式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假设高校中的每个大学生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概率模式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就是说校方期望学生的努力,学生期望学校的鼓励或奖励。弗鲁姆认为,某一目标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效价)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期望值)。[4]例如,一名本科生意欲报考硕士研究生,这时他就要考虑攻读硕士研究生对他的重要程度 (效价)和他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可能性(期望值)。高校在运用这一激励措施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多数大学生认为的最大效价上,即现今大学生最渴望得到什么样的预期结果,什么最吸引当代大学生。确立教学活动或校园学生活动的目标时,则要注意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对学生的价值,尽量加大目标效价的综合值。正确运用期望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望值过低就会减小激励力量,但期望值过高则又容易产生挫折,校方或教师的实际期望值应该使大部分学生获益。

2.公平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斯达西·亚当斯(J.S.Adam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一激励理论主要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根据公平理论,当个体获得回报时,他们并不会只是关心所得回报的绝对量,而且还会将自己所获得的回报与之前所付出的努力之比值与其他人相比来断定其所获回报是否公平或公正。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干部的评选、对党员干部的考察、班级评优及教师给学生的平时成绩等都需借鉴公平理论,如若学生觉得处在一个公平的环境,则会产生满意感,才可能受到激励而努力学习。反之,若觉得遭受不公平待遇,产生抵触情绪,则容易消极懈怠,甚至逃课早退等。学生选择的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类型有两种:可能是本校或本院系内部的学生,也可能是外校或其他院系的学生。在组织内部比较,则是看领导者是否一视同仁。与组织外部作比较,若感到遭受不公平,则会导致整个组织中的成员产生不满情绪。

这里要强调的是,与分配公平相比,程序公平更影响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及领导者的信任。因为在程序公平的决策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对决策的公平性解释,而且分配公平一般影响量的变化,而程序公平直接决定了质的变化。比如说教师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就是分配公平问题,而优秀学生干部或者三号学生的选举则牵涉程序公平等问题。学校应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以确保最大化的公平。

3.双因素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和其助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匹兹堡地区的工商业机构中,向近2000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了调查。他要求受访者在具体情境下,详细描述他们认为工作中特别满意或特别不满意的地方。通过综合分析,他发现引起人们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一些外在因素,如公司政策、工作条件等,他将这些称为保健因素。而与之相反的,那些令人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它们被称为激励因素。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要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主要依靠工作本身,工作本身对人的吸引力才是主要的激励因素,当然同时也要注意保健因素的作用,以防止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意的情绪。

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都是知识分子、青年才俊,双因素理论在高校的实践运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更加追求成就、创新、能力、挑战,这些都是激励因素。而相较于激励因素,他们对组织政策、保障、监督方面等方面的保健因素关注度较低。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高校学子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学校应该确保保健因素是适当的,通过提供保健因素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不满情绪,比如说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完善有关学生的各项政策规定等,但保健因素并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其次,校方应该进行第二步,即为学生创造产生激励因素的机会,比如社团活动、校际联赛等。通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学校和学生的成长发展。

4.波特尔—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波特尔—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波特尔 (L.W.Porter)和劳勒 (E.E.Lawler)于1968年提出的。这种激励理论是在期望概率模式理论和公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更为完备的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必须处理好努力与绩效、绩效与报酬、报酬与满意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5]波特尔—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告诉我们,不是有了激励目标、采用了激励措施,就一定可以使得员工满意、获得好的效益。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反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其效果取决于奖励内容、奖惩制度、组织分工、目标导向行动的设置、管理水平、考核的公正性、领导作风及个人心理期望等多种综合性因素。[6]

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到,其实每个学校都在或多或少地借鉴着激励理论,但绩效却各不相同。激励的手段多种多样,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激励、努力和绩效都是成正比关系,但也并不绝对,我们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校在处理激励实务时,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关键要处理好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回报、回报与满意的关系。可以建立科学评价、功效挂钩相结合的双效激励机制,把科学的绩效考评观引入到激励机制中,功效与学生实际的奖惩相挂钩,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激励方法

1.目标激励法

就是指给学生确定一定的目标,以目标为诱因驱使学生去努力学习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说学校将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作为组织目标,强调其重要性,学生即会将其作为个人目标,把学校的组织目标与学生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一致,每个学生都努力去达到个人目标从而推动了组织目标的达成。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组织树立的榜样使组织的目标形象化,号召组织内成员向榜样学习,从而提高激励力量和绩效的方法。例如,在高校内举行优秀学子学风报告会,组织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向新生或低年级学生传授成功经验及学习经历。

3.物质利益激励法

以物质利益为诱因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法。物质利益激励法一般有两种: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奖励激励是指学校以奖赏鼓励作为诱因,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工作,包括奖学金、学生干部、加分、免试和各种实物等方法;惩罚激励则是以惩处和责罚为手段,比如说记过、扣分、失去评优资格等。学生为了追求奖学金或当上学生干部等物质利益,或为了避免惩处与责罚而努力学习工作,为学校创造佳绩。

4.荣誉激励法

用荣誉代替物质利益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成绩进行表彰,是以精神鼓励为诱因对学生产生的激励。包括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授予单项优秀学生等各种荣誉称号。

5.思想教育激励法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觉悟,加强组织纪律性。思想教育激励法需要与其他激励方式相结合,兼顾学生个体的需要,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没有任何抵触、抱怨情绪,既提高了其思想政治素质,又可以让他们努力完成组织目标,从而顺利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校活动。

6.信任关怀激励法

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和才干,给予学生一定的便利条件(如权利、活动经费、辅助人员等),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关怀的一种激励方法。这种激励法会加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促使组织内部更加和谐。

7.挑战性工作激励法

这是一种通过给学生挑战性的工作,以满足其个人成长需要和成就感,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挑战性工作激励法与信任关怀激励法有相似之处,即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但最大的不同在于,挑战性工作难度高、强度大,更能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工作经验、创造能力和成就感。

[1]颜国俊.现有激励理论的局限性[DB/OL].http://www.8bio.com/Index.html.

[2]韦春北.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和内容[DB/OL].http://www.studa,net.

[3]聂正安.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张芙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的管理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4,(1).

[6]董军,沈晓,李小华.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张康之,李传军.一般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张岗英.管理心理学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9]顾智敏,阮来民.管理学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10]章凯.激励理论新解[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11]刘世玉.论经济活动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4).

将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使外界推动力转化为学生内部自动力,从而促进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激励机制如何作用于高校学生管理,详细介绍了四种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借鉴与运用,并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激励方法。激励机制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潜在能力,创造源源不断的驱动力,研究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G647

]A

1004-518X(2012)03-0246-04

蔡奇轩(1978—),男,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西安 710063)

【责任编辑:陈保林】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理论因素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解石三大因素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