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校学习农民工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究

2012-04-18 07:1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农民工农村

吴 洁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通化分校,吉林通化 134001)

对在校学习农民工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究

吴 洁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通化分校,吉林通化 134001)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发生了深刻裂变,使农民工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倾斜,这给和谐新农村建设设置了一定障碍。因此,重构农村伦理道德体系教育意义重大,必须深入调查从实际出发,深刻剖析农民工道德失范的症结,并全面系统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探寻成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农民工伦理道德体系教育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和谐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

农民工;精神面貌;现实意义;伦理道德;途径

农民工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和谐社会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重构农村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在学校实施农民工伦理道德教育,培养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和谐新农村又快又好发展。因此,对在校农民工开展伦理道德系列教育十分必要。

一、当前在校农民工精神面貌状况及其原由的分析

从在校学习的农民工学员中调查了解,大多数农民工精神面貌普遍存在信仰缺失、理想淡化、精神空虚、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盛行、诚信意识衰退等,这些现象表明农民工缺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育和熏陶,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第一,农村社会变革引发观念冲突。在农村社会调整时期,农村的传统美德和信仰受到强烈的冲击,从我校学习的农民工调查了解,大多数农民工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他们认为只有金钱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由此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理想也随之淡化,许多农民工不从长远利益出发,为了发家致富,不惜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甚至破坏生存环境,他们不再对美好明天寄予期望,更进一层地导致了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贫乏。

第二,城乡制度的差别与城镇化进程的冲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了“人在城市,跟在农村”、“农闲时打工,农忙时种地的农民,他们的行为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身份和角色的模糊给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质疑,特别是在我校学习的农民工中有一部分属于市郊农民,他们介于市民与农民之间的边缘群体,变成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这一群体的伦理道德价值与意义更是失去了载体。“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这种过渡性质的城镇化过程中逐渐出现明显的断裂,容易被扭曲化甚至带来反主流伦理道德的倾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巨大的不稳定因素。”①

第三,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引进,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各种腐朽没落文化也渗透到中国,浸蚀到农民工的头脑里,使他们混淆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思想,给固有的伦理道德带来不小的颠覆。在调查的农民工身上普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化思想等,这些不利因素干扰着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2、经济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有着它自身的负面效应,如同一把双刃剑。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功利化,把拥有金钱和商品的多少作为衡量和评判人的价值尺度。这种风气直接影响着打工挣钱的农民工,阻滞了他们对伦理道德价值的追求,导致道德失范和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遭到贬低。

第二,农村富于劳动力外移。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镇,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必然引起农民工的伦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从调查的我市农民工了解75%的农民工做的是推脚工、保洁员、保姆等脏、累、险的工种,并工资较低,两极的分化和身份等级观念,必将对农民工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为农村传统伦理道的德弱化提供了“催化”剂。

3、文化原因。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更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而忽视精神食粮挖掘,特别是一些基层组织只顾抓经济建设,注重奔小康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等,而轻视了伦理道德、乡风文明的教育。更不舍得花一分钱投入文化设施。从走访的农民工的谈话中发现多数农民工的信仰缺失,理想淡化,精神空虚,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盛行,这些都是阻碍民主,文明,和谐新农村全面发展的“毒瘤”。

第二,公共文化设施缺乏及传播媒体多元化中错误的诱导。在农村由于文化设施的匮乏和不足,农民的娱乐形式受到了限制,农民只能参与那些格调低下的如打麻将、打扑克、聚众赌博、填大坑等一类低级趣味的文娱活动,由此败坏了社会风气,客观上造成了传统伦理道德建设难以开展的局面。而随着农村大众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录音机、电视机、电脑等传媒家电也走进了广大农民的家庭中。农民在观看和收听中无意识、无反思的全部买单。他们在不经意中被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传媒所误导和浸染,成为农村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开展的绊脚石。

二、对在校农民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营造者。农民工伦理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所以对在校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时,也要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对在校农民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保证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向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和谐的新农村,和谐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而在校学习的农民工是农村现代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把在校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新的理念,文明的风气带会农村,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增添了新的血液,保证了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农民工伦理道德教育将有利于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

2、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消除,比如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道德失范等。而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重要内容之一的伦理道德,必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农民工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农民工伦理道德素养,使之具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道德品质,为农村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

3、为农村文化建设增加底蕴

在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下,农村的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提高,文化设施也有了改善,特别是那些走出山村的农民工在城镇先进文化理念的熏陶下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和封建意识还根深蒂固扎根在他们的头脑里。对传统道德和美德的认知程度很肤浅,这就对农民工的伦理道德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迫切的要求。我们对在校学习的农民工开展伦理道德系列教育,特别重视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加民族文化的厚重。重新加强农村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对于农民工道德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提振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为新时期农民提供精神食粮

建设和谐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复兴中华的内在动力。“和谐”为全体民众所认可和接受。伦理道德中包含有“和谐”的思想,是传统文化中最闪耀的精华。因此通过对我校农民工开展理伦理道德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就能使“和谐”理念根植于农民工心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民族文化修养,从而为加快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助推器。我国有9亿农民,2亿多农民工,他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我们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经济,更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和提升道德素质。《淮南子·汜论训》中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②由此可见道德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对农民工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使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能铸就幸福美满的家园。

三、对在校农民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途径

加强在校农民工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农民工成人、水平低,理解能力差,文化参差不齐等特点,从多处着眼,选择灵活多样的教育路径,开展卓有成效的系列伦理道德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高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如在《道德修养》课中设立职业道德修养与孔子伦理道德说的比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在高层次上结合起来。

第二,注重语文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伦理道德教育应融入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是最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课程,它涵盖了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通过融入伦理道德教育的语文学习,使农民工既学到了语文知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华美,又增强了道德修养和评判善恶是非的能力。

第三,注重公关礼仪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找准伦理道德教育和公关礼仪的契合点。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它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的实行主要是体现在‘礼’的行为上,通过仪态、语言、动作和活动表现出来。”③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礼仪规范所具有的这种特点,正是我们对在校农民工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好切入点。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公关礼仪》课这种特有的约束性、操作性强的优势,通过礼仪课教学,加强对农民工行为的道德约束,帮助农民工加强伦理德修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伦理道德教育枯燥、抽象的弱点,从而增强伦理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2、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提高伦理道德教育的广泛性。

在农民工中可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收集整理通化地区名人轶事,带有浓郁民情民风的习俗礼仪和绝活等一系列活动,以此用优秀传统道德培养农民工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农民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3、以社会为桥梁,提高伦理道德教育渠道的多元性。

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比如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到全国“乡风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示范村参观学习,这样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精神文明的感染。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对道德模范特别是农民工中的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先进代表请进我们的课堂,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搭起农民工通往精神文明殿堂的桥梁。

加强农民工伦理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即至,我们只有走到农民工中去了解真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找准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和谐新农村向匹配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安居、祥和快乐的和谐新农村提供重要保证。

注 释:

①邹雨轩.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危机及原因探究 [EB/OL].http|://www.studa.net 2010-03-05

②刘安.淮南子 (卷十三)汜论 [Z].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9.

③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 [EB/OL].http:// www.bamaol.com.2010-07-29.

[1]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J].东岳论丛, 2009,(08).

[2]王红武.关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 [J].学术探索,2007,(3):6-10.

[3]丁孟春.吉林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J].工业技术经济,2009,(12).2

[4]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 [J].人口研究.2008,(05).

G728.8

B

1008-7508(2012)01-0020-03

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负责人:邱立巍。主要参加人员:吴洁、张英、田俊岩、宋巍。本文作者在此科研课题中负责农民工伦理道德课程系列教育分析研究。

2011-10-19

吴洁 (1963~),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通化分校文法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农民工伦理道德系列课程教育。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农民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