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如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成效呈正相关。经过近十年的治理,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仍差强人意。
12月5日,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并获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据《规划》,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以及15个省会城市在内的共计47个城市,将严格限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中的高污染项目。
《规划》对于环境的治理动了真格的:不仅拿出以千亿为单位的治理资金及相关投资,而且在管理上祭出了更为严格的措施。相关人士表示,沿海石化企业过去达标排放乃至领先治污的做法可能行不通了。因为会有更严格、更有效的措施。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对《规划》中的创新给予说明:《规划》创新了三项大气环境管理政策,一是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二是对“三区十群”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也就是能源消费总量的扩张只能以加强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为前提;三是在过去新增污染物“等量替代”的基础上提出了“倍量削减替代”,比如新项目增加1吨污染物,老项目就要同时减少1.5吨或者2吨污染物,实现既增产又减污。
中央政府动真格的了。地方政府会如何行动?只能拭目以待。然而,新近发生的事让人们对规划在地方的执行产生了不乐观的情绪:前两个月,中石化在广东的三家企业违规排放;近一个月,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披露该地区未批先建高耗能项目数目众多,不少项目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推手;近日国家级贫困县使用国家巨额资金修建“遮羞墙”的事引起舆论哗然,最让人费解的是这么做的目的居然是 “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创建生态文明乡镇,促进新农村建设。”“遮羞墙”遮挡的是破烂不堪的民宅、遮挡的是政府工作无力和火中取粟的心态。
在笔者看来,违规排放也罢,未批先建也好,都与建“遮羞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获得眼前利益,逞一时之爽,置民生、生态环境于不顾。在中央政府的高压下,唯眼前利益是图的明目张胆的做法可能会采取建“遮羞墙”式的文过饰非的“对策”之举。
中央动真格的了,地方千万别文过饰非。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