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研究①

2012-04-18 05:03刘立华季一木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德育

刘立华,季一木,葛 敏

(南京邮电大学a.研究生院;b.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c.团委,江苏南京210003)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研究①

刘立华a,季一木b,葛 敏c

(南京邮电大学a.研究生院;b.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c.团委,江苏南京210003)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高校为实现全员育人目标使德育机构和根据高校德育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制定的高校德育制度的有机结合。研究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为提高高校德育组织及所有教职员工活动的有效性,实现高校德育目标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创新主要表现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化、制度化”,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高校德育;全员育人机制;制度具体化

高校德育事实上不被重视是高校德育成效不佳的关键,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研究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创新机制使高校德育能够被各级领导、各德育工作者重视。高校德育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设“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化的、能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的德育机制,高校德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一、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概念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生物功能的形成、作用和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作用联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描述进入到本质揭示。在不同的学科、不同领域中,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机制”。[1]对于高校德育机制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校德育机制,是指高校德育内在的运行和工作方式。”[2]“高校德育机制是高校德育系统内部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其德育体制及其运作方式的统一体,是高校德育活动规律性的客观反映。”[3]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高校为实现全员育人目标使德育机构和根据高校德育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制定的高校德育制度的有机结合。简单地说,就是“机构”和“制度”的有机结合进而使高校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做好德育工作。高校德育机构有纵向机构和横向机构。就纵向机构而言有校党委与行政、学院党委与行政和教师;就横向结构而言有校级党群行政部门、不同学院及学院层面的不同部门和各种学生班级、社团。高校德育制度是指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制定的各种德育规范的总称。“机构”和“制度”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高校德育机制。没有“机构”,制度无用武之地;没有“制度”,机构杂乱无章而无法发挥作用。“机构”和“制度”就像一台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相互配合使之能进行复杂的“计算”。“机构”还包含各种关系,包含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意味着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功效。纵向上的领导关系,是按照目前部分制度化领导和部分非制度化领导还是实行完全制度化领导,是过多干涉各种群众组织和学生社团还是发挥其自治性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德育效果。高校德育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也极其重要,高校德育要与社会环境相协调,要得到国家、社会的支持。这些关系都要依靠制度维系。另外,德育规范必须和业务规范协调,两者相互渗透。这样就能实现全员育人,进而实现德育目标。

二、教书必须育人,以具体的激励和制约措施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德育,高校教育就是高校德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但是,高校许多老师特别是教授自然科学的老师不知道自己是德育工作者,并且,许多领导可能也不认为是教授自然科学的老师是德育工作者,甚至不认为教学老师是德育工作者。高校德育工作者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学生处和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辅导员。教师是德育工作者并且必须是,如果教师不是,德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教书必须育人。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创造的时代。一个国家、民族要有创新能力,就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依靠教育、教师。什么样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教师应具备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爱。如何使教师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呢?这需要国家重视、社会重视和领导重视。教育对国家发展、民族存续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关键是要真把它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国家重视就意味着国家要按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对教育进行投入,而这个比例的确定及其变化必须有国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社会重视就意味着社会要尊重教师。社会的人可以分为老师和学生。老师要爱护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整个社会要尊师重教。领导重视就是要将国家关于教育和教师的法律予以落实。就目前的情况看,许多老师不具备应有的素质,社会也不太尊重老师。要让一流的人从事教育,要让一流的人去教育他人。有人就会质疑什么是“一流的人”。很简单,目前的公务员热就很能说明问题,社会上的人能像报考公务员那样涌向教育的时候,“一流的人”就快出现了,同时“官本位”被人们抛弃,从事公务的人员能像孝顺父母一样尊重教育而不像现在这样肆意妄为的时候,德艺双馨的教育者就出现了。当然这个时候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要求的时候,要求他们具备德高、学长、健康、创新和爱。德高和爱又是重中之重,不具备的人或者说违犯这两条的人永远不能从事教育。赋予教师最高的期望,赋予其最高的责任,应赋予其最高的地位。目前,对于教师,责任是赋予他了,但是他的地位不能说是卑微也接近了。许多老师尚为衣食发愁,为避风雨焦心,你让他教书还行,育人有难度。现状是教书只是谋生的手段,没有太多的精神陶冶。如果他们再受到一些非公正待遇而无处申诉的时候,教书就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教书如何能够育人。首先国家要让教师成为老师,受到社会尊重;其次要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并由社会、学校、学生进行监督。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科学而严肃的奖惩制度、监督制度是具体的保障,保护教师在其阵地上能够全心全意地去育人。教书育人重点在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教学是由也应该由教师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育教学的纪律、秩序应该由教师主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护。教师的课堂责任上墙,学生的课堂责任上墙,师生共同维护课堂纪律,互相督促。教师不能只顾“目中无人”地照本宣科,要维护课堂秩序,对于学生的讲话、打瞌睡、吃零食行为加以纠正,告诉他们课堂是严肃而神圣的地方;教师要钻研教材,改革教法,把大纲要求的内容生动形象地、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吸引学生;教师要把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要把爱传递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教师正确的社会意识就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管理必须育人,应规范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以实现公平

管理育人的管理主要是指校级职能部门和学院中对学生事务进行的直接管理。管理部门涉及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等,主要指学生线,即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副书记(副校长)、学生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

学者们经常论及高校德育的时候会提到或者说很重视社会实践。就笔者观察而言,高校目前的社会实践一是流于形式,二是参加的人员有限,笔者认为管理育人中的管理应该是学生践行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途径,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者言行一致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管理中的言行一致主要是对规章制度的忠实执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章制度一般都在学生手册中规定了,学生手册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发给学生。我们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就是国家的法律和不违反法律精神的学生手册。

依据学生手册进行管理一要公平,二要效率。全校学生在学生手册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学生都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生手册。在违反学生手册的规定时,相同的违纪行为应该受到相同的处理。如果学生手册的规定不能够被忠实执行,对某人执行对某人不执行,后果是什么呢。对工作人员而言,是一件非常为难的事情,除非他没有道德评判标准或者有着特殊的道德评判标准;对学生而言,就出现知行不一,教师父母作为德育者告诉他应该这样行为,别人也应该这样行为,你和别人是平等的,而现实一下子就教会了他平等是骗人的。目前高校如何做到管理公平是高校德育面临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不怕富,不怕贫,就怕不公平。有两点制度保证或许可以来实现公平:一是程序性的效率;二是职位监督。就程序性的效率,举一个学生考试作弊例子来说,如果能做到从考场作弊被认定的那一刻起到处分决定书送达学生手中不超过24小时,对于实现公平极其重要,对于学校的校风、学风和考风也是极端重要。目前很少有学校做到这一点,因为这要求相关部门在学生考试期间全部在岗并且加班加点,体现学校对考试的重视程度。24小时的程序性效率再配合职位监督效果就会更好。笔者讲的职位监督是职位的前后左右的相互支持与相互监督。考试作弊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科员拟文,学生处处领导签字,教务处会签意见,最后送校领导签发。效率一定是大打折扣,期间公平也可能发生偏移。如果确定某一职位行使学生违纪处分权,由此职位直接拟文并签发,其依据是学生手册的规定,其政策水平是合格的,效率就有了。签发的文立即送达学生并告知其申诉权利与期间,立即抄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如果学生在申诉期间没有申诉,文件是正确的,其就具有了效率和公平。德育的效果是显见的。

管理育人中的工作作风问题。效率和态度是管理工作育人的两个主要方面。效率前已述及,不再赘述。态度主要是指管理人员是否谦虚、热情和负责。德育是需要爱的,需要工作人员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及其家长热情体贴,工作中谦虚谨慎。管理人员如何做到谦虚、热情和负责。首先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对待下属要公平、关爱和严格要求。对于工作出现的矛盾要即时合理地解决。工作人员自己要清楚自己在高校工作,这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要加强自身修养。而制度是关键性的,对工作人员的评价和评优都应该公开,都应该有一程序性的规定。公平是团结的基础,是人际和谐的基础。没有团结,没有和谐,是没有办法进行育人的。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表现热情四射的时候,学生就体会到德育的无穷魅力。

四、服务必须育人,应该制度公开,热情服务,提供规范的后勤保障

后勤服务主要是指除了教学和学生管理以外的其他职能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的保障性和管理性服务。后勤服务在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生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后勤服务的干部职工首先要树立自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之一,德育工作不仅教师要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做,后勤服务的干部职工也要做,而且目前看许多问题出在后勤服务上,后勤服务不仅要作为德育者直接面对学生,还要面对其他作为德育者的教职员工。

作为德育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依据一个全校师生认可的、由学校党政联席会通过的、不违反法律精神的制度来约束自己并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制度公开、服务公开并且全面保障相对人的知情权是后勤服务的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这些首先需要后勤服务的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如果一个中层正处职领导干部叫嚣相对人无权过问其部门的规章制度,那么这个服务部门就无法胜任现时代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无法胜任该部门的业务工作,因为这是一个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要公开,这是一个常识。

后勤服务在面对学生时是一个直接的德育工作,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就直接对德育对象学生产生影响。高质量的热情的服务就与教学、管理形成德育合力,而情况如果相反,就将在现实中打碎学生的美好憧憬,否定教学和管理中的德育。大多数学生都经过家庭和高校前的学校教育并能够具有较好的德育行为习惯,而少数被后勤服务工作人员视为“影响极坏的人”可能只是因为其“合理”要求被不适当地拒绝或者很“不人道”或者“蛮横”地拒绝了。学生作为后勤服务工作的相对人他是来“求人”办事的,一般都表现得很谦恭的,因为他“有求于人”。如果工作人员的态度热情,对不能做的事情解释清楚,有理有据,并能够应相对人的要求给予书面答复,相对人应该心情舒畅的。相对人的要求是否具有“合理性”判别的依据不是工作人员的口头答复,也不是领导干部的口头答复,而应该是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当后勤服务面对的是教职员工时直接涉及的就是德育者德育的问题。德育者的德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育者本身;二是德育者作为相对人,即被服务对象。德育者本身的德育一靠自身修养,二靠本单位的经常性教育,三靠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各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规则和纪律制度,加强奖惩体系建设,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德育者作为相对人的即被服务对象时,如果受到非制度化的不公正的待遇,比如想知道自己的请求得不到支持是缘于什么规定或者施政者是依据什么做出的决定,如果德育者作为相对人连起码的知情权也无法保证,则将大为削弱德育的应有的力量。

学生和作为德育者的教职员工的问题在正常渠道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通过非正常的、非制度化的渠道宣泄出来。而后勤服务部门为什么就敢于态度恶劣且有时候“有法不依”呢,主要原因在于其“高高在上”的心理和“管理者”的心理在作怪,就在于监督不力。他们认为“其尊严不容侵犯”,要知道没有制度依据就没有尊严。为加强德育的合力,必须细化对后勤服务的监督制度。监督主体必须细化,至少在目前的监督体系内加入相对人的监督权利,可以借鉴银行的服务即时监督工具,“相对人对本次服务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监督奖惩体系必须具体化,经常被投诉的工作人员是降级还是罚薪,降多少级罚多少薪应该出台规定。各单位的中层正职是一个单位的中流砥柱,如果连制度应该公开、应该向相对人说明所做决定的制度依据都不懂的话,是可以让大家公开考虑其任职资格的时候了,因为我们是育人育德的高校。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求教师教书育人、学生线管理育人和后勤服务育人。同时必须有具体化的制度,对于履行育人职责的人员、单位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不履行育人职责的人员、单位进行合理的惩罚。因而制度的具体化工作对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德育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建设“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化的、能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的德育机制,高校德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1]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关概念辨析[J].求实,2008,(4).

[2]徐德柏.完善高校德育机制的基本思路[J].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1997,(6).

[3]刘新庚.论高校德育机制的变革趋向[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4).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ve Mechanism

LIU Li-huaa,JI Yi-mub,GE Minc
(a.Graduate School;b.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Technology,School of Softw are;c.The Committee of the Youth League,N 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 anjing 210003,China)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is the organic synthesisof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systems based on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goals,the principle,the content and the method formulation.T o study the mechanism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o achieve goals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should be mainly performed by“the whole staff educating the human,educating people in full aspects spec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and fully implementing“people-oriented”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innovative mechanisms;specific systems

G640

A

1007-9882(2012)01-0150-03

2011-11-18

南京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XC210006)

刘立华(1975-),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讲师,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季一木(1978-),男,安徽无为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软件理论与教学研究;葛敏(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邮电大学团委讲师。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德育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