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探析①

2012-04-18 05:03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国际化民族

毛 毳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探析①

毛 毳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文化方面的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视野与意识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能力应该概括沟通与表达能力,对国际惯例、世界各种文化的理解与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参与和应变能力。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即正确理解和处理民族与国际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与观念的关系。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国际化的人才成长环境,需要社会的高度认同与支持,需要大力的投入与社会实践。为此,深化教育改革,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文化建设,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

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张华英曾提出,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事业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随着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进步,国际化人才的标准虽然会随之改变,但“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内涵不会变。思考近年来的一些论述与提法,本论文试从国际化人才的文化知识结构、实践能力水准、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国际化人才的文化知识结构标准

1.国际化对人才提出的文化结构要求

多元文化现象是随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大融合、大交流应运而生的。多元文化的思潮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1988年春,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场课程改革成为了“文化革命”的开端,这场改革迅速波及整个教育界以及其他社会领域。到了9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及相关的争论被称为“文化战争”。到了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呈现出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和文化交融。这种地球村现象提出的课题,就是在多元文化中如何解决和实现每个国家的竞争与发展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培养大批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经济与文化交往中掌握和运用多元文化的国际化人才。也就是说,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与人才需求提出了多元文化的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在教育改革中,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充实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教育内容,改进传统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体现国际化,现代化思想与理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国际化对人才提出的知识结构要求

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要求。复合型人才不仅是知识的复合,同时也是能力的复合。其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知识运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等等。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严格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这促学习形成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基础学科的学习,强调专业知识的宽泛性和学科知识的多样性,着重各类知识的交融和综合,以期达到拓宽视野,丰富内涵的目的。在国际化社会中,复合型人才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对外交往能力上,特别是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他的首要条件是对国际事务了解掌握程度,对国际规则的通晓程度等等。这种能力的取得须要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和锻炼,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努力实现开放式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虽然很高,但国际事务中,需要的还是大量的外向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应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国际化对人才提出的国际视野及意识的要求

所谓的国际视野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即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的运行,了解市场的走向及市场运行的策略等,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提供支持,提供服务。这种国际视野与意识的培养不仅限于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三个面向”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双赢意识。国际视野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特别是需要有国外的工作以及生活体验,这也就对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有很多学校开始了与国外大学实行“2+2”、“3+1”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短期社会实践等,都是解决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国际化人才的实践能力标准

1.国际化人才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沟通需要语言,需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用标准的,交流与沟通所需要的对方国家语言(一般英语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合对方国家文化与习惯的方式来实现沟通。首要条件是要熟练掌握外语,达到所从事工作领域要求的外语能力,但是,掌握和了解外国文化与风俗习惯,是实现沟通的保证。即语言是手段,文化是保证。比如,中国驻前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后,在美国对我国表达道歉的词汇中,只是使用了“sorry”而回避使用了“apology”,而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真诚的道歉只能使用“apology”这个词才能表达道歉的诚意。不难看出,如果没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就不会具备合格的国际交往能力。现在中国的大学里边都设有外国语语言文学专业,其作用除培养懂外语的专业人才以外,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促进其它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与水平能力的提高。我们学生的外语能力是专业水平不差,表达运用能力太差。所以,重视能力的培养,营造国际化教育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2.国际化人才的适应与理解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是对国际惯例的理解能力与对世界各种文化的理解与适应能力。国际惯例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植根于参与国际交往的行为主体的长期反复实践。了解国际惯例也即是了解国际上的一些习惯做法,并在国际事务中交往中遵守这个惯例,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项基本素质。比如,在乘坐电梯时自觉让出左边的位置,也是遵守国际惯例的一种作为。二是指对所交往国家民族文化与生活习惯的适应与理解能力。日本人见面习惯鞠躬,美国人在老朋友见面时喜欢拥抱,中国人喝酒喜欢劝酒等,如你了解这些文化与生活习惯,就很容易拉近距离,实现沟通。国际化的工作性质也会经常改变你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地点,如果你不能适应,不能尊重你所面对的国家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你将无法开展工作。

3.国际化人才的参与和应变能力

国际化人才所面对的是世界这个大舞台,积极开放的心态,全球化意识,主动撑握信息,主动参与,赢得对方的理解与支持的能力尤其重要。在万隆会议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面对会议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周总理当即决定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改为书面散发,而作即席补充发言的办法,控制了舆论,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周恩来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还通过与各国代表广泛接触,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被国际舆论誉为“乒乓外交”,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等范例,都说明了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作为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参与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国际化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

1.正确理解与处理民族与国际的关系

如何理解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国际的,在国际事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国际的。在民族的东西走向国际的过程中,越是优秀的成果,也就越能成为国际的东西。作为国际化人才,要知道和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宣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你的对方对你的尊重和理解,支持与赞扬。国际化人才不是个人的外国化和西化,而是能够从对外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中,知道学习和借鉴那些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通过弘扬本民族文化,而不断为民族的进步做出贡献。一个民族的进步也是世界的进步,也是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现在的教育使许多学生忘记了民族传统文化,读到博士还要补文化的课程岂不令人贻笑大方。所以,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不能分开的,是相互补充与促进的。

2.正确理解和对待个人与社会关系

人才既是个人能力与素质的表现,也是民族和社会的认可与使用。不被社会认可与利用的人才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没有社会良好的环境,再大的能耐也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一个人的成才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培养的结果。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会成为社会的垃圾。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四有”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人的基本素质决定的人的最终发展,人的道德素质决定着社会的进步,人与社会不能分割,责任与义务同时存在。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可能成为国际化人才,也不可能被国际认可和使用。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奉献精神。成大气者必有大志,必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远大志向,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责任意识,必有“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之民族精神。

3.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与观念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在国际化社会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出现新格局,国际政治出现新态势,思想交锋文化交流出现新特点。随着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模式等在世界影响不断扩大,价值观的交锋更加激烈。所以,作为国际化人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国际交往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倡导科学合理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先进的、科学的文化思想,并在主动接触的参与过程中影响社会文化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总之,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主动实施的重要任务。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国际化的人才成长环境,需要社会的高度认同与支持,需要大力投入与实践。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只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质量,重视文化建设,相信我们会开创出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2]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1-83.

[3]张帆.教育国际化的国际表现[J].理论界,2005,(3):126.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在繁荣》辅导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10):72-73.

C961

A

1007-9882(2012)01-0145-02

2011-10-15

毛毳(1984-),女,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国际化民族
聚焦港口国际化
我们的民族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