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宇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从《汉书》看王莽的历史思想①
赵文宇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汉书》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王莽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主要依据《汉书·王莽传》中的王莽的所作所为,结合时代背景总结出王莽具有根深蒂固的复古思想、“十四代一循环”的思想、大一统关照下的夷夏之辨以及天人感应的历史思想。种种迹象表明,王莽不仅仅把这些思想当作其谋权篡位的工具,更是他真心实意的信奉它们并将其作为执政的信条,而这些历史观不仅为王莽所独有,这也是其生活的西汉末期的时代背景,同时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
王莽;《汉书》;夷夏之辨;天人感应
历史上王莽是特别引人瞩目的人物,一直以来史家把目光聚焦于对王莽这个人以及王莽改制的评价,而有关王莽历史思想方面研究的文章目前笔者尚未查询到。任何人处事的动机及选择的途径都受到他所持有的历史思想的指引,同样王莽建立新朝及其后来改革所采取的种种措施背后也深深地隐藏着其历史渊源。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谱》中也说刘歆助王莽代汉,自然有一套思想作底,非如后来魏晋篡位之比。本文着眼于王莽的历史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在近代中国进化史观深入人心之前,古代知识分子普遍怀有中国“古代黄金社会”的观念,认为上古三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美好的时期,这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三代中夏朝是服从命定的遵命文化,商朝是崇尚鬼神的尊神文化,而崇尚礼乐的周朝文化最受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欣赏和推崇作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包括孔子在内尤其是《尚书》把周朝描绘成一个礼乐庠序、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
王莽所生活的汉末距离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将近一百年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地位日渐稳固,《六经》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说服力,当时的大臣们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都要拉出《六经》中的词句作为他们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诗》不云乎”、“《书》不云乎”、“诗曰”等等屡见不鲜。王莽熟读儒家经典,“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1](P2969)他对《六经》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充满了向往之情,真诚地认为只要依据《周礼》如法炮制,三代盛世的光辉就会再一次普照大地。于是王莽上台后就开始主要以周朝制度为依据,推行自己的复古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五等爵制。王莽对于“夏后涂上之会,执玉帛者万国,诸侯执玉,附庸执帛”的景象充满了崇敬向往之情,在他看来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废诸侯设郡县,独吞天下的利益,不能够“结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没尽天子的孝道。汉高祖虽然重新采取封侯制,但后来逐渐衰微。所以他决定在现在这个天下大定的局势下,重新制作礼乐,考察周爵和殷爵,最后决定实施有明文介绍的周朝五等爵制。他说:“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1](P3003)
二是王田制。在王莽看来,汉朝虽然赋税较低,但是土地兼并很严重。虽然名义上是三十税一,实际上是什税五,“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人们被逼无奈,出现了穷而为奸的局面。土地兼并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他认为三代“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1](P3019),而秦朝无道,废井田,实行郡县制,这就是土地兼并、盗贼起的原因。王莽决定回复三代的井田制,并认为能够解决问题。并且采用严厉的措施来保障“王田”制的实行,反对者会遭到“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惩罚。在“王田”制的实施并没有如王莽所愿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却更加剧了社会混乱,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中郎区博等人劝谏王莽放弃这一政策他都拒绝并处以罢官等处分,哪怕在面临政权危机之时。直到王莽认为“天下溃败,事穷计破”时才除掉“井田”。
三是货币改革和五均六 制。王莽因为周钱有子母相权,即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于是制造了“大钱五十”和五铢钱并用。“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2](P515)他说《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可见五均六 制度也是脱胎于上古政治,他还依据《周礼》收税。王莽的货币改革五花八门,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范围。为了减少新货币发行的阻力,用大钱换小钱,不适合经济发展规律引发通货膨胀。而且在改革过程中,贪官污吏横行,王莽使用强制措施控制也不能生效,失败就成为必然。
四是官名、地名等改革。王莽认为周朝“受命”时有两都,他也应该一样,把洛阳定为新室的东都,常安为西都。“昔二周后受命,故有东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盖亦如之。其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1](P3030)王莽还以“《周官》、《王制》之文”为依据 ,设立了卒正、连率、大尹、属令、属长、州牧、部监等官职和甸服、宾服、侯服等地名,王莽复古已经到了教条的程度。
对于王莽是否真心复古学术界意见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王莽其实是托古改制,利用上古政治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推行自己的政策减少阻力,实际目的是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王莽真心复古,具体理由如下:其一,王莽的确想要解决社会问题,只是他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对古制特别是周制的破坏引起的,只要重新建立起上古制度,这些社会问题便会解决。这里拿王莽改制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王田”制来说,“王田”制的确是为了解决当时不利于民生的土地兼并问题,当他认为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就是秦朝废除三代“井田制”,“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1](P3019),即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便是恢复井田制,而不是打着井田制的幌子采用其他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二,王莽复古改制并非仅在出现社会问题的一些方面复古,而是全面复古,既包括看起来和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相关的“王田私属”、井田制和经济改革,也包括五等爵制、官名地名等的复古;其三,王莽改制后,根本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出现了社会混乱,“盗贼”频起,官员劝谏的结果便是免官。当新政权面临危机时,王莽还是沉迷于复古,不调整政策,可见并非托古改制,而是真心复古。在社会危机因新政策加剧了的时候他仍旧不做出调整,可见在其心目中解决社会问题在复古面前占了下风,直到王莽认为“天下溃败、事穷计破”时才除掉井田奴婢山泽六之禁。
孔孟有浓厚的“法先王”思想,三代先王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三代之礼的化身,孟子赋予先王之道以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经界行井田;2.行仁政;3.节俭、勤民事;4.行孝悌之道;5.一方面讲夷夏之别,另一方面只要行先王之道,夷地地王者也可以得志于中国。”[3](P282)王莽继承了孔孟的“法先王”思想,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从历史上找到根据,将所有的新政措施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凭借。王田私属政策、五均六管之法、货币改革措施,一直到官制、爵位和封赏制度几乎全部出于周朝制度。王莽改制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周朝的制度,王莽生活的西汉末已经是封建社会,贫富差距已经十分明显,大豪强地主这些既得利益者自然会拼命保护自己的利益,先不说这些政策是优是劣,他们根本无法在社会中彻底推行,王莽过于迷信政权的强制力,而忽视了政治依赖经济基础这一事实。王船山主张因时立本,把历史借鉴和通变的眼光结合起来,王莽缺的就是通变的眼光。盲目效法三代,以三代的模式变革现实,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欲治反乱。
中国古代变易史观主要包括循环史观、退化史观和进化史观三个部分,循环史观最为普遍,战国时期有孟子“尧舜至汤五百余岁,汤至文王五百余岁,文王至孔子五百余岁”的五百年一循环,“公羊三世说”中认为历史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历书》中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直到明清时期像龚自珍、魏源这些有识之士也脱不了公羊三世说的底子。循环论在中国古代史颇为流行,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从西方引进的进化史观所代替。王莽也不能免俗也是循环论者,他说:“然自孔子作春秋以为后王法,至于哀之十四而一代毕,协之于今,亦哀之十四也。赤世计尽,终不可强济。”[1](P3017)王莽这里提出十四代一循环旨在说明汉政权到了终结之日,即使王莽一再挽救也不能改变其灭亡的结局,最终来论证王莽代汉的合理性。
五行说也是循环论,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是较原始的五行说。战国时代,邹衍为解释各朝受天命的依据,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着水火金木土五德的支配,历史上王朝的更替就是由于“五德转移”的结果。王莽受“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他说“受命之日,丁卯也。丁,火,汉室之德也。卯,刘姓所以为字也。明汉刘火德尽,而传于新室也”[1](P3021),汉朝的火德尽了,新朝应当取而代之。他为了表示对汉朝的忠心,声称自己明知道汉朝的气数已尽,但为了延续汉朝的气运什么办法都用了,“夫‘刘’之字‘卯、金、刀’也”,便行错刀、契刀,也不能奏效,可见汉朝气数已尽是无可挽回的事实。于是王莽代汉就成了承天命、顺民意迫不得已的事情,延续汉朝气运的刀钱也被“小钱直一”和“大钱五十”代替。“五德终始”说是邹衍在头脑中编造的历史假象,因为为王朝更替、建立正统提供了论据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在中国古代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个学说。
汉代董仲舒发展了“五德终始”说,提出了“三统”、“三正”的学说,认为历史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三统交替循环发展的。夏为黑统,商为白统,周为赤统。每一朝代开始,都应三统的变化而“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志”。王莽在建立新朝时就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1](P3007)。以上正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改正朔”只是改变封建统治的形式,至于“大纲人伦、道理、教化”等封建统治实质则“尽如故”,一切照旧,所以其更进一步提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也”。
王莽有一种大一统的观念,即把少数民族也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而在具体处理民族关系上则把少数民族和汉族区分开来,使他们比汉族低一等,这说明他具有“夷夏之辨”的观念。
春秋尤其是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天子地位下落,诸侯势力上升,天下进入长期动乱状况。此时,人们对统一与安定的要求有了新的内容,于是有公羊家的大一统思想出现。儒家有治理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有天下归一的政治远见,也有使天下安宁的治本方略。他们的主张虽然在动乱之时显得迂腐而阔于事情,但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起来并获长治久安,还有赖于他们的根本之计。孟子明确指出了天下将归于一的光明前途,在对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时,孟子回答:“定于一。”[4](P13)因为华夏诸族居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条件,所以,以他们为核心实现多民族的统一成为历史的选择。事实上,他们也具有以华夏文明统一天下的使命感。大一统深入到了后人的思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莽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后设立五威将军,乘文车、驾六马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巡视天下,他说:“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5](P2822)五威将军所到之地就干预当地的政治,把他们纳入到新朝的势力范围之内。他刚刚上台时就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大一统,“北化匈奴、东至海外,南怀黄支,为西方未有加”,所以派遣中郎将平宪等人拿着金币去诱惑外羌。起初王莽还采用和平的方法去实现大一统,当他的民族不平等的政策激怒了匈奴时才引发战争,并一发不可收拾,伴随着新朝的始末。内部改革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王莽同时对付内忧外患着实不是个明智之举,严尤向王莽劝谏列举了征服匈奴的“四难”,论据很有说服力,王莽仍不想罢手,“复引古者名将乐毅、白起不用之意及边事凡三篇”。大一统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身处四分五裂之中仍然致力于恢复统一,构筑了今天的中国的民族历史认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也正是中国历尽数千年沧桑而生机蓬勃,中华文明传承有绪、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殿才指出,“夷夏之辨”源远流长,我国先民中就有明确的民族意识、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诗经》中“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颂·玄鸟》),“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商颂·殷武》),“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大雅·文王有声》)等等颂辞,反映的正是这种“四海会同”的要求。[6](P75)少数民族的政权没有被放在和汉族政权相等的地位上,相反统治区域的人们和统治区外的少数民族的服从是体现先王政绩的两个同样重要的内容。“夷夏之辨”的观念一直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历朝历代都把少数民族的臣服视为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便是奇耻大辱,引起最激烈的反抗,抗金英雄岳飞流芳千古,秦桧议和遗臭万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思想贯穿始终,给各族人民带来过许多无谓的战争和深重的灾难,也曾经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晚晴国粹派为实现自由民主的思想,利用“夷夏之辨”来鼓舞人们推翻清朝政府,因为“夷夏之辨”思想是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中,比“自由”、“民主”让人亲切的多。
王莽受“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这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1](P3015)。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境外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不平等政策。但是,这一思想对他的影响却是负面的为多。他强迫羌族“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立西海郡,以便与已有的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合起来凑全“四海”。为了建立一个西海郡,王莽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他招致了最初舆论的指责。王莽把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他新制定50条法令,就是增加罪犯的人数来移民充实边疆。他随便制定民族歧视的政策,引起少数民族不满后,又轻率地使用武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造成了边疆人民深重的灾难,也使自己腹背受敌。
西汉董仲舒系统地阐述了天命史观,并编造出一套“君权神授”理论和天人感应之说。董仲舒认为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天,群物之祖也。”即天创造万物、创造人。天当然也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国王”和“君主”,让他们代天行事,成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的具有最高权力的人。由是他提出了“受命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天,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7](P412)。君主是上天赋予的,是上天派他来管理民间的,君主的意志代表上天的意志,是被神化了的,受到上天的保护。在自然科学落后的古代,人们无法解释的问题都会归因于上天,天在人们心中就是神秘伟大的存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有利于巩固汉朝统治,就被推上“独尊”的地位。
前辉光谢嚣报告武功长孟通浚井下面有白石,上面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就从这时开始了。由于王莽的鼓励态度,又有一群好事之徒比如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太保属臧鸿奏符命,“京言齐郡新井,云言巴郡石牛,鸿言扶风雍石”[1](P3006),王莽都积极的前去领受。王莽称帝后向天下颁布了符命四十二篇,概括的说“帝王受命,必有德祥之符瑞,协成五命,申以福应,然后能立巍巍之功,传于子孙,永享无穷之祚。”[1](P3020)王莽在称帝与巩固其地位其间只是鼓励人们制造符命,当时就出现了人们想要封侯争着献符命的局面,王莽也对此产生了厌烦心理,下令不论是不是五威将颁布的都要下狱。符命虽然不是王莽称帝中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它对王莽称帝起到了顺理成章的衔接作用,也是关键的一步。古代开国皇帝利用谶纬称帝的事例比比皆是,自己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有自己说出称帝的意图不能够服众,把它转化成上天的指令,服众的力量大大增加。
上面所讲的是符命是董仲舒后西汉的时代风气,王莽则是利用了这一风气为其称帝增加说服力。王莽是否真的相信符命和天人感应,学术界意见不一,笔者看来,种种迹象表明王莽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上天的神谕并真心寻求与上天的交流。比如天风三年,长平官西岸崩塌,群臣纷纷以“土填水”相符会,认为这是“匈奴灭亡之祥也”。王莽由是进一步加派与匈奴作战的兵力,扩大战争。假如对谶纬迷信完全不相信,在夺得王权后王莽又岂会轻易做出影响王朝兴亡的举措?由此也可以看出王莽对天道思想深信不疑。再比他在新朝灭亡的前夕临到事态紧急,还喜欢玩这些小把戏,企图以此来战胜别人。派遣使者去拆毁渭陵和延陵墓门的屏纲,说道:“不要让人民再想起汉朝了。”又用墨汁涂黑它们的围墙。称将军为“岁宿”,申水为“助将军”,还有右庚“刻木校尉”、前丙“耀金都尉”,又说:“拿着大斧,砍伐枯木;流出大水,淹没残火。”像这一类把戏,多得无法记载。甚至在逃命时还抱着符命、威斗,可见王莽真的相信。
董仲舒的学说也不全是反动的,他一方面声称君主受命、代天行事;另一方面他指出君主应当对上天负责,上天享有监督君主的权利,假如君主违背了天意,天会降下“符瑞”或灾异来显示褒奖或警告,“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8](P1901)。这也是限制君主胡作非为的一种方式,把天命和人事结合起来,自然灾害要用人事来化解。但是过于迷信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王莽及其所在时代的人们过于迷信“天人感应”,使得自然现象成为社会兴衰治乱的一大标准,自然就会产生许多消极后果。
受阶级的局限,班固自然不会站在绝对客观的角度来写王莽,但《汉书》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主要依据《汉书·王莽传》中的王莽的所作所为,结合时代背景总结出王莽具有根深蒂固的复古思想、“十四代一循环”的思想、夷夏之辨以及天人感应的历史思想。但这些历史观不仅为王莽所独有,这也是其生活的西汉末的时代背景,同时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可以说,王莽史观受时代影响,也是西汉末期那个时代历史观的突出代表。
[1]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班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吴怀祺,林晓平.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先秦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5.
[4]孟子.孟子·孟子见梁惠王[M].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2009.
[5]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许殿才.“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J].河北学刊,2005,(3).
[7]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Wang Mang’s Historical Thought fromHan
ZHAO Wen-yu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Hanis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we can see on Wang Mang.According to Wang Mang’s doings inHan Wang Mang passing onand times background,this paper summarized vintage thought,“Ten four generations of a cycle of”thought,Chinese Y ixia conception,Interaction of heaven and man.All the signs indicate that these ideas not only as Wang Mang seeking the right to usurp the throne of their tools,but he believe in goodfaith and as the ruling creed.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 history is not only unique to Wang Mang,but als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t the end of its lif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also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impact.
Wang Mang;Han;Chinese Y ixia conception;Interaction of heaven and man
K092
A
1007-9882(2012)01-0120-04
2011-11-02
赵文宇(1989-),女,山东临沂人,安徽大学历史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责任编辑:田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