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人人期待,但建设美丽中国须有一道坚不可摧的环保闸门。而目前的情况是,这扇闸门存在严重漏洞与缺陷——就在十八大召开的当天,法制日报刊载了题为《环保部督查发现违法建设项目不怕罚甚至主动请求罚》的文章。文章披露,环保部华北监督中心从2011年至今年9月,共检查发现了45个“未批先建”违法建设项目。对此,该中心称,“结果触目惊心。”督查发现,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钢铁、铝业、电力、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这类行业属于严格审批的范围——既然如此,为何又造成“触目惊心”的违法建设结果?
原因虽多,但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环保闸门存在严重漏洞与缺陷。
漏洞缺陷一:违法成本低。对于“未批先建”环境违法行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罚则是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以十万元以下罚款。环评法的罚则是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上述报道称,“罚款十万、限期补办,给违法行为留下了‘活口’,甚至是企业乐于接受的结果。”不仅如此,一些投资者,明知难以通过环评关,干脆走先上车后打票的路径:认罚以取得补办手续,通过环评。报道称,“这种‘榜样’和‘典型’示范,致使建设项目形成‘不怕查、不怕罚’的潜规则,影响很坏。”而责令停产的处罚,往往是“风头一过,又开始投入生产”。
漏洞缺陷二:重审批、轻监管。对此,报道说:“行政资源主要放在‘入口’,坐等建设项目上门,对不走‘正门’的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关注不多,重视不够,对违法建设项目打击主动性差。”
漏洞缺陷三:管理苍白无力。华北中心分析了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上级部门不发力,中间部门不使力,下层部门不给力,协调工作很费力。”
如果说漏洞缺陷急需修补的话,那么,地方政府的政绩观、财政观更急需改变。华北中心坦陈,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推手。“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成为当地重点项目、首长工程、财政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
美丽中国人人期盼,但这份美丽需要有一道坚不可摧的环保闸门。这道闸门的建设需要制度的完善、监管的到位和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与执行。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