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萍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绍兴 312000)
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现代工业化过程的普遍现象。近20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的竞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但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在劳动力成本上升、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资源价格上涨、出口退税降低、环保问题等的冲击下,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其脆弱的抗风险能力暴露无遗。目前,关于如何真正彻底地摆脱发展困境,提高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产业集群升级。Humphrey和Schmitz(2002)给出升级的定义是:以更高的生产效率,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者转换到更有优势的领域去,寻求新的利基市场,以获取更多的附加值[1]。可见,升级的目标就是获得高的附加值。
但实践表明,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升级并不顺利,面临着升级困境,本文拟从供应链(SC)和全球价值链(GVC)的视角来分析产业集群升级面临困境的根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在资金、技术、资源、产品等在全球流通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都走向了国际化发展道路,嵌入到了GVC中。但嵌入于GVC中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不仅有推动作用,也会有阻碍作用。关于进入GVC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阻碍,分析如下:(1)GVC上的主导厂商为了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制造各种壁垒阻碍制造厂商集群进入高附加值环节,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会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环节,从而链上的知识流和技术转移受到限制,集群无法进一步升级[2];(2)我国产业集群基本是嵌入准层级链中,在此价值链中有利于产品升级和工艺流程升级,但限制了功能升级[3];(3)我国产业集群大多是以低端道路(即以低劳动力价格、低生产成本、简单技术、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利用为代价获取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嵌入于GVC中的低附加值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导致集群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容易亏损、很难向高技术含量环节攀升。
1.不良竞争
产业集群就是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在发展初期,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SC等),由此形成一种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合作竞争机制。但是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出现了盲目竞争、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这种不良竞争极大地浪费了集群内有限的资源,也减少了集群从外部获取资源的数量和能力,从而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升级。
2.缺乏合作
我国产业集群内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弱,一般并不具备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等要素,也很难与GVC中的主导厂商相抗衡,突破其限制。因此,要达到升级所需要的条件,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的现状是:竞争大于合作,仅有的一些合作也是低层次的合作,缺少高层次的战略性的长期的合作。
此处的升级目标可理解为升级方式以及升级目标环节,指的是企业选择何种升级方式,以及进入哪一个环节。升级目标定位直接关系到升级成功与否,一旦定位不合理,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会导致升级失败,或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我国产业集群在目标定位上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对升级定义领会不透彻,这会导致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升级就是从生产制造这一低附加值环节转向设计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因此,很多企业就不管自身的情况,盲目进入这些高附加值环节。但事实上企业未必具备进入这些环节的技术、资金等要素,结果导致升级失败。(2)没有创新,照抄照搬传统的升级轨迹。传统理论认为购买者驱动型GVC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轨迹一般会依据工艺流程——产品——功能——链条转换的升级轨迹。生产者驱动型GVC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轨迹一般会依据功能——产品——工艺流程——链条转换的升级轨迹[4]。但这些理论的得出只是从部分产业集群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未必适合于所有的产业集群。(3)在选择升级目标时,只看到升级之后获得的收益,而忽视了升级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和升级风险。
其中集群内部问题有:资金不足、技术低下、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运作能力差、市场开拓能力差、集群内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集群外部问题有: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问题、发达国家设定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等。这些问题大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程度与前三者紧密相关。例如,通过GVC中的技术和知识溢出,集群内的有效合作,可以大大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效率,通过合理的升级目标定位,可以扬长避短,减少或避免自身不足之处对升级的影响;反之,GVC中的“锁定”效应,以及集群内的不良竞争都可能会使集群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恰当的目标定位常会使企业在升级过程中遇到各种瓶颈。
根据前文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本文提出相应的三大升级的战略理念,以从根本上解决前三大问题。(第四个问题因为它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其对升级的作用受前三者的影响,因此后续本文不再单独讨论)。
根据前文的分析,嵌入于GVC中对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受价值链中的主导厂商的态度、治理模式、嵌入环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产业集群需要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进入合适的价值链中,以最大化地从GVC中获取升级所需的要素,减少其给升级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产业集群内部混乱的竞争,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本文认为需要在集群内实现SC式整合,即把集群内松散、无序的企业打造成许多具有竞争优势的SC,SC内企业奉行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战略合作机制,各条链之间遵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群内企业从无序、恶性竞争的状态,转变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良好态势。
在选择升级目标时,必须同时考虑升级的收益、成本与风险,遵循的原则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净收益最大的;在净收益一定的条件下,选择风险最小的。
基于以上提出的战略理念,本文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在集群内,核心企业必须选择具有共同理念的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以此形成供应链(SC)。在评估、选择合作伙伴时,除了要考虑质量水平、快速反应能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设施设备、财务状况、经济效益、诚信等一般因素外,更要注重双方的战略理念是否一致,是否愿意长期地合作、是否愿意以SC整体的价值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是否都具有升级意愿,是否愿意承担升级的风险,是否愿意共享信息和技术,彼此之间是否具有充分的信任等。
同时,SC中的核心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才能确保合作伙伴间的长期合作。
本文认为,为了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应该进入合适的治理模式的价值链中,以及高信任度的价值链中。具体分析如下:
1.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Humphrey和Schmitz(2000)总结了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对产业集群升级有不同的影响:第一,进入准层级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有利于产品升级和流程升级,但阻碍了功能升级;第二,进入市场关系为特征的价值链治理模式,产品和过程升级相对缓慢(没有得到全球购买商的培育),但相对而言,功能升级要开放;第三,进入网络价值链治理模式能提供良好的升级机遇,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所具有的能力有限,难以和发达国家的购买商和生产商形成网络价值链治理模式[3]。
本文认为,核心企业必须根据所在SC的情况,选择进入可以进入并有利于升级的价值链中。本文提供了以下参考意见:
第一,对于一般的SC,优先选择进入准层级的价值链中,因为此价值链较易进入,并且有利于产品升级和流程升级。
第二,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拥有一定品牌运作和设计开发的经验的SC,可以嵌入于市场型价值链,不仅功能升级不会受到限制,而且可以通过国外的购买商了解当地客户的需求,促使SC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场,从而转向高附加值的设计和销售环节。
第三,对于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SC,由于和某些GVC中的外国厂商优势互补,就可以直接嵌入到网络型价值链中。
第四,集群内SC可以随着自身或升级目标的改变,而随时调整所嵌入的价值链。例如,对于嵌入到准层级价值链中的SC,在自身达到一定的实力后,可以转向市场型价值链,以避免准层级价值链对其功能升级的限制;或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某一优势,进入网络型价值链中。
第五,SC若要最大化地利用GVC中的升级有利因素,抵制各种障碍,关键是需要发展壮大自己,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价值链的信任度
价值链的信任度直接影响彼此间的合作方式和效果。在一条高信任度的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倾向于战略层次的长期的共赢的合作关系,合作目标不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单个节点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是整条价值链的长期的发展,由此形成一种资源在整条价值链中优化配置的良好态势,促进资金、技术、资源等在链中的流通。因此,一旦能嵌入到高信任度的价值链中,就能吸收到更多的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升级。本文给出了一些判断价值链信任度高低的因素,如下表1:
表1 判断价值链信任度高低的因素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有三种形式:一是提高现有环节的价值量;二是转移到另一更高附加值环节;三是进入另一条价值链。SC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合适的升级形式,具体分析如下:
1.提高现有环节的价值量
目前,我国部分产业集群获得低的附加值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更主要是因为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缺少在此环节的竞争优势,由此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价格的影响力弱,从而致使SC在此环节获得的附加值低。因此,对于这些集群内SC,可以致力于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增强在生产环节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在整条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在价值链利益分配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表现为对价格的影响力),从而在此环节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
2.转移到另一更高附加值环节
在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此时再继续提高生产水平已经不再能提高在此环节的附加值,或者是获得的价值增值已不能弥补为此投入的成本。此时,SC获得较低附加值主要原因不再是自身的生产能力水平,而是因为生产环节固有的缺陷(低附加值)。因此,对于这类集群内SC,应该努力转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设计和销售环节。
3.进入另一条价值链
当出现以下问题时,有可能转向另一条价值链:(1)所处的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信任度等不再利于进一步升级;(2)价值链中利益分配极不公允;(3)在此价值链中不再能获得技术、知识等溢出。
以上给出的建议只是理论层面上的定性的判断,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某一条SC同时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升级形式;(2)理论上得出的升级形式在实践操作上未必是可行的(比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不符合风险与收益相配比原则);(3)如果是选择后两种升级形式,需确定应该进入哪一个环节(升级目标环节)。因此,基于以上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判断升级形式的可行性以及确定升级环节。
升级形式与升级目标环节是紧密相关的,第一种形式其升级目标环节是SC目前所处的环节;第二种形式其升级目标环节是SC目前所处GVC中的另一个环节;第三种形式其升级目标环节是另一条GVC中的一个环节。可见升级目标环节一旦确定,升级的形式也就确定了。因此判断升级形式的可行性以及确定升级目标环节就转换为判断各个升级环节的可行性以及从所有可行的环节中选择最优的环节作为升级目标环节。
此部分内容所谓的升级环节不是指某个企业所涉及的环节,而是整个SC所涉及的环节,因此,这里所有的指标(成本、收益、利润、风险等)都是针对SC的。
1.分析GVC各个环节的价值量、所需要的软性资源、硬性资源
此处的GVC指的是SC目前所处的价值链,如果是第三种升级形式还包括SC期望进入的价值链。
(1)GVC中某一环节的价值量的计量指标如下:
价值增值量=销量*(销售价格-采购价格)
节点利润=销量*(销售价格-采购价格)-相关成本
节点利润率=节点收益/节点成本
(2)某一环节所需要的软性资源指的是从事此环节的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技术、管理水平、研发能力、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品牌运作能力、政策支持、环保措施等。
(3)某一环节所需要的硬性资源指的是从事此环节的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金、设备、厂房等。
2.预计升级的成本、收益和利润
(1)升级成本
SC现有的硬软件资源与升级目标环节所需要的硬软件资源存在差距,因此,要顺利升级,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升级成本就是为了达到升级所需要的硬软性资源标准所需付出的成本。
(2)升级收益
SC一旦升级成功,会获得额外收益,即升级收益。本文把升级收益分为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类。显性收益指的是可用货币计量的收益,计算如下:
显性收益=升级前的节点利润-目标环节利润
隐性收益指的是指获得的除收入以外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效益,例如管理水平、技术创新、客户满意度等的提高,其对产业集群未来的显性收益具有重要影响。
(3)升级利润
升级利润=显性收益-升级成本
3.判断各个环节升级的风险大小
产业集群升级风险是指升级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产业集群升级的风险大小可以用升级失败的可能性大小及所造成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升级失败可能性大小判断思路如下:首先将集群内SC目前具备的硬软件资源与进入各个升级环节所需要的硬软件资源进行比较,找出还存在的差距和缺陷;其次是分析进入各升级环节时所能获得的支持和面临的阻碍。最后判断SC未能弥补以上缺陷或克服各种障碍的可能性大小,其即为升级失败可能性大小。升级失败的损失是指为了升级所付出的成本和由于升级所放弃的相关收益(机会成本)之和。
4.判断各个升级环节的可行性以及确定升级目标环节
(1)确定可行的升级环节
可行的升级环节需要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此环节的升级风险必须在SC可接受的范围内;此环节的升级收益必须达到SC的预期最低收益。
(2)确定升级目标环节
在所有可行的升级环节里,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最佳的升级环节。其中利润不仅包括显性收益,也应包括隐性收益,由于隐性收益很难量化,在决策时就需要应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量。
本文应用SC和GVC理论,首先剖析了产业集群升级面临各种困境的原因,包括来自于GVC中的障碍、集群内部缺乏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以及升级目标定位不合理,其次提出了相应的战略理念:嵌入于合适的GVC中、集群内进行SC整合、合理确定升级目标的战略理念,最后探讨了具体的实施策略:核心企业如何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以形成SC;SC如何选择嵌入于合适的价值链中;如何确定升级目标(包括选择升级的形式和确定升级的具体环节)。
[1]HumphreyJ., SchmitzH..How doesInsertion in GlobalValue ChainsAffect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27─101.
[2] Luiza Bazan, Lizbeth Navas. The Underground Revolution in the Sinos Valley:A Comparison of Upgrading in Global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s.In:Hubert Schmitz(ed.),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Economy: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2003.
[3]Humphrey, J., and Schmltz, H..Governance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Research, IDS Working Paper No. 120,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Sussex,Brighton.2000.
[4]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11─18.
[5] Gereffi G.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economics,1999,48(1):37─70.
[6]Schmitz H,Knorringa P..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2):177─205.
[7]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2005,(2):118─125.
[8]程新章,胡峰.价值链治理模式与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l2):24─29.
[11]李毅学,汪寿阳.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产业升级风险管理战略[J]. 中国科学基金,2010,(2):78─82.
[12]曹丽莉.基于供应链的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讨[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