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拒绝采访』的策略分析

2012-04-16 07:53刘力果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0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对象

□ 刘力果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 473000)

应对『拒绝采访』的策略分析

□ 刘力果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 473000)

随着新闻活动日益丰富和延伸,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无论是负面报道还是正面报道,记者吃“闭门羹”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现状及对策。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舆论环境日趋宽松、受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二是媒体自身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公信力,最终影响记者采访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记者首先要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基本心态。如:文娱界的明星、名人,他们对采访的熟悉程度也较一般人来得深入,对媒介报道会给自身带来的利益和负面影响的了解非常清楚。因此,他们往往对媒介本身的知名度和传播覆盖率比较在意,也比较挑剔,通常会拒绝小台、小报、小栏目的采访。这是令许多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的媒体记者所苦恼,甚至愤愤不平的事。

又如采访专家、学者、企业家,因为他们是忙人,日程总是安排得很满。尤其现在媒体林立,对相对有限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的采访已经过了几轮。在这些被采访者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厌烦情绪,因此他们往往对媒体的采访采取谨慎、推脱的态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因为自己埋头苦干而“成名成家”的学者、专家,往往会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顾虑或现实的境遇,因此对于媒体的宣传报道总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而拒绝接受采访。

另外,现在对普通老百姓的采访越来越多,但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愿意接受采访的。这里涉及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以及心态等诸多因素,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以上是从被采访者的角度来分析拒绝接受采访的原因。除此之外,媒体本身的一些不当之处,也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偿新闻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了媒体的公众形象。个别媒体、个别采编人员的不良行为,使其他媒体的形象也因此受到损害。

“无冕之王”的“称号”令一些记者忘记了自己的本份,颐指气使,不尊重他人。采访前不做必要的准备,对采访对象不甚了解,对采访所要涉及的内容一窍不通。采访过程中自以为是,满口不懂装懂的言语令被采访者看轻。并且在被采访者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断无礼、无故地打断对方的讲话……这些都使被采访者对记者、对媒体采访产生厌恶。

有些跑娱乐新闻的记者,为了搞到所谓的“报料”,被一些明星牵着鼻子走,助长了他们的傲气和骄气。

还有一些记者为了抢新闻,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为了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可以乱允诺,乱发誓,材料到手后以追求“卖点”为目的,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最终失信于人。

当然,拒绝采访的因素可能因为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还会有很多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我们在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针对拒绝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尽量化解矛盾和敌意,使新闻采访活动得以圆满完成这方面还是有经验可以总结,有规律可以寻求的。

首先从媒体自身做起,应该力争成为一个客观、公正的媒体。

作为采访的主体———记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采访技巧、树立“人本”思想。

记者首先是一个事件的观察者,是一个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好奇的人。记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放下架子,懂得不耻下问,勤于请教,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让被采访对象感觉到记者对自己是有所了解的,从而产生亲近感。

第二,记者在采访中的全部计划,最后都要落实到记者采访的具体细节上。而有些记者设计的问题,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是叫对方暗暗发笑,一旦采访对象感到对方是个无知的、不合格的对话者,便产生不了谈话的兴趣,不免敷衍搪塞。因此,本子上多准备几个问题,心中就有了底,采访时才能抓住问题,思路清晰,临场不乱。

除了这些先期的工作之外,不可忽视的还有采访前的物质准备。尤其是电视采访,所涉及的设备比较多,而且复杂,一定要在出发前复查一遍。要知道,好不容易得到的一次采访机会很容易就会因为机器突然故障而使被采访者深感不快,拒绝吐露心声甚至拒绝采访,很难补救。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采访时记者应该更多地从被采访者的角度,与采访对象将心比心,用“知心”者的心理去感动有顾虑的采访对象。记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只有擅长用朋友之心,从“人本”的角度与不同遭遇、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打交道,在短暂的交往中坦诚相待,才能使被采访对象乐意同你吐露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取得珍贵的好材料。

另外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记者必须认识到有些事情是事在人为。再难的事情也会有解决的办法,再强硬的拒绝态度都有它可以突破的地方,正确把握被采访者拒绝采访的心理状态是找到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拒绝心态及时调整采访策略,如对明星、名人的拒绝采访,有时可以采取见缝插针式,等候、捕捉他们可能接受采访的时机。而问题的选择必须精到,必须是他们感觉到如果拒绝回答有可能会给自己造成麻烦,授人以柄,甚至感到如果面对话筒,沉默也会导致反映他的一种态度的时候,他们一般不好再拒绝。另外,也可以在群体记者轮番上阵的时候,通过自己独特的提问视角和有趣的问题打动明星、名人,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此时此刻他们就不会过于在意你是大报还是小报了。

采访专家、学者、企业家时,当采访对象忙于工作无暇接待采访,有时候甚至拒绝采访的情况下,记者最好采用“同甘共苦”的心理感染、感动对方,使他乐意接受采访。比如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这样,不但能从中亲身体验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也能在心理上感动对方,使他们乐意与采访者合作。

总之,作为记者,用“人本”的思想去看待事物和人物,用“事在人为”的信心和决心去准备,去进行活动,打开拒绝采访之“结”的可能性就越大。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对象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关于综合性城市党报应对新闻挑战的采访技巧探究与分析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