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维东,韩焕庆,刘少芳
(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山东 泰安 271026)
大汶河又名汶水,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一级支流,属大(2)型防洪除涝河道,是泰安市唯一的大型防洪排涝河道,属季节性河流,全长208 km,流域面积8 536.5 km2,其中泰安市境内流域面积6 093.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1.4%,占全市总面积的83%。大汶河流域水系复杂,支流众多,有长5 km 以上的各级支流266条,其中一级支流56条。
2010年,泰安市在大汶河共设监测断面16个,按照《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分析,符合Ⅲ类水标准的只有2个监测断面,符合Ⅳ类水标准的有2个断面,符合Ⅴ类水标准的有2个断面;符合劣Ⅴ类水标准的有10个监测断面。近几年大汶河水质虽然总体呈好转趋势,但是仍有近半数河道处于V 类以上水质。
流域内现有大中小型水库543座,总库容9.33亿m3,兴利库容6.02亿m3。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3座。但目前拦河蓄水工程病险隐患多,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工程缺乏维修养护,老化现象严重。
据泰安市地下水观测资料分析,沿河两岸地下水位自1984年以来,每年以0.15 m 的速度下降。形成了许多漏斗区。目前全市有漏斗区6处,面积达487.11 km2,主要分布在泰安市区、泰山区旧县、新汶工矿区、肥城盆地、宁阳县城和华丰磁窑等地,其漏斗区面积分别为28.01、22.1、96、270、48、23 km2。自1984 以来,泰安市漏斗区面积每年以4.5%速度扩大。
根据全省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数据显示,泰安市现状水土流失以轻度、中度水力侵蚀为主。大汶河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海拔300~700 m 的农村生产、生活区,水土流失形式以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为4 870 t/km2·a,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4 850.9 km2,其中轻度侵蚀952.2 km2,占流失面积的19.6%,中度侵蚀1 436.4 km2,占流失面积的29.6%,强度侵蚀1 651.3 km2,占流失面积的34.0%,极强度侵蚀811.0 km2,占流失面积的16.7%。
大汶河流域降水集中,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5%。由于过度取水或开采地下水,导致湿地水资源严重短缺,经常出现大面积湿地干涸和退化现象。
近年来泰安市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流域水系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市水系水体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概念局限化。仅仅把水利工作局限在防汛抗旱上,治理中重工程措施,轻植物措施,对生态水系建设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可持续水利意识淡薄。
2)功能片面化。河道生态工程,主要是景观、美化、休闲和娱乐功能的表现,建设手段主要偏重于绿化、造景和设施建设,对与水系生态相关的因素如生物的保护、繁衍和栖息环境的改善等考虑较少。
3)规划不全面。在河道整治上,其理念仍停留在渠道化、硬化衬砌、治污防污的建设上,缺乏水利建设、生态系统栖息地和景观文化的有机结合,没有从恢复整个河流的健康系统来统盘考虑,缺乏从流域或水系层面上的统一规划设计。
4)科研滞后,投入不足。
根据供水预测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确定的供水目标、任务和要求以及大汶河流域的水资源条件,考虑技术经济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水质的用水要求和利用其他水源的可行性等,同时参照泰安水利“十二五”规划成果及流域各县(市、区)规划成果,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在大汶河干流汶口坝至砖舍坝段和支流牟汶河埠阳庄大桥至汶口坝河段进行修复改建、新建一批集防洪、蓄水、冲沙、灌溉、发电、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枢纽工程。
根据大汶河的河道特点,生态人工湿地的总体布置为拦河蓄水枢纽上游浅水区及河道支流入河口处。在芝田河入河口处、泮河入河口处、柴汶河入河口、海子河入河口建设地表流和潜流组合型生态湿地,在颜谢拦河枢纽、砖舍拦河枢纽建设地表流生态湿地。
近年来,生态河道的理念已逐步开始为人所接受。生态护岸总体布局主要是对现有的护岸进行生态改造,对险工段高边坡进行刚型生态护岸建设,对堤岸边坡大于1∶3 的险工岸坡进行自然型生态护岸建设。将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和景观舒适度,为沿河经济带建设和腾飞,提供水生态、水景观支撑。
防护林种植于堤防临水侧护堤地内,用于防浪护堤和抢险取材的专用林,同时增大滩地的糙率,降低了滩地流速,防止水流对堤防的冲刷和淘蚀,起到了固堤防洪,减少泥沙下泄作用,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抵御洪水的一道有效防线,也是沿河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长廊以沿河堤防路为载体,与现有的堤防形成环形生态展示带。沿堤防栽植固土速生的防护林带,坡面种植固土草本植物,堤防安全保护区内栽植生态林,生产路两侧栽植各类乔、灌、花、草,营造亲水绿色长廊。
鉴于各类支流特别是小型支流,由于河床下切突变明显,造成各个支流逆流下切坍塌明显,为此应对支流末端进行治理。采取大河污染治表、小河治理治本的标本兼治措施,建设坝堰、谷坊等工程,减少下切坍塌的问题,同时因地制宜建设氧化塘、池塘、微型表面流湿地等节点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水利、水保科研单位及广大科技人员应紧紧围绕水系生态工作重点问题,积极开展科技专题研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水系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生态水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特别是抓住当前重视水利工作的机遇,争取中央更多的水利投资。2)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保障机制,加大地方财政的投入。3)搭建水利投融资平台,为水系生态建设提供融资支持。4)建立水利多元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水系生态项目建设。5)发挥农民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入中小型水系生态工程建设中来。6)搞好资金整合。按照不同功能划分和管理规定,利用好多方面的资金,采取捆绑使用的办法,共同推进项目建设。7)研究和制订相关政策,依靠政府的引导,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水系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林业、黄河河务等多个部门,要强化综合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抓好落实,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定期分析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水系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及时交流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全市水系生态建设深入开展。
深入开展水系生态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水系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保护水系生态的浓厚氛围,调动各方参与水系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加快生态河道的建设步伐,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