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寿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常见肉牛胃肠机能障碍疾病的诊治(二)
张德寿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本病是由于随草料食入的尖锐异物刺入网胃壁(创伤性网胃腹膜炎),或穿透网胃壁、横膈膜, 伤及心包(创伤性网胃心包炎)所引起的炎症。常见于草料中容易混进尖锐金属物地区的肉牛。
(一)病因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见的尖锐异物,如具有一定长度的铁丝、钉子、发针、缝针、金属碎片及骨头等是发生本病的前提条件。牛采食的特点是咀嚼不完全即行咽下,特别是贪食或饥饿时尤为如此。随草料进入瘤胃中的异物,因瘤胃体积大,随食物移动,不易损伤胃壁。金属物随食物移至网胃后,若为钝圆形金属物(如螺丝帽类等),对网胃并无直接损伤,只有当较长的(约二寸或更长)尖锐异物进入网胃之后,由于网胃的体积小,网胃壁作为尖锐物的一端支点,在网胃的强而有力的收缩下,便可刺伤或穿透网胃壁而伤及邻近器官(膈、心包、肺、肝、脾及胸腹壁)。损伤过程可能是一次或逐次深入完成的。凡能引起腹压增高的情况(如瘤胃积食或空气、妊娠后期、分娩、奔跑、跳沟、摔倒及公牛配种等),均易促进病的发生。
被尖锐异物损伤的器官和组织发炎,纤维蛋白渗出物可使器官之间发生粘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活动功能,并常于被刺伤的局部形成脓包。异物刺入心包,甚而伤及心肌时,炎症往往是腐败化脓性的,或为纤维蛋白性的。炎症及其产物被吸收而引起机体发热。
当心包内的炎症变化,影响到心肌本身及其功能时,血液循环机能障碍,颈静脉怒张,颌下及胸前肉垂逐渐出现水肿,并逐日增重,说明病已达严重阶段。
心包炎症的发展,逐渐地影响心脏和血液循环机能,这时全身症状逐渐恶化。致病后的异物,有的被结缔织包裹,仍保留在被刺伤局部,有的因器官活动可能退回网胃里。同时,同一异物存在着多次致病的可能性。
(二)症状病初表现为急性前胃弛缓,食欲降低,反刍明显减少,瘤胃蠕动音减弱、蠕动次数相应地减少, 常有慢性瘤胃臌气、磨牙现象。有的一发病就呈现慢性前胃弛缓症状,病情发展缓慢、轻微。创伤性网胃炎,常以顽固性前胃弛缓为特征,治疗多无明显改善,有的出现呕吐,特别在服药之后更易发作。
行动和姿势发生异常,站立时左前肢和左肘头向外开展,有时前肢站在高一点的地方,或后肢立于低处,以此企图缓解疼痛。卧地动作极为缓慢,常寻找有垫草、虚土的地方小心卧下。卧地时常发出吭声、呻吟声,有时左前肢前伸。行走时不愿走硬路,愿走土路或路旁草地(故群众有“这牛不走正道”之说法)。下坡路时不敢大踏步前进,更不敢跑,并时而发出吭声。
在剑状软骨部用杠抬举和触诊心区时,有后肢踢腹,发吭声,躲避等表现,表明炎症处于急性发展阶段。相反,炎症转为慢性时,反应不明显或无反应。
体温仅于病初升高(一般升高1℃~2℃ ),脉搏次数也增加。以后虽然体温逐渐恢复到常温,但脉需次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80~90~100次,或更多)。病情也随之恶化。颈静脉怒张,病到后期,顿下、胸前肉垂出现水肿,并日益严重。由于机体脱水,眼球下陷。
病初听诊心脏,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其出现时间与心活动一致(应注意与胸膜摩擦音相区别),且往往易在右侧心区听到。当心包内积有渗出液时,可听到拍水音。有的病例因纤维蛋白物填充心包腔,可能不出现拍水音,达此阶段即或不出现拍水音,心包摩擦音也消失。心音模糊不清,似从远方传来。
当炎症处于急性期时,白血球总数增多,嗜中性白血球发生核左移。病转入慢性时,血液变化多不明显。
(三)治疗根治方法在于争取早期进行手术。先做剖腹探诊手术,入手于网胃区做进一步确诊;再根据尖锐异物刺伤器官和组织的情况,或做瘤胃切开术,摘除异物。手术越早,疗效越佳,易于成功。应用抗菌素,仅可控制炎症的发展,但不能达到根治之目的。此外,还可根据症状,做相应治疗。
皱胃黏膜及其深层组织的炎性侵害和局限缺损性疾病。以皱胃黏膜及深层组织的炎症、出血、水肿及黏膜上皮细胞变性以至深入到黏膜下层引起坏死为特点。临床表示多以皱胃触诊疼痛,腹泻、贫血、便血、消瘦为主要症状。
(一)病因多因饲料粗硬、腐败,动物饥饱不均,饲料突然改变,长途运输,精神恐惧等;强酸强碱及有毒物质侵害,营养代谢障碍;传染性寄生虫性疾病继发。临床上多见于病毒性腹泻、皱胃变位、恶性卡他热、前胃弛缓等。本病的发生多因胃液分泌过多,皱胃内酸度升高,胃蛋白消化自体组织而致病。
(二)症状急性者多表现精神沉郁,呆站眼闭,萎靡不振。口腔干燥,鼻镜干燥,结膜潮红或黄染,严重出血时结膜苍白,食欲减退、厌食或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轻度臌气,皱胃区触诊重压敏感疼痛。粪便附有粘液和浮膜或血凝块,粪干燥或呈球状。严重者粪便外观呈松馏油状或呈沥青状。病至后期,全身衰竭,脉搏快速,心音亢进,偶见伴有贫血性杂音。
(三)诊断本病依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建立诊断。而轻型病例生前诊断较困难。此病应与前胃疾病,肠变位(肠套叠、肠嵌闭、肠扭转),胃肠穿孔,创伤性网胃腹膜炎、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病感染相鉴别。肠变位时病情急剧,腹痛剧烈,可行直肠检查和腹腔穿刺液检验确诊。肠穿孔除具有腹膜炎的症状外,可做穿刺液及病原微生物检验加以鉴别。
(四)治疗应以消炎止痛,保护胃黏膜为主,对症给药,抗酸止血,并注意全身治疗。必要时净化胃肠道滞留物,改善胃肠消化功能,可给轻泻剂和健胃剂。可选用磺胺类药如SMZ、SM2、 SG;黏膜保护剂氢氧化铝凝胶,活性炭、氧化镁、白陶土等;镇静止痛药:盐酸氯丙嗪、溴化钙;止血药:维生素K3、仙鹤草素注射液,轻泻剂石蜡油,加油炸当归加大黄末。病程长者应预防败血性休克发生。
(五)预防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减少应激剌激,防止有毒物质混入饲料,饲草料要清洁无污染,无发霉变质。积极治疗胃肠原发病和感染也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病因目前不完全清楚。实验证实盲肠中食糜增大未解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而引起盲肠弛缓。在瘤胃内未完全发酵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盲肠内发酵,导致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增加, pH值下降和盲肠弛缓。丁酸抑制盲肠运动,使其内食物和气体在盲肠里聚积,而造成扩张、变位和可能扭转。
(一)症状病牛表现不同程度的厌食,轻度腹部不适,几天内排粪量减少。体温、呼吸、脉搏一般正常。听诊右肋上部并在盲肠区叩诊,可听到铿锵音。有的病牛表现在肋上部有轻微的膨胀。直肠检查时,通常可摸到扩大的盲肠,形状如一条长圆柱、可移动,大小约为直径达20 cm×90 cm的物体。但具有价值的是,摸触到盲肠的盲端最有诊断意义。病畜表现轻度脱水,代偿性低氯血和低钾血。据记载报道此病复发率为10%,一般预后良好。
(二)治疗禁食2 d,服用盐类泻剂,保守治疗。严重的病例可施行左肋部剖腹术外科矫正。而某些病例如果出现局部缺血性坏死和坏疽则需实施切除。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剧烈炎症,严重者可由黏膜发展到黏膜下层、肌肉层,甚至达浆膜层。主要病理变化是黏膜充血、肿胀,甚至化脓坏死。全身表现为胃肠机能严重障碍和不同程度的自体中毒。病情经过较消化不良严重。各种家畜都可发生本病,但肉牛别以肠炎为主。
(一)病因胃肠炎,在一定条件下是消化不良发展的后果。一般来讲,引起胃肠炎的病因要比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强,而且作用也较持久。在治疗方面因用药量过大或用药不当(如给以过量、大戟、芫花、蓖麻油及松节油等刺激性强的药物),误食化肥(如牛吃尿素等)、拌了农药的种籽,从外边新引入的品种误食毒草等,均可成为胃肠炎的病因。
据我们观察,喂大量精料又缺乏足够运动的,容易发生胃肠炎。牧区牛在春季牧草返青期,由于啃食青草芽而吃入泥土,容易引起肠炎。
继发性胃肠炎,尤其是肠炎,较常见于肠阻塞、瓣胃阻塞。主要是因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甚至误诊错治等所致。例如,泻药剂量过大,盐类泻剂浓度过高,或药量过小,不足以达下泻目的,拖长了病期;胃肠机能尚未恢复,即喂多量料、难消化饲草等。亦见于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霉菌性肠炎等。
(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机体具有一定的解毒(肝脏)、排毒(经粪、尿),中和(血液、肺、肾)及防御(如胃肠黏膜的屏障作用等)等机能。在复杂的或单纯的病因作用下。机体固有的生理功能,健康状态不能克制病因(如刺激性强的药物、化肥及农药等),就会转为病态。动物机体免疫屏障受到侵害,胃肠的分泌和运动机能以及肠的吸收机能遭到破坏而发病。胃肠分泌粘液和蠕动机能增强、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胃肠黏膜发炎(充血、肿胀、渗出等),便引起以前胃机能紊乱为主,或以肠机能紊乱为主,或胃肠机能同时紊乱的、程度不一的胃肠炎。在炎症的影响下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腹痛。
胃肠炎症的发展,可波及到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甚至可继发腹膜炎。另一方面,胃肠中的食糜也在变化着;腐败、发酵过程加剧,微生物及其产物、消化不全产物等,除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加剧炎症变化,使胃肠活动机能加强或吸收机能减弱,引起拉稀外,被吸收到达一定数量时,不仅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体温升高,呼吸和脉搏加快,精神沉郁等),而且还可发生自体中毒,进而导致心机能紊乱。当炎症主要侵害到真胃和肠,或入侵胃肠深层组织时,肠蠕动机能便显著减弱,排粪迟缓,粪稠或稍干,具有恶臭气。这可能与支配胃肠的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有关。长期严重的拉稀,丧失大量水分、盐类及碱性物质,则发生程度不同的脱水、缺盐和酸中毒。血液变浓缩,从而影响体液的正常循环,最终易引起心力衰竭。
(三)症状病初多表现为急性消化不良,以后逐渐或较快地发展为胃肠炎。全身反应较严重,精神沉郁,喜饮冷水,不吃,不反刍。可视黏膜颜色,随病的发展而加深,初为红中带黄,以后变为青紫。口腔粘腻或干燥,气味恶臭。舌有黄苔或白腻苔,由薄变厚。病初体温升高,微热或高热,这是与消化不良的区别点之一。发热程度和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炎症程度、性质和个体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应作具体分析。牛仅于病初体温升高,以后则保持常温。脉搏、呼吸常随机体脱水、自体中毒及发热等因素的影响而加快。病初脉洪,后则变为细弱,严重者脉搏每分钟可达100次以上。
当炎症主要侵害结肠和小肠时,肠音逐渐变弱,排粪减少,粪干而色暗,常带有粘液,发臭。拉稀是胃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粪便稀软、溏状或水样,并混有大量粘液。病初肠音响亮,混有金属音。病到后期,肠音减弱、稀少或消失,这种现象常表示病情严重或炎症主要在结肠。拉稀可引起机体脱水及自体中毒,因而病畜精神沉郁,衰弱无力,嗜眠,眼球下陷,久则毛焦肷吊。
当肠炎加重时病牛突出表现有拱背,食欲、反刍均剧减或消失。鼻镜干燥,口发红而粘,舌前部色黄;拉稀,粪中常混有粘液和血液,排粪呈里急后重,有的肛门呲开,发出特殊声响。胃肠炎过程中,有轻度腹痛,如喜卧、摇尾、踢腹不安等表现。
(四)治疗由于炎症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机体其他的机能变化。因此,在治疗胃肠炎的全过程中,应抓住一个根本(消除炎症)、掌握两个时机(补液和止泻或缓泻)、把好一关(护理)。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而灵活地应用上述原则。
胃肠炎在发展过程中,发热,特别是大泻不止等因素的影响下,可使机体发生严重脱水。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液体(包括盐类)和止泻特别重要。否则怠误治疗效果而延长病程,或引起死亡。
1.杀菌消炎。抑菌杀菌,控制炎症,是治疗胃肠炎的重要措施,一般可用高锰酸钾2~3 g,加水1 000~2 000 ml,灌服,或大蒜50 ml,黄连酊40 ml,混合,灌服,每日1~2次。磺胺脒30~40 g,次碳酸铋20~30 g,萨罗10~20 g,加水混合,灌服,每日1~2次。严重者,当条件许可时,选用抗生素治疗。
2.补液。胃肠炎引起的拉稀,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脱水和自体中毒,这是疾病发展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补液是治疗胃肠炎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及时进行。它不仅可补充机体丧失的水分、盐类、糖,而且也可调节心脏机能,改善体液循环,恢复肾脏功能,增强肝脏代谢;具有解毒和排毒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营养作用。
补液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A.脱水和酸中毒的判断。病牛拉稀次数和量越多,脱水量就越大。脱水者,皮肤弹性降低(颈侧、胸部、大腿部比较明显),口干舌燥,眼球下陷,四肢下端、耳、鼻端发凉,尿少或尿闭,血液粘稠。酸中毒时,呼吸深而快,口色绛红,精神沉郁。这两种现象,在同一头病牛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有主、次之别。
B.补液原则和药液选择。实践证明,在脱水严重的病例,既要考虑补充水分、盐类,也要考虑中和酸中毒。并应根据病情,及时应用,宜早不宜迟。能饮者少补液,饮欲废绝者多补液。药液的选择,拉稀往往水盐同时丧失。为了纠正脱水,可选用1份5%葡萄糖溶液和1份生理盐水(1: 1)。也可用3份5%葡萄糖液和2份生理盐水、1份1.9%乳酸钠溶液(3: 2:1)。后者除具有补充液体的作用外,尚可纠正一定程度的酸中毒。严重脱水病例,在脱水未纠正之前,宜用5%葡萄糖液和生理盐水(1:1),浓度不宜太高。此外,酸中毒严重时,可用5%碳酸氢钠液200~300 ml静脉注射。若仍不能纠正酸中毒,可用1.9%乳酸钠液100~200 ml,静脉输入。如果仅有碳酸氢钠粉剂,可在补液之前,口服30~40 g。
C.补液量、途径和速度。补液的量应根据病牛正常时的饮水量、病后的饮水量、拉稀次数和数量以及病畜体格等方面做为补液量的参考。轻度胃肠炎,每日补液总量2 500~8 000 ml,严重胃肠炎,每日补液总量4 000~12 000 ml。
补液途径,可静脉注射,也可灌服和让病畜自饮。静脉输入量可按上述剂量酌情应用。灌服和自饮可用1%~2%食盐水, 0.5%碳酸氢钠水,每日1~2次,每次3 000~5 000 ml。心脏衰弱、病情严重者,更应放慢输入速度。
为维护心机能,常用 20%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液10~20 ml或20%樟脑油注射液10~20 ml皮下注射,1天1~2次。为急救目的,可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注射液2~3 ml,或输液时一并作静脉输入。此外,有明显腹痛症状时,肌肉注射30%安乃近注射液10~30 ml,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以防发生腹膜炎或控制其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3.止泻或缓泻。止泻或缓泻,是防止机体脱水,缓解自体中毒和及时排除有毒产物、制止胃肠食糜腐败发酵、减弱对胃肠剌激的重要方法。因此,适时掌握止泻或缓泻时机,是促进疾病向有利方面转化的重要环节,否则不但影响消除炎症,拖长病期,而且会造成不良后果。
A.止泻法。凡初泻,粪稀并混有大量粘液及消化不全的草料、气味腥臭者,不宜止泻。当粪稀如水、频泻不止、腥臭气不大、不带粘液者,应当机立断采用止泻法。鞣酸15~30 g,次碳酸铋或硝酸铋20~30 g,活性炭200~300 g,加水混合, 1次灌服。或磺胺脒20~40 g,白陶土(或活性炭) 150~300 g,碳酸氢钠20~30 g,混合,加水,1次灌服;或在其中加入磺胺脒等消炎药,一并灌服。
B.缓泻法。在肠音弱,粪干色暗,或排粪迟缓、旦有大量粘液、气味腥臭者,为促进胃肠内容物排出,减轻自体中毒,应采取缓泻措施。常用硫酸钠或硫酸镁80~150 g,或食盐100~150 ml,或人工盐100~200 g,加水2 000~4 000 ml,灌服。也可有油类泻剂,如石腊油300~500 ml。此外还可配以鱼石脂等止酵剂,一并灌服。
4.中兽医辨证施治。本病为热毒积于胃肠所引起的腹泻症。属里实热症,宜清热解毒,渗湿收涩。
A.郁金散。用于拉稀不止,且带粘液或血,粪腥臭。此方有清热解毒、固肠止泻的作用。郁金30 g,黄柏25 g,黄芩20 g,山枝15 g,黄连15 g,酒炒大黄30 g,诃子20 g,白芍25 g,厚朴20 g,木通20 g,萹蓄15 g,滑石30 g,共为细末,煎汤灌服。
B.加减白头翁汤。白头翁60 g,秦皮30 g,黄柏20 g,苦参30 g,木香20 g,玉片12 g,赤芍30 g,滑石30 g,木通20 g,共为细末,煎汤灌服。
C.加减郁金散。郁金30g,黄连15 g,茯苓30 g,酒黄柏30 g,大黄50 g,山枝30 g,葛根20 g,白芍30 g,其为细末,煎汤灌服。
D.肠炎,粪便中混有大量粘液或血液者。赤芍 30 g,焦地榆30 g,郁金30 g,白扁豆30 g,山药30 g,侧柏叶30 g,炒槐花30 g,大黄30 g,共研细末,灌服。
同时肌肉注射1%仙鹤草素注射液10~20 ml,或维生素K3 (亚硫酸氢钠甲荼醌)注射液10~20 ml(每ml含4 mg),具有良好疗效。
拉稀不带血者,可用下方。黄芩20 g,焦地榆30 g,诃子30 g,椿皮20 g,白术30 g,石榴皮30 g,茯苓20 g,木通25 g,车前20 g,泽泻20 g,共研细末,灌服。
5.护理。护理工作对于巩固疗效,缩短病期,具有重要意义。病情好转,开始采食者,应给易消化的饲草或放牧,暂不喂料;勤饮温水或淡食盐水。为促进胃肠机能的恢复,给予健脾胃药。根据食欲恢复情况,逐渐转为正常饲养。
(五)预防从消除病因着眼,改进不合理的饲养管理、充分发挥饲养人员的积极作用。防治原发病,结合本地实际搞好防疫消毒工作,杜绝疫病发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达到防病的目的。
(本文节选自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报告,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