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艳
(辽宁省江河流域管理局,辽宁 沈阳 110003)
2010年是辽宁省1995年以来最大的丰水年,辽宁省汛期连续遭受六次暴雨洪水袭击,全省多条河流发生大洪水。
7月19日至22日,暴雨中心为沈阳、铁岭地区,最大点降水量沈阳石佛寺水库站441mm。
7月29日至8月1日,暴雨中心为抚顺地区,最大点降水量抚顺三块石水库站227mm。
8月4日至6日,暴雨中心为葫芦岛、丹东地区,最大点降水量葫芦岛市四家子站313mm。
8月7日至10日,暴雨中心为葫芦岛、丹东、大连局部地区,最大点降水量丹东毛甸子站313mm。
8月18日至23日,暴雨中心为丹东、葫芦岛、阜新北部、沈阳、铁岭、本溪局部地区,最大点降水量丹东地区砬子沟站683mm。
8月26日至29日,暴雨中心为鸭绿江、浑太上游流域,最大点降水量丹东龙湾站214mm。
2010年汛期降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场次多,44天内发生6次全省或区域性的强降雨。
二是降水量大,7月19日至8月29日,全省平均降水量477.1mm,较多年同期多99.0%。
三是暴雨中心范围广,暴雨中心覆盖了全省多个地区、多个流域。
四是局地历时长,6次强降雨过程都超过48h、甚至超过72h,最长的持续91h。
五是时段总量大、强度高,7月19日至22日,铁岭地区吊龙湾水库站24h降水量393mm,为铁岭地区有记载以来最大,8月19日至22日丹东地区降雨过程点雨量最高达 683mm,历史罕见,砬子沟站24h最大降水量627mm和574mm均为全省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极值。
防汛抗洪工作责任重大,只有统一指挥,才能充分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确保防汛指挥调度有序、高效的实施。
在 2010年抗洪救灾工作中,辽宁省各级政府把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首要任务,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高度的责任感来指挥这场抗洪抢险的战斗。
辽宁省政府主管副省长及各级政府行政首长驻扎防汛抗旱指挥部现场办公,及时贯彻落实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制定并落实各项抗旱减灾措施。特别是在水库安全调度和群众转移方面,各级政府的统一指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辽宁省政府派出9名省委常委、5名副省长带队的督查组驻扎全省 14个市,在一线指挥抗洪救灾工作,并追加 4.49亿资金,为应急工程抢修和受灾群众安置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010年防汛关键时期,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每天进行一次防汛会商,分析天气形势,通过水文计算和洪水推演,提前预判预测洪水可能对水库、河道、地质灾害易发区造成的影响,评估水库、河道的承载能力,为采取调洪措施做好准备。
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省防指科学决策,果断采取措施,通过水库的调蓄作用,合理错峰,减小下游防洪压力,保证堤防安全。省直水库累计为下游错峰303h,削减洪峰40%以上有25次。
通过科学的调度,辽宁省无一座水库垮坝,无一处大型河道决口。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省防指在主汛期发布暴雨、洪水和地质灾害预警共504次,及时组织防御和转移,并派出 56个工作组分赴受灾地区,协助地方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在此次抗洪工作中,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水利部门紧急调拨救生衣2万件,编织袋125万条,铁线84t,冲锋舟38艘,橡皮船62只。
气象部门提供了及时的气象分析和预测,为及早做好迎战暴雨洪水的各项准备奠定了基础。
铁路、交通、电力、通讯部门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抢修水毁铁路、公路和电力、通讯设施,保证了交通畅通和抢险救灾车辆的通行;保障电力供应和通讯畅通。
国土、安监部门认真做好泥石流易发区、尾矿库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财政部门积极争取和下拨救灾资金。
民政部门积极开展救灾救济。
其它各有关部门在省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采取措施,保障了抗洪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0年主汛期,沈阳军区、辽宁省军区、辽宁省武警总队的官兵进驻省防指现场办公或亲临抗洪第一线抢险救灾,全力支持辽宁省抗洪救灾工作。辽宁省共出动现役和预备役部队3.25万人次,全省组建了 12支军地联合应急抢险分队。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转移和解救围困群众、堤防抢险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辽宁省防指多次对山洪泥石流易发区、中小水库及尾矿库下游、中小河流沿岸等有洪灾隐患的地区下达群众撤离指令。共转移安置危险区群众 92万多人次,避免了群死群伤,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010年的大汛,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主流媒体,向全社会宣传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防汛措施,提高全省群众对防汛工作的认识,有利于群众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抗洪救灾工作。
辽宁省中小型水库病险水库较多,仍存在各种隐患。
(1)一些中小型水库通讯和预警设施不健全,多数小二型水库没有雨量观测设施。
(2)一些病险水库输水洞闸门启闭机不能正常运行、闸门锈蚀漏水、丝杠弯曲等情况普遍。
(3)一些水库淤积严重,输水洞堵塞。
(4)部分水库防汛抢险路标准低、质量差,一旦发生险情,很难运送抢险物资。
(5)一些小型水库由于没有灌溉任务,多数承包给个人经营,水利部门难于管理。
辽宁省大江大河经过系统整治,农村段防洪标准均已达到 20~50年一遇,但目前仍有大量河道险工和砂基砂堤没有得彻底的治理。有些险工直接威胁沿河村屯和耕地的安全。
大江大河河滩地面积较大,河道内设障阻水情况比较严重。中小河道防洪标准偏低,个别河段没有堤防,河道采砂管理秩序混乱,砂料随意堆放,影响河道行洪。
矿山企业临河修建尾矿库,大量排放矿渣,挤占河道行洪断面,一旦发生垮坝会形成垮坝洪水和泥石流,使下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威胁着沿河群众的安全。
一是泵站及机电设备老化、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又不能及时更新,功率低甚至不能启动。
二是工程配套设施不全,有的甚至没有供电线路,排涝工程成了摆设。
三是排水渠道密度小,淤积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在排水沟里种植作物,排涝标准降低,严重影响排水。
四是机动排涝设备不足,在排水泵站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没有替代设施。
一是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缺少预警机制及相应响应措施,存在着群众逃险时机及安全安置地点的叙述不准确等问题。
二是预警启动条件不明确。有的市县对预案的启动条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或启动条件不合理。特别是山洪泥石流预案,如预警启动条件不合理,可能在险情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就组织群众撤离,引起恐慌,或险情已经很严重,但按其预警指标,尚未达到预警发布的条件,造成群众转移不及时。
三是个别预案过于复杂,重点不突出,不易操作。
目前辽宁省防汛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但防汛管理体系还并不完善。防办、水文部门、水库和河道管理部门都有各自的防汛管理体系,但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缺乏有机的整合,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汛工作的开展。
防汛工作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综合性业务工作。
水库、河道的防洪调度,技术性较强,因此建议成立由水利厅技术负责人为组长,防办、水文、设计部门、水库、河道管理等有关部门熟悉防汛业务专家为成员的防汛专家组。及时分析汛情,评估防汛形势,制定度汛方案,为省政府和省防指提供决策支持意见,并对水库、堤防等重要水利工程的抢修加固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辽宁省大多数河道都是以保证流量作为唯一的防洪标准,只有个别大江大河有警戒水位。
近年来,随着河道内无序采砂造成河道下切、滩岸塌落;在河道内修建套堤、违章建筑、堆放垃圾,造成河道行洪断面缩窄,都使河道的行洪能力发生很大变化。如果以河道保证流量作为单一防洪指标,已不能科学评价河道的行洪能力。需采用保证流量、警戒水位等综合指标,对河道行洪能力进行全面评判。因此,应对辽宁省主要江河过流能力进行复核,重新评判河道防洪标准。
一是做好水库大坝的安全鉴定,复核中小型水库的防洪能力。
二是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消除中小型水库安全隐患。
三是加强水库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型水库的水情监测系统、通信预警系统和防汛调度系统建设。对水库的闸门及启闭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
四是对防洪效益小,洪水隐患大的小型水库,尽快降等或报废。
五是合理确定中小型水库的汛限水位。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行政、法律和工程手段,清除阻水林木、套堤、生活和建筑垃圾,清理占河尾矿库、阻水砂堆,全面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一是加强各级防办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包括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防汛管理工作自动化。
二是完善各类预案。对现有各类预案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系统的修改和完善,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水平。落实防御地质灾害责任人,制定地质灾害防御方案。特别是群众转移方案,要落实预警方式、撤离路线、躲险地址、安置措施等,并做好群众的宣传和逃险演练工作。
四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减小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