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萧何堰

2012-04-14 10:40黄子兴
陕西水利 2012年6期
关键词:支渠汉中干渠

◎黄子兴

金秋,走在石门灌区,行在收割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映红了灌区群众的笑脸,风车的轱辘声叙唱着农民秋收的喜悦。陕西最大的水稻灌区——汉中石门灌区又迎来一个高产年。我伫立渠埂,思绪飞扬,阡陌沧桑,却不见酂侯(箫何)。

石门水库灌区,地处汉中盆地腹心,始建于1969年,1975年建成投运,基于山河堰(萧何堰)发展壮大,灌溉水源来自筑坝拦褒河水的石门水库。灌区总人口62.4万人,农业人口占46.2万人,耕地面积约占汉中市耕地面积的1/9,年粮食总产36万吨,约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4,是汉中粮油生产重要基地,是陕西省最大的水稻灌区。灌区有干渠3条,总长89.32公里;有支渠20条,总长161.717公里;干、支渠系建筑物2201座;分东干、西干、南干(原褒惠渠)三个独立灌溉系统;设计灌溉面积5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7万亩。东干渠和西干渠建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渠道沿灌区北部的秦岭南坡丘陵地带蜿蜒而行,主要控制灌溉北部丘陵浅山区;南干渠是在民国时期修建的褒惠渠的基础上经过改建形成,是灌区粮食高产区。1999年~2011年12年间,石门灌区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累计完成干、支渠道衬砌及险工段治理129.886公里(干渠39.953公里、支渠89.933公里),共改造渠系建筑物637座(控量水设施462座、其它建筑物175座),完成南干渠首橡胶坝袋恢复工程一项,改造抽水站1座,建成首期灌区水情自动测报及信息化系统1项,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超过1.25亿元,有效解决了浇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极大提高了灌溉效益。今年夏插刚结束,灌区各水管站收水费告捷。这标志着发展灌溉设施,促进灌区自我发展与灌区和谐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

灌区的南干渠,也即褒惠渠,尽纳山河堰4堰,历经多次改造而成,迄今保存山河堰少许遗址。1999年,投资127.1万元,建设渠首橡胶坝袋工程,增强了调蓄能力。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现有4支干渠,使渠总长延伸到33.54公里,灌溉面积发展到19.5万亩。抚今追昔。山河堰是刘邦驻军汉中时,由萧何和曹参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故称萧何堰,其久远和地位应与都江堰、郑国渠并列。人们今天所称的山河堰也就是指箫何堰,位于青山秀水的褒毂口,以截取褒河水用于农田灌溉,因褒水又名山河水而得名。根据宋代《山河堰赋》碑载证是:“山河堰盖汉相国酂侯(即箫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山河堰历代修复扩建,可举书例证。考《重刻汉中府志》记载“疏濬旧堰,采木石修之,堰成,岁大丰”。当时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许逖任汉中知府。在南宋高宗时期,汉中守将吴玠于绍兴六年(1136年)“治废堰,营田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岁收二十五万石,以助军储”,有《宋史·食货志》可鉴。《宋史·杨政传》载:“绍兴十年至二十七年(1140年-1157年),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溉之利,政为修复。”《宋史·河渠书》记述:乾道七年(1171年),吴拱“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准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整修,开创了山河堰灌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据《陕西水利》记载,民国时期对山河堰的大规模改造。民国31年(1942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堰沿河自北而南共有4堰,尽纳入褒惠渠灌区。第一堰名铁桩堰,在褒城北1公里处,于鸡头关下筑堰截水,东西分流,堰废已久,地面遗址无存。民国28年(1939年)修建褒惠渠大坝时,在坝基地带挖出木桩千余根,高丈余,围砌巨石,与《陕西通志》中“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的记载相似,证明此处为第一堰旧址。第二堰名柳边堰,亦称官堰。据民国28年(1939年)《陕西水利》载:该堰位于褒城县东门外,堰长320米,底部贯以木桩,卵石垒砌。引水口在褒河左岸河东店街后,输水干渠曲折东行,至汉中十八里铺南入汉江,全长35公里,支渠60余条,灌田5.4万亩。第三堰在第二堰下游约1公里处,左岸引水,渠长近10公里,民国30年(1941年)灌田1.5万亩。第四堰在第三堰下游1.5公里处,民国21年(1932年)修建,聚石作堰,右岸引水,渠长15公里,灌田3100亩。

我们感叹萧何堰的沧桑,感慨帝王将相以治水屯粮兴军固国的韬略,更感慨水利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支渠汉中干渠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青州张庄灌区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分析
渠道流量及流量分段的计算原则和方法
汉中仙毫
超声波流量计在兰干渠上的应用
东河塘干渠防渗改扩建工程设计
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家依闸口东支渠抗冻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