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明
◆作者系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其实质就是“三条红线”的具体落实及考核制度的建立。水文作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始终紧紧围绕治水新思路和水利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支撑,在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技术支撑作用。
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监测、评价、预测预报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制,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水文是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的基础,水资源管理调度的实施必须依据及时、准确的水资源监测信息和预测预报信息。
(一)水文在水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要有降水、径流、蒸发等水文基础资料,还要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与水量等因素。目前水文部门已建立包括水量、水质等相对较为完备的水文站网,已积累观测、收集、整理了大量水文水资源数据;依据水文资料对水资源状况进行的调查评价成果及各规划,为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依据。水文在洪涝、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资源危机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显突出和重要,从而奠定了水文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二)水文在水资源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水文水资源分析为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实质是用水总量控制,即对于一个流域或区域用水总量进行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宏观控制指标。通过核算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控制河道外总的取水和用水规模。在水量分配方案和实施监督管理过程中,要以水文监测整编成果、水文实时监测资料为依据。因此,水文为解决总量控制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和技术方案。二是水文监测为用水效率的提高提供依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该“红线”不仅可以直接控制用水量,也可以间接考虑到水质,因为用水效率高意味着重复利用率高和废污水排放少,有利于改善水质。水文部门通过对城乡供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等水质监测分析和水资源精确测验等工作,为取水许可证的颁发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避免水资源浪费。三是水文水质水量同步监测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提供了依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红线”是比较综合的指标,可以作为宏观指标,通过水功能一级区管理考核跨行政区之间水资源保护效果,也可以作为微观指标,通过水功能二级区的管理考核同一水域水质状况,考核同一地区不同用水部门减排情况。
水文通过建立起来的监测体系,水质水量同步监测,监测和评价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建立突发水污染事故快速监测和评估方法。根据水文部门的监测,当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或者水功能区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或者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等情况变化可能危及饮用水安全时,当地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就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以确保供用水安全。可见,水文部门的水量水质监测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目标管理中的作用突显。
作为防汛抗旱的耳目、尖兵和参谋,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专业队伍的水文部门,我省水文工作已从传统的收集、提供资料,逐步形成水文水资源勘测、水文情报预报、水资源评价、水环境监测、水土保持等五大服务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作提供多方面、深层次、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第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工作保障有力。水文部门建立的相对较为完备的水文站网所积累整理的大量水文、水资源数据,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调查评价和水资源论证研究成果,为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依据。水文部门在参与当地政府的综合规划、城市规划、水利规划与防洪规划的同时,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水文工作的切入点,突出加强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加大水资源监测力度,编发《陕西省水资源公报》、组织编制《陕西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水资源调查评价》、《陕西省“十二五”水文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陕西省重要水源地应急监测设施方案》、《陕西省黄河流域行政区界地表水水量监测站点近期项目实施方案》等规划报告,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水资源监测信息,水资源论证工作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宏观调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水资源保护成效明显。省水文局承担的分布在两大流域9个水系、55条主要河流上的11个市(区)213处各类水质监测工作,年监测6次以上的常规水质监测断面50处,省界缓冲区监测断面23处,每年进行2次调查评价性监测的水源地16处,排污口81个,支流口42个。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可进行地表水、地下水、水源水、污废水、大气降水等五大类别的水质参数分析。为提升我省国家水功能区的监测覆盖率,我们对现有断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重新安排布置国家及我省考核的功能区监测评价工作,调整后的我省国家重点功能区监测达到陕南三市及宝鸡、西安、铜川和渭南等市基本实现国家重点功能区全覆盖,延安达63%,榆林44%。全省监测覆盖率达到了水利部提出的80%以上的要求。同时,开展了969个排污口逐个采样分析与调查,完成了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排污口调查报告、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核查报告以及渭河干流排污口普查报告及图集,开展了对排污量占60%以上的81个重点排污口进行了每年两次监督性监测并进行了评价。对4个重点城市水源地每旬监测分析一次,开展了全省16个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的监测评价工作,基本掌握重点地表水供水水源的水质现状。2010年以来又新增加了以藻类监测为重点的水生态监测工作,对石砭峪、黑河水库和东郊浐灞河进行监测。布置安排了核定国家重点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分阶段限制排污意见,为加快启动我省国家重点水功能区监测工作和水文部门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功能区考核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有序有效。以有序有效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为重点,充分发挥水文部门点多、面广的特点,实行三级水污染报告制度,按照《陕西省水污染突发事件监测报告预案》,为及时发现和处置水污染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先后参与应对处置了丹凤铁河“9·29”氰化钠特大污染事件等10余起水污染事故 (件),2011年12月由于应对处置商洛南秦河水污染事件及时,省水利厅王锋厅长批示:“水文局报告及时,应予肯定和表扬”。
第四,渭河水量调度监测预警作用凸显。积极参与渭河水量调度工作,对流域各水文站实行水位、流量加密监测,完成了33个水文站报送旬月平均流量及81站旬月雨量报送任务,编制了三个站径流预报方案,按旬月制作发布月径流预报。满足了水量统一调度对水文测验时效性和精度的需求,为实现渭河连续多年不断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渭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及时提供水情实况和旬、月水情预报,加强了渭河流域取水总量控制,对于用水实行了年度用水计划管理,通过水量的分配和调度,为实施用水总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出部署。今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指出,水文将责无旁贷地参与水量分配与监督,参与用水效率管理的核查与指导,参与水功能区管理与监督。同时要求各级水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水量水质监测分析能力建设,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坚强支撑。水文服务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期盼,任务艰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水文水资源工作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水环境监测能力低,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基层水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传统的水文为防汛抗旱服务的单一思维模式依旧根深蒂固存在于部分领导干部和职工中,积极参与水资源管理服务的主动意识、紧迫感、危机感不强的现象与各级政府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要求不适应;二是能力手段不适应。现有水文站网在满足水资源配置、水权分配与监督管理等方面布设及功能明显不足,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缓慢,监测能力和服务手段单一的现象与服务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任务不适应;三是人才队伍不适应。专业骨干力量不足,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与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和越来越高的水资源水环境监测评价要求不适应。
为此,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水资源水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是实现水文事业发展壮大之源的正确观念;二是要把握重点,转变重心,将工作重心从单纯侧重防汛测报向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转变;三是要加强培训,充实力量,解决业务水平偏低,技术力量不足现象,实现业务技术人员由量到质的转变。处理好防汛测报和水资源水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关系,齐头并进,不能厚此薄彼;前瞻性妥善处理好水文部门在参与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后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关系,确保各项数据准确可靠,支撑有力;处理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日益增加的水环境水资源评价监测工作任务的关系。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并严格执法监督,即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为此,需要水文工作对水文要素进行准确的实测和科学的分析,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法人、公民改变水的自然状态的各种行为进行监测。应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应对各种水资源的突发事件。
(一)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服务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必须抢抓机遇,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和目标,及时掌握水资源情势变化,努力适应新变化,积极应对新情况,从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认识、搞好工作。突破旧的水文模式,树立新理念,在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同时,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和为水资源管理服务的水平,加快实现服务我省水资源管理中的思想观念、业务重心、技术力量的“三个转变”,以优质的水文信息服务,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省水利建设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水文服务工作。
(二)建设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结合我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标准和防汛抗旱、水资源分析评价、水生态建设的需要充实调整我省的水文站网,优化站网布局,建立完善水功能监测站网。重点补充重要城市和山洪、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频发区、重点中小河道区域的水文、雨量站点数量,使防汛、地表水资源站网整体功能得到加强。完善现有水量监测站网,重点是黄河流域行政区水量、水质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设置水生态监测站网,在河源区、人类活动密集区设立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上、下游及各种取、排水口设立水量、水质监测点,特别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三)加大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加快现代新科技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推广,推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普及应用,加强通信、遥感、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水文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的自动化水平。按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装备标准》要求,加大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力度,改造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及汉中、安康、商洛水环境分中心,新建榆林、咸阳水环境分中心,使我省水环境监测工作环境设备配置达到标准,满足需求。
(四)加强水文水资源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建设。为了水文水资源基础资料的方便使用,增加其共享度,建设陕西省水资源监控中心。一要注入技术和经费投资,建设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水文基础资料、基础信息的自动查询、分析计算等功能。二要整合现有的水文信息资源,对水文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化的存储生产用房、各类设施设备。完善数据库,开展水质数据库和相关的数据库(地表水信息库、用水量信息库、社会经济信息库、水环境信息库等)的建设,为水文水资源共享与公众服务平台提供基础服务支撑。
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为重点,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最详实的水文数据为我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