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军
(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山西 太原 030006)
我国灌溉面积约0.53亿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1%,占全球灌溉面积的21%,人均灌溉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0%的棉花、90%以上的蔬菜和2/3以上的粮食。然而我国的农业用水效率很低,灌溉水利用率只有0.3~0.4,低于发达国家,作物水分生产率同发达国家相差1倍。
长期以来的灌溉习惯,造成春浇水源短缺,其他季节有水不用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灌溉模式,使得农业灌溉效率低下,有的区域不注重灌溉工程,实行大水漫灌,由于渠道过水不畅、跑漏严重,田间灌溉不均、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另外,长期以来执行单一的水价模式是造成节约用水意识淡薄的主要因素,如何节约用水,提高节水意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农业灌区水价研究的重点。
农业灌区实行阶梯水价的目的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阶梯水价要结合实际,同现有的灌溉模式相结合。灌区应当创造条件,制定计划用水,实行定额用水管理,采用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拓展水价上调空间,增强用水户的节水意识。二是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以缓解灌区供水的季节性矛盾。三是制定灌溉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率定额,针对不同的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率,给予奖励水价和累计加价结算措施,即对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给予奖励,浪费用水的给予一定惩罚。通过改革,建立以节约用水为核心的合理的水价机制,利用价格杠杆,提高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全面提升节约用水水平。
阶梯水价就是要通过对用水量大的用水户进行惩罚,对节约用水户予以补贴。由于每个灌区的灌溉水源、灌溉工程、灌溉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阶梯水价时要充分考虑灌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农业灌区水价分为3个阶梯,“奖励”性水价要用在用水量少、水分生产率高的用水户上,以提高用水户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的积极性;一般性水价要根据灌区的社会经济,尤其是现行水价进行制定;惩罚性水价要在用水户可接受范围内,又要达到惩罚的目的。
农业灌区的阶梯水价不同于城市自来水的阶梯水价,不仅要考虑对节约用水户的奖励和超额用水户的惩罚,还要考虑对不同季节用水和开辟不同水源及科技节水等措施予以鼓励。例如,有的地区打破一年浇灌一次的习惯,反季节大额用水,将水储蓄在地下形成地下水库;有的地区避开用水高峰,开辟新的用水源,采用渠间水、中水等多种水源进行浇灌,这些要视情况予以鼓励。
阶梯水价是鼓励节约用水的经济手段,是加强用水户节约用水意识的激励措施。要实行阶梯水价必须得到用水户的认可,所以有效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农业灌区的灌溉组织有村委会、农民用水协会、个人承包等多种形式,要针对每个用水户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宣传。
宣传阶梯水价主要从水价和节水的关系、使用渠间水(包括反季水和正水)的利弊,以及使用效益等方面进行理论宣传和试验引导。要让用水户明白,节约用水达到标准就可享受奖励性水价,并提供工程技术支持,要让用水户明白夏浇和秋冬浇的益处。例如,秋浇河道来水量大,可以大定额浇灌,将水储蓄在地下,做到秋水春用,较春浇可提前种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阶梯水价对于农业灌区是一种新鲜事物,用水户接受需要一定过程。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以点带面、从无到有、从松到紧、多奖少罚”的原则。
一是选好试验点。选择几个灌溉工程好、干部素质高的用水户作为试验点。用水户选择要有代表性和区域性,如村集体、农民用水协会、个人承包浇地等各种用水户,为做到以点带面,在选择试点中要考虑有代表性的区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二是执行过程要以奖为主。阶梯水价的执行以供水年度为时段,以水价制度为准则。在执行过程中,要从实行阶梯水价的目的出发,以奖为主。重点奖励使用“正水”节水效果好,使用渠间水、反季节水及水分生产效率高的用水户;对于使用正水浪费严重的给予一定惩罚。
三是水价制度应逐步推进。阶梯水价制度是阶梯水价能否执行的决定性因素,水价制度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普通水价只考虑不同作物的水源价格,农业灌区的阶梯水价要从各个灌区的实际出发,考虑不同时段供不同水源的可行性,不同时段不同水源的节水效果,以及不同节水层次的水资源价格。初次制定水价要从长远出发,重点奖励节约用水效果明显、改革用水起带头作用、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贡献大的用水户。
一是节约了用水量。鉴于水价的激励机制,农业灌区实行阶梯水价后,效益好的节水工程平均每公顷节水3600m3。
二是浇地面积显著增加。在有的区域,通过试点科学的引导,阶梯水价的激励,农民引用反季节和渠间水等进行灌溉,开辟了新的灌溉水源,改变了“正水”不能满足灌溉面积的现状。
三是农民得到实惠,灌区收入增加。用水户的灌溉工程大多在田面,只要将田面工程做好,每次灌溉时进行少许修补就可达到节水目的。用水户通过灌溉工程大量节约用水,享受到了阶梯水价的好处,单位灌溉费用大幅下降。用水户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增加用水次数,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和收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