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增
(新乡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在全球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似乎一直处于矛盾状态。就我国而言,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数据显示,1952-2006年,我国大陆碳排放量增长47倍,到2006年达到16.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另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1-2008)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直接和间接人均能耗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应地,碳排放量也处于增长状态[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全球性的气象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程度越来越严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作为二者的平衡进路,日益被全球广泛接受。目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时期,在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低碳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必然选择。在现有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中,较少有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碳排放的增长与控制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同样需要低碳经济的支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城乡关系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利用能源方式粗放、农村低碳意识薄弱,导致碳排放增长显著,故笔者提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引入低碳经济的理念,并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低碳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特征,提出从政府引导低碳生活、着眼低碳小城镇建设、实行村镇低碳集约化发展及推广低碳循环经济等方面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以农村为基础,以城镇为连接,以城市为依托,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实现城乡互动、互惠互利、协调共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2]。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社会结合起来,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政治以及产业发展的同生共荣,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提升,促进了城乡关系的改善。从总体来看,我国各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带来的正面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以工促农,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得到繁荣;以城带乡,使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将城市资源向农村延伸,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使资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发展要素“回流”农村;城乡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使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新型医疗社保、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实施与完善;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先进技术下乡,农民对清洁能源的使用,也促进了生态坏境的保护。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以工促农还是以城带乡,在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问题。其中,碳排放量显著增长的问题不容忽视。大量的碳排放,影响了气候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如大旱、洪涝等发生概率加大。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导致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碳排放量。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生活方式也逐渐城市化,电器、汽车等使用渐次普遍,农业生产逐步机械化,农村耗能量快速增加。第二,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农村节能措施相对城市来说比较少,能源利用方式比较落后和粗放。第三,农村节能意识淡薄,对电能依赖性大,生物能源以及太阳能等用量少,而且消费方式向城市看齐,攀比观念严重,低碳意识薄弱,也增加了碳排放量[3]。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引入低碳理念,用低碳经济支撑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势在必行。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矛盾,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具体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绿色、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低碳发展,既可以节能减排,又可以保持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均消耗能源量会越来越大,碳排放量也会随之不断增长。因此,改变农村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开发环保新能源,培养节能低碳意识,发展低碳经济是现代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指在政府规划下,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以低碳低污染为理念,以高效绿色产业为重点,达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标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进程中,低碳经济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低排放。即以零排放为理想状态的温室气体排放。第二,低能耗。以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使用为主要方式,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对土地、水能等资源要合理利用。第三,低污染。发展绿色产业,减少农药等化学药剂的使用,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完善的排污处理系统。第四,高效益。城乡一体化虽然加快了农村发展,但从整体来说,农村生活水平以及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应通过发展科技型绿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农村发展。
针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碳排放增长问题,我国各地进行了低碳减排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河南省是我国主要粮食基地,在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在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以秸秆风化等技术,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以低能耗为目的,发展节约型农业以及集约型产业。例如河南省著名的许昌工业园区,从1995年建园以来,以科技为动力,全方位提高农业的生产、加工以及储运能力,建立了花卉产业示范区、中药材生产区、畜牧业生产区、农村城镇化示范区等,以绿色农业、绿化花卉等产业,拉动城市以及郊区经济的发展,其低能耗、高收益、低污染的低碳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山东省牟平县河庄村,政府投资沼气建设,并且以此为链接,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大棚经济、沼气”相结合的低碳农业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协调各种资产,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实现了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化[4]。
然而,这样的例子并不普遍,更多地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情况是粗放发展。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态模式为宗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严格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并且要以低碳经济的指标进行衡量。
在现阶段,城乡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开放市场、服务均等、资源共享、消除对立、鼓励创新等原则已成为各地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普遍性要求。而发展低碳经济,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以低能耗高效益的模式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实现城乡经济的互通有无,将逐渐改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促进乡镇产业升级,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实现生态化、绿色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进路。通过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碳排放增长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低碳减排路径。
政府是推进低碳减排的制度供给者。因此,重视政府的作用,强化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低碳减排的导引作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低碳减排的根本保证。
首先,发挥政府的规划作用。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政府应当因地制宜,拟定建设规划,统筹全局,把低碳减排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例如在美国,政府拟定建设规划有四原则:一是以人的生活需要为基础;二是尊重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重视绿化,尽可能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注重地方特点,建设个性城镇。对此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其次,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要想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实现低碳减排,从加强管理的角度看,一是必须有完善健全的低碳减排制度,二是具有依法办事、违则必究的行为作风。再次,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例如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筹规划好城乡高速公路,筹资规划建设供水厂,污水、垃圾处理厂等社会公共设施,同时建设居民的水、电、燃气等生活配套设施,统筹经济区与绿化区所处区域及所占面积,做好绿化工程。
着眼低碳小城镇建设,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实现城乡一体化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指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发挥纽带的作用把城市与广大农村衔接起来,他还从实践的角度,全面阐述了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生态产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促进作用[5]。低碳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低碳减排的根本途径。首先,乡镇企业可以以小城镇为集聚地,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等,又可以集结各种资源,优化配置,规模经营,建设公共设施等。同时,从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来看,低碳小城镇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作为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发展的依托,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向中大城市演变的可能起点。其次,从产业结构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使乡镇产业集中化,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潜移默化地把农村人口城镇化,且实现了农村耕地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生产以及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的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再次,小城镇的发展,乡镇产业的聚集,必然会带来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的改善,同时带动餐饮、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会给农民带来现代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各种信息的涌入以及环境的变化,会促进农民思想价值观的改变,提高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传统农业以个体家庭为主体,生产效益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传统的家庭模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以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良好政策为背景,借助国家相应的政策扶持,有效实施迁村并点,让单体农业向集约化发展。一方面,实行迁村并点,可以节约耕地,优化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迁村并点集约化发展,可以降低道路设施、水电设施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降低了材料的使用量、运输的成本,达到低碳、低能耗、低污染的目的。同时,集约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提高大型高效机械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
传统的小作坊式的工业,在能耗量以及产品品质上,都无法与现代工业抗衡。工业如此,农业也同样如此。实现城乡一体化,并真正减少农村产业的碳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协调农村区域间的流通,以规模化生产供给大批量的原材料,以此支持规模化的工业产业。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产量,降低污染,从而减少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同时,构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6]。可以推广上文提到的河庄村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来带动农业畜牧业以及果业的发展,并延伸到农业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业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模式,还可以学习借鉴“桑基渔塘”,“循环农业观光旅游”等模式[7],提高农业产品的利用率。这样,既实现了经济效益,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城乡一体化作为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进而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战略安排,其有效推进,一方面成效显著,另一方面,诸如碳排放量增大等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而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全球性革命,它涵盖了人类与自然的种种密切联系。对于我国来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化低碳减排路径,不仅会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实现,而且会渗透到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的深刻转变。
产业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物质基础。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既包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又包括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对传统农业以及传统小作坊加工业的摒弃,以新型的、集约化的、现代化产业模式,打通城乡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城乡产业垂直一体化,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产业升级。同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将循序渐进地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从源头上调整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加速我国经济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以环境优化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
[1]翟峰.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低碳发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7):31-33.
[2]李萍.低碳经济与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J].企业导报,2011(9):63.
[3]徐怡丽,董卫.低碳视角下的新农村规划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1(5):35-38.
[4]冯占民.统筹低碳城乡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50-54.
[5]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02-103.
[6]陆小成.我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问题与对策[J].管理学刊,2012(1):98-101.
[7]肖安宝.农村资源配置与乡镇企业——低碳经济视角中的城乡一体化路径[J].生态经济,2010(6):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