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实践和思考

2012-04-14 00:21:56广
化学教与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课件形式笔者

朱 广

(苏州实验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就是,一个人要想得到很深的造诣,就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积累所学的知识,也就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知识。我想孟子所提及的“自得之也”便是当今所推行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古人尚且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在当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基于以下几点,尝试构建一种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模式。

一、教育政策与现代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2009年,江苏省大力实施了“禁补令”,并辅之以开放学校资源,推行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学生课余时间都开放了教育资源,如: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甚至是教师资源,学生可以方便的查阅资料,甚至实验验证,也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这些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能够轻易地获取到各种信息,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非常便利。

二、现行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效性不够突出

目前,自主学习模式作为教学环节的补充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各学校也是积极响应,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实效。但纵观现状,依然有很多问题不容乐观。(1)学生在课余时间不知所措,于是作业、电脑游戏和参加社会补习班成为周末的主题。(2)名为“自主学习”,实为“自己学习”。学生依然在老师的监管下统一自习,学生疲于应付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3)自主学习变为变相补课。提优、补差、统一考试等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充斥了学生的时间。以上种种都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各个学校仍然以应试为宗旨,对自主学习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则是现行的自主学习模式缺乏实效性。

三、“任务推动”模式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能增强其实效性

“任务推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学者而言,“任务推动”学习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能根据目标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探索。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能确立明确的学习方向,有效地指引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平时上课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热点,合理地提出自主学习的主题,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这样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基于以上三点,本人尝试在本班实践“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模式。我校周六采取学生自愿到校自主学习的方式,同时开放了学校资源,包括实验室。而我班又是一个人数较少的班级,每班只有35人左右,这些为实践提供了先决条件。自主学习,其核心是学习,但形式上应该是自愿的、自由的。考虑到团队合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让学生自愿组团,结果分成了5个小组,每组成员7人左右。任务驱动,其核心乃是“任务”,一个好的“任务”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又不偏离学习方向,笔者在如何设立“任务”上可谓颇费心思。笔者尝试了多种形式的“任务”,如:学生好题讲解、化学周报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以下两种形式是笔者自觉效果最好且易于实施的,下面谈一谈其具体的实践内容:

任务形式一:我帮老师做课件

课件,已经是现代教育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资源。课件的制作或者是下载后的修改也已逐步成为教师平时的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制作一个优良的课件,首先需要的是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其次还需要一定的电脑技术。笔者试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的学生大都能熟练地应用电脑技术,而且作为年轻的一代,对于新事物总是有浓厚的兴趣,能否让学生帮我制作课件,让他们在积极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化学知识呢?为此,笔者首先尝试了必修一的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并且提前了两周布置了任务。正如笔者所料,有些学生马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一个周五,我去了解情况时就发现,有几个小组已经大概了解了这一章节的内容,并且都分工明确了。第二周,笔者发现有几个组长陆陆续续来问问题了,而且问题还有一定的深度。比如:(1)硅酸盐的结构复杂,通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达,那是否这些硅酸盐就是这些氧化物的混合物呢?(2)既然NaOH能与SiO2反应,为何NaOH装在玻璃瓶中呢?(3)分子筛的原理是什么等等之类,有些问题我还真的不好回答,不过通过这些问题,笔者发现这些学生确实动了起来。第二周的周六,笔者到班级了解一下进度,三个组长已经把U盘交给我了,另外两个小组也做了一点,但还没有完工,但表示周末回去会完成。于是笔者就同几个组长到办公室根据他们的课件一一看了一下,并分别做了指导。周一,我收到了五个小组的课件,仔细看了一下,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能力真是出乎我们的预料。有三个小组做的相当不错,其中有一个非常出色,他首先以配乐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晶体硅、海滩、沙石、水晶、玛瑙等等,然后以超链接的形式分别介绍了晶体硅、二氧化硅、硅酸盐的知识,内容非常详实,画面非常优美,同时课件中涉及很多现代的应用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分子筛、现代晶体硅的应用,新型的非金属材料等等,有些都是从discovery中截取的视频,这些让我也是自叹不如。当然,学生的课件所涉及的知识面确实虽广,但深度不够,如对方程式的理解,一些知识点的联系方面还不够突出。最后我与他们一起对一些小的错误作了修改,并增减了一些内容,并同时决定由该小组推选三位同学分别给同学们上这一节课。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虽然他们面露难色,但显然还是很愿意接受挑战,最后相关的同学积极准备,三位同学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课时的教学工作。由于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其他同学在有所预习的情况下,听课也是非常认真,而且课堂气氛非常的好。笔者最后只做了一点点的补充,就完成了这一块内容的教学任务。

经过这样一次实践,笔者发现现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很强,他们能够自主地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学习知识。而课件这种形式恰好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是在网上漫游,而是有目的去寻找知识,可以说他们所学习到的比教材要求的要多得多,而且理解要深刻的多。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任务形式,这次实践也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后来笔者又安排了几次这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效果都非常的好。

任务形式二:我的实验我做主

化学是一门实验型学科,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同时也能指导实验,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新教材将化学实验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这种形式看似突出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实验被弱化了。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对于必修化学往往以课堂实验取代学生实验,而选修化学往往不选化学实验模块,这样,学生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笔者试想,能否以实验为契机,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学生实验呢?据此,笔者尝试《铝的性质》这一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提出实验方案的方式。笔者提前一周布置了任务,同样以分组的形式,并明确,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推测可能的现象,实验不局限于书本。短短一周,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很认真地预习《铝的性质》有关内容了,经过一个周末,笔者收到了几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大多是书本上提及的实验,但根据他们对实验现象的推测,显然是经过思考的,令笔者意外的是,有两个小组还提出了几个自己的实验方案,如:铝汞齐(毛刷实验)、铝片熔化实验、铝粉燃烧实验、AlCl3实验、电解Al2O3实验,等等。对此,笔者决定,有条件的实验都让他们尝试一下。第二个周六,笔者申请开放了实验室,并与几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笔者发现,尽管有关内容在课堂上还没有讲授,但学生实验时显然心中有数,做的很是认真。有一个小组成员在AlCl3中滴加NaOH,出现沉淀消失现象后又再滴加HCl,如此反复几次,同时还问我,当加酸到沉淀刚好消失时,是否酸碱的量相同,这样的问题让我很是惊讶,这是做多少题目才能得出的结论啊。笔者认为他们这样做实验,实际已经理解了反应的原理。而毛刷实验、铝粉燃烧实验,AlCl3溶液实验,笔者让提出实验方案的同学演示并让大家根据现象回家思考。后来这位同学在网上搜索了有关内容,并自己提前学习了电解的有关内容。整个实验的过程,学生都是兴趣十足,当然效果也比老师课堂演示好的多。后来,笔者在《铁的性质》有关内容时也进行了尝试,效果也是很好。通过这样的实践,笔者发现,实验确实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真正让自主学习发挥实效。

以上是笔者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和具体的实施过程,通过自己的实践,笔者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当前的学生由于长期应付各种枯燥的试题,对学习有一定的抵触,但其实他们渴求新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需要一个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结合自己的兴趣,有效地展开自主学习,而这样的自主学习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的课堂教学,但却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对课堂知识有更广泛的拓展,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它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当然,从实践中也得知,这样的模式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滥竽充数者也不乏其人,我们也会积极地实践并不断地完善。

[1] 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 毕华林,李广洲.化学教育科研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7

[3] 崔相录.写给中小学生的教师和家长:研究中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4] 刘知新.中学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课件形式笔者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