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娜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江苏 泰兴 225400)
在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中指出“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的提出,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注中,作为必须实施的重要内容要求。”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是很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盐类的水解”运用科学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实践的课堂教学片段和教学感悟。
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选择以探究法为主导教法展开教学,主要原因是:“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应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就会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本课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和药品简单、常见,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学生质疑找原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如果直接对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学生虽在思考,但始终跟着教师的思维,没能构建概念,成为被动的学习。为此我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式教学。
从教师提出日常生活用纯碱洗涤餐具问题,引发学生对盐溶液的酸碱性质疑,用pH试纸测定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实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伴随一定的情境而产生的。提出问题伴随着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并不是仅在开始,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还会产生质疑,提出新问题,使探究教学层层递进。如学生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时,会发现同是盐溶液却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自然想寻求答案,使问题升级,推动进一步探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认识到:“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除了探索研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获取知识”向“探究知识”转变。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对已学旧知识大胆得提出质疑,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实验、寻求结果,使学生在整个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创新精神,体验成功快乐,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然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即使产生疑问,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往往受能力、知识水平或时间的影响无法进一步探究,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学生指引,学生的探究激情可能会受到打击,甚至会放弃。这时,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适时的点拨指引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完成实验质疑时,教师可作以下提示:(1)溶液呈中性、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分别是什么?(2)以NH4Cl溶液为例,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离子产生的过程;(3)这些离子会发生反应吗?是否导致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巡视学生情况,必要时作适当的提示。这一阶段是核心,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为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提出问题:根据NH4Cl呈酸性的推导,分析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猜想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怎样的规律?这步探究活动表面是上述问题的重复,学生的思维量和思维方式和前面探究相类似。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概念提炼的过程,通过再探究让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并使得学生获得经验,体验成功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力求让学生了解化学和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把学生从知识引领到生活,培养学习化学的爱好,提高科学素养,我在本节课教学的最后阶段,尝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为下节“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作铺垫。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求学生预习,但由于欠缺正确的指导,学生的预习只是停留在对课本简单的浏览上,没有深入地去探究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只看到表象。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尝试开展有效的预习,如本课,在学生初步了解盐类的水解后,要求学生课后查阅以下素材:(1)洗涤餐具的洗涤液主要成分是什么?(2)俗话说:“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怎么理解这谚语?(3)你知道泡沫灭火器里装的是什么药品吗?课后学生都表现十分兴奋,积极主动去查阅资料。可见,将对知识的探究改变为对生活的探究,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运用探究法,让学生更牢固得掌握了知识,也让我深切感受到探究的魅力,产生了几点反思和感悟。
1.实验探究是化学课堂上最有魅力的一招。但在本节课设计的实验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盐类水解之前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所了解(如Na2CO3的测定),造成兴趣不大。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实验素材的选择,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探究价值和蕴含的思想,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吸引人。
2.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要保证探究的有效性,问题的提出是关键点。提出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钻劲”,决定了探究能否成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探究中,问题的提出是探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方向。然而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梯度,遵循由易到难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放羊式”的活动,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时刻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作出引导。但引导也不能过多,避免探究沦为“形式”。教师应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构建知识,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只要在关键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炼精髓。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反思自己的探究历程,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为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4.通过这节课,我深感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与引导是探究性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俗话说“你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学生对生活、社会各方面的认识较全面,思维较广阔,要求也更高,要引领探究过程使课堂预设生成,就要求教师本身关注生活、材料、科技和实验化学,综合素质要求更全面,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总的来说,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贯穿探究法的教学思想,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提升也有极大的促动。
[1] 邓育红.绿色化学课改——化学教育的新理念[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2,(7)
[2] 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1)
[3] 李军.化学实验室绿色化之思考[J].化学教学,2002,(1)
[4] 夏向东.绿色化学与化学实验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12)
[5] 马志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实践[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