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高效课堂的六种不良现象

2012-04-13 20:09孙天山
化学教与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氯气新课程情境

沈 颖 孙天山

(无锡市辅仁高中 江苏 无锡 214123)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关注课堂,聚焦课堂,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营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课堂教学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然而当我们理性地反思课改的过程,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琳琅满目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与课改很不协调的各种不良现象。

一、观念落实:浅尝辄止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并不轻视知识、否定知识,而是强调运用知识、提升知识并获得智慧;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把课堂看成是一种师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双边活动的场所,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学生身心发展有规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然而我们也看到仍然有部分教师新课程理念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课堂教学依然是我行我素,“填鸭式”、“灌输式”、“一言堂”,知识本位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新课程强调应立足于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以“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三维课程目标体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倡导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范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不重视,目标设计空泛,流于形式。知识、技能目标“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贴标签”等现象。具体表现在知识目标内容过“多”,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学会很多具体的技能与方法,学生的习得,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经历感受、认同、反应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逐渐内化。“培养…情感”;“养成…态度”等目标,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根本无法实现。情感目标内容过“空”,“…精神”、“…情感”内容不具体,很难通过学生的行为外显出来,更无法测量和评价目标的达成度。[1]

正是由于在目标设置过程中出现这种目标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内容单一、不全面,主客体错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三、问题设计:缺乏深度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遇到了问题才开始的,只有对问题感兴趣,才有思维的动力。在问题创设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充分利用先前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的经验,经过深入思考能够独立或经过合作探究能顺利完成的问题。在问题设置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思维的深度,让思维超越事物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质意义的核心层面。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注重问题设计,但是相当多问题设置缺乏深度,过于简单,问答式现象普遍存在,缺少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精品”问题,多半是浅层次的、直白的“重复建设”。这样的问题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和探究热情,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产生思维的惰性。

四、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悟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特定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合适的问题情境创设与原有知识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令人欣喜的是当前课堂教学十分重视情境教学,但是由于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对教材等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对学生实际学习潜能的了解存在不足,致使情境设计良莠不齐,牵强附会。

如在学习氯气制备的有关知识时,有两位老师分别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教师A是播放了一起意外事故的视频。2004年4月,重庆市某生产氯气的化工厂因氯气泄漏爆炸,造成多人伤亡。然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造成这次事故的元凶是谁?它是怎么制备的吗?教师B是从氯气的发现史进行引入,通过图片简单介绍了舍勒从一个学徒工到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结合图片说明早在1774年,舍勒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将锰铁矿放入了浓盐酸中,结果产生了一种呛人的黄绿色气体,然后进一步设计实验装置制取了这种气体氯气。这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是你发现了氯气,你将怎样设计实验,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呢?

教师A创设的情境看似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氯气泄漏造成人员伤亡是氯气的毒性所为,与其制备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情境设计显得十分无趣。教师B抓住了舍勒这样一件令人欣喜的发现,氯气的制备,进而自然的过度到氯气的实验室制取,同时还巧妙的渗透了对学生励志笃学,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五、自主探究:华而不实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自主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现探究问题的源头活水,是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自主探究使学生综合能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但从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所谓的自主探究让人忧虑。很多探究活动仅仅是披上新课程的金缕衣,看上去热热闹闹,却没有实质性内容。主要表现为一是“放羊式”,教师提出问题后放手不管,没有任何检查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探究)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对于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其探究结果也就不了了之。二是“照方抓药式”,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老师事先设定好实验方案,强调每一步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定的条条框框去完成。不难想象这种形式上的自主探究有多大的实际价值。

自主探究应该是在学生积极主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猜想,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再通过探究去完成学习任务。

六、媒体使用:哗众取宠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可以使定性问题定量化,使微观的现象宏观化,使稍纵即逝的现象定格化。但从当下的教学现状看,部分教师把使用多媒体看着是一种时尚,作为吸引学生眼球的工具,取悦学生的手段,或是作为减径教师负担的措施,而不是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出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是基于通过直观形象,使学生通过这种外在的感性认识逐渐内化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而不是人为的外在的“嫁接”。

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时,采用了大量动画演示,列举生活中形式各异的各种电池,最后重点利用动画演示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电极的组成及电极上金属和离子的放电,溶液中离子的迁移,电路中电子的流向等等,可谓栩栩如生,热闹非凡,还节约了很多的学习时间。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深深烙印于学生的脑海里吗?学生真的掌握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吗?其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利用安培表或其它装置来检验电流的产生,并研讨电池的工作原理,其效果必将是大相径庭。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潜心研究,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自觉磨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借鉴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克服影响高效课堂的不良因素,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许香玉,江家发.试析化学教学目标表述中的问题及纠偏策略[J].课程改革,2008,(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氯气新课程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氯气的制备实验探究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低浓度氯气综合利用的探讨
优化氯处理工艺,提高氯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