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人学思想初探

2012-04-13 19:52王家云
关键词:群众发展

王家云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周恩来研究】

周恩来的人学思想初探

王家云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周恩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学思想。周恩来人学思想突出地体现在:在人的本质属性上,坚持人的社会实践性;在人的价值地位上,坚持人的历史主体性;在人的价值目标上,坚持人的发展全面性;在人的价值完善上,坚持人的自觉能动性。研究周恩来的人学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实践性;历史主体性;发展全面性;自觉能动性

周恩来精神风范的思想根源之一,是他的坚实的人学思想。今天,学习研究周恩来的人学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一、在人的本质属性上,坚持人的社会实践性

关于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有过精辟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

周恩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生实践相结合,更加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坚持人的社会实践性,强调人的发展的道德规范,崇尚集体主义。

首先,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周恩来早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即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他在《爱国必先合群论》中写道:“合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斯能强国。”“爱国者,必先及其社会,首必爱其群,斯为爱国之士焉。”[2]17在《论名誉》一文中则进一步指出:“人之立于世,既不克效禽兽草木之自为生活,要必有赖于公众之扶持,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2]47显然,周恩来不仅明晰了人与公众、社会相互依存的理念,而且由此萌发了爱国、服役于社会的精神追求,初步确立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价值理念。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的周恩来,对人的发展与集体、社会的依存关系有了更加坚定的认识。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的报告中深刻而又明确地指出:“不管党员、团员或非党团员,要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离开集体;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地位多高,责任多大,都要在集体中受到监督,都要有人管。这是集体生活中的一条原则。”[3]456

人之所以离不开集体,正是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4]84周恩来不仅确认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且由此阐释了集体主义产生的根据。他认为集体主义“是从无产阶级的劳动和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因为现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把工人集中在工厂中,只有集体行动,才能进行生产;也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同剥削和压迫他们的资产阶级进行斗争”[3]454。

既然人是社会中的人,集体中的人,就有一个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1950年7月1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比如要开好今天这个动员大会,会场上就需要有不同的分工,这样才能保证会议的圆满进行。再如音乐队和各种集体活动,每个人都需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和谐。”[3]394因此,“大家都要为整个国家利益着想,不能只考虑自己那一部分。在一个局部看来是很好的事,但整体看就可能有问题”[5]631。这种“问题”有大有小,小处说可能影响一个活动的开展,大处说可能影响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所以,“一切必须从集体出发,倘若从个体出发,就一定很危险”[6]91。只有牢固地确立整体观念、集体主义观念,自觉地把个人完全溶化在集体当中,才能有所作为。

那么,提倡集体主义会不会影响个人的作用、个人利益呢?周恩来明确表示:“不会的。因为整个社会是积个人而成的,集体主义正是要充分发挥个人作用的。”[3]455在提倡集体主义时,也不是不顾及个人利益。“一个人一点不想个人的问题是不大可能的;要求一点不想,也是不现实的。”[3]455作为集体、社会,应该切实关心每一个人的具体利益,努力发挥每一个人的具体作用,进而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总之,我们提倡集体主义,就是要将“个人与集体结合起来,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6]196。

其次,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如前所述,周恩来在青少年即立志要“爱国”、“服役”于社会。而“爱国”、“服役”于社会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而是要付之于实际,投身于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

他在谈到人的思想改造时曾明确指出:“单靠多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是不行的,问题在于实践。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就是空话,于事无补。”[7]157之后,他还从如何避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的角度论证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他说:“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一方面是由于对理论、原则认识得不清楚,所以需要向进步的理论求教;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相信的那一点道理跟实际相矛盾,行不通,所以必须向广大群众求教,从实践中求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道理。这样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有了力量,就行得通了,也就可以不犯或者少犯错误了。”[7]209-210这实际上是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来阐明人的发展、完善的途径,强调实践的意义。

后来,周恩来还从知识分子改造的道路来阐释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他说:“知识分子的改造通常经过三条道路:一条是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一条是经过他们自己的业务的实践;一条是经过一般的理论的学习。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的思想转变常常在三方面都受了影响。但是一般地说来,社会生活的教育作用最为广泛和直接。”[3]825所以,凡是有志于求得自身的发展,进而“服役”于社会的人,既要学习理论,更要投身社会实践。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首要观点即实践的观点的运用与发展。

二、在人的价值地位上,坚持人的历史主体性

马克思曾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过人的价值地位,他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8]他还从历史创造的角度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585。

周恩来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及经验总结,发挥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直接指导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的实践。

一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周恩来早在青少年时代即确信:“人民,国家之主人也。”[2]282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便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唯物史观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在他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九月来信”)中率先强调“要经过群众路线”。之所以强调“要经过群众路线”,就是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所在。1943年他在一次报告中把“要相信群众力量”视为“领导者的立场”。这是因为“力量的源泉是人民,归根到底,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6]274。他后来总结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经验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他说:“共产党人并没有三头六臂,就是因为坚定地依靠群众,才把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推翻了。”[7]399这是过去,而现在呢?同样如此。“把群众发动起来,力量是无敌的。依靠群众,依靠六亿五千万人民,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不足怕。我们搞经济建设,搞科学文化建设也要依靠六亿五千万人民。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7]399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他满怀信心地说,只要我们“善于依靠群众,同群众商量办事,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战胜我们面前的困难,胜利地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6]386-387。至于将来,我们仍要依靠群众。1963年6月30日,他在全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之所以有信心实现共产主义,就因为我们相信群众,没有什么别的秘诀,也没有什么奥秘[9]562。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二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的周恩来,把青少年时代确立的“服役”于社会的理念上升到党的宗旨上来认识,进一步确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

这一思想认识依然来自于对实践的升华。1947年9月28日,他在分析中国革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的原因时说:“第一,人民拥护我们作战,相信我们是为他们做事的。”“第二,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是为人民谋利的。”[10]276-277因为我们是为人民谋利的,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因为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就更加坚定我们为人民谋利的信念。

当我们依靠人民取得新的政权之后,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都是为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6]142不仅是共产党员、党员干部要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就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也应如此。他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谈到国家建设时说:“我相信绝大多数科学家,从他们本身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来说,都是为着造福于人类的。”“他们在事业上下功夫、费精神,目的是为人类扫除生存中的障碍,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发展精神生活。”[5]41简而言之,“从根本上说,我们国家所进行的一切建设,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5]319。唯此为大。

为了这一根本目的,他认为我们的干部,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他自己始终自视为“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总服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还号召我们的干部学习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10]241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人民服务而死”,成为全党楷模。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周恩来认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3]408。也就是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只有置身于群众,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特别是在全国执政以后,这一点尤为重要。他说:“在战争年代,我们与老百姓住在一起,天天见面,不分彼此,和群众的关系很密切。现在就不一样了。”[6]350-351之所以不一样,环境变了,国家大了,“官”做大了,容易滋生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他不仅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告诫我们的干部,不要下了山忘了山,进了城忘了乡。他还现身说法,提醒我们的干部务必不要脱离群众。他说,你要有一两年不到下面去,就会和群众有隔阂,许多群众的事情就会不晓得了。既然群众的事情不晓得,即不知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怎么谈得上为人民谋利益呢!所以,他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他多次对来访的第三世界的领导人交流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的愿望成为党的纲领,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点,也是一切民族民主革命的特点。”“要使革命取得胜利,主要依靠广大群众,离开人民群众什么事情也做不成。领导人,特别是无产阶级领导人,一天都不能脱离群众,这是一个真理。”[11]1964年10月23日,他在大型歌舞《东方红》演出人员扩大会上谈到党的三大作风时说:一个党,如果不是联系群众的党,那这个党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革命力量源泉的,光有个人的英勇,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联系广大的群众[9]678-679。他多次告诫全党,如果脱离群众,我们就会枯死、涸死!

为了切实密切联系群众,周恩来还设想从制度上加以规范。1956年,他在看了昆曲《十五贯》以后深受启发。他讲:“目前我们所谓保卫首长的某些办法是有缺点的,老百姓想见做官的是多难啊!我们也需要一套制约的办法。”[6]199这旨在从制度上保证密切联系群众的落实。之后,他在全国人大二届第四次会议的报告中又要求我们的干部除了定期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还应该定期地下去蹲点,以便接近群众,了解实际,学会以平等态度,以勤务员的身份对待人民。一般干部应该定期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9]598。实践证明,只有从制度上将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加以落实,才能确保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实现利为人民所谋的根本目的。

三、在人的价值目标上,坚持人的发展全面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宗旨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共产主义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那时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将人的发展目标解释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2]

周恩来在人的价值目标上的贡献,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愿景逐步地付诸实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积极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按照人的成长规律来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怎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周恩来首先从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对提高人的素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即对人的发展有过思考。他在1917年5月撰写的《本社之责任感》一文中写道:“譬之以人,生而哺乳,幼稚成行,其父母家庭重视之者,莫不以发达身体,陶养性情为第一要务,智识之启发尚次之。”“逮及十余龄,则入学求识是大问题,而身体性情则随前者以进。”[2]285廖廖数语,言简意赅,非常深刻。

首先,在幼年时期的发展是有重点又是全面的。有重点,即指“发达身体”、“陶养性情”为“第一要务”,而“智识之启发尚次之”。作为人生身体发育的初始阶段,视“发达身体”为“第一要务”自不待言。而“陶养性情”,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更是将“陶养性情”与“智识之启发”严重倒置,这类例子屡见不鲜。俗话说,“三岁看老”,其角度更多的是“性情”的陶养。周恩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把“陶养性情”与“发达身体”同样视为“第一要务”,这应该是人生发展的最好的经验总结。尽管“发达身体”、“陶养性情”与“智识之启发”有所侧重,但并非可有可无,三者缺一不可,其发展观是全面的。

其次,到了少年“则入学求识是大问题,身体性情则随前者以进”。这同样是有重点,又是全面的。视“入学求识为大问题”,意在以学为主,“接受完全教育”。从受教育的规律来看,“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当然不可忽视。从受教育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即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2]2,岂能无识?但是,身体性情应随学业的进步而进步,这依然是全面的。

再次,到了青年时期应该“学习得充实起来,锻炼得强健起来”[10]89。青年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碰到的问题与矛盾比较多,诸如理论与实际、理论与现实、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等等。因此,应该学得充实起来,锻炼得强健起来。就学习的内容而言,不仅要学政治理论、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就学习的途径而言,不仅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目的是使自己更加充实起来。再就锻炼而言,不仅仅是身体锻炼,还包括生活锻炼,意志锻炼,政治斗争锻炼等,所以就健全的体质而言,“更正确地说是一个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结合在一体的体质”[3]295。总之,若有了丰富的知识,又有健全的体质,“情操、作风就会高尚起来”[3]295。这同样追求的是全面发展。

第二,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957年6月26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3]443“教育部门应该根据上述教育方针,在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彻底地稳步地加以改进。”[3]444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各有其“基本观点、基本训练和基本功夫”。诸如德育应解决“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和“集体观点”等问题;智育要解决学习途径问题,包括要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际斗争学习;体育最重要的是锻炼,不仅是体能的锻炼,还要艰苦奋斗,艰苦工作,在艰苦中锻炼体质。[3]450-460之前,他还讲:“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地发展。不均衡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均衡发展是要思想和身体都健康。”[6]129“实现上面这个方针,关键在于领导,不仅是体委,两个教育部、各个行政部门也有责任。”[6]131“均衡发展”,不仅揭示了全面发展的真谛,而且是作为教育方针、政府的责任来加以落实,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以社会的全面发展来保障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13]显然,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要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作为基本保证。

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基本的人学思想,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使我们的民族获得独立、人民获得解放与自由,创造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与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愿景相差甚远。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说的那样,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任重而道远。基于这一认识,1952年10月24日,周恩来在政务院政务会议上指出:“我们不应该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将来的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着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3]56之后,他进一步指出:“一个人,一个社会,都要不断革命。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7]398所以,作为国家总理,他这个“大管家”在任期间,不仅全身心地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非常关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精神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全心全意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第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首先,“人民的国家给大家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逐步消灭一切束缚人类发展的阶级和反动势力,实现真正的进步和自由。以全人类的力量来和自然界作斗争,这是多大的自由,多大的个性发展”[6]30。如前所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其次,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还要有个过程。这不仅因为消灭束缚人类发展的阶级和反动势力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人的观念更新与素质提高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再次,“把集体需要和个人自由辩证地结合起来,也需要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5]505。总之,既要积极创造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又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四、在人的价值完善上,坚持人的发展自觉能动性

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改造客观世界、“创造自己的历史”。要实现这个价值前提是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生。

在对人的自我完善上,毛泽东曾经讲过:“‘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14]而周恩来早在1919年12月即讲:“人在世界上同一切生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够‘觉悟’,一切生物不能够‘觉悟’。”“因着自觉,遂能解决人生的人格、地位、趋向,向进化方面求种种适应于‘人’的生活。这种活动全可称他为‘觉悟’。”[2]473从这一认识出发,周恩来提出了完善人生的根本途径是人的自我改造的重要命题。

首先是为何要改造,谁要改造,自我改造的目的与对象是什么。就改造的目的而言,周恩来认为,就是“在实践中反复教育自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持真理,纠正错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3]454。也就是说,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关于改造的对象,周恩来明确指出:“所有的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都要自我改造。”[6]367如果说有区别,那只是“性质上和程度上的不同”[6]367-368。这里讲的自我改造是就人民内部而言的,不分年龄、职业、职务、文化层次,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无一例外都应自我改造。周恩来特别强调:“没有人是专门改造别人的。自居于领导,自居于改造别人的人,其实自己首先需要改造。要对这种人大声疾呼:‘请你自己先改造!’。”[6]368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共产党员也不例外。

其次是如何改造。周恩来指出:“自我改造的程度如何主要决定于自觉性”。[6]3681963年初,他在上海召开的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阐释。他说:“只有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造,才会愉快。不自满,有了缺点就改,就会进步;如果自满了,那就要退步。人总是要不断地前进。”[6]414因此,他特别强调要“自愿地坚持自我改造”[6]414。只有自觉自愿地坚持自我改造,才会有收效。这是自我改造成功的关键。有了这个前提,还要注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共同进步。还要通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自己的业务实践、理论学习等多种渠道进行自我改造。尤其是注重实际,躬身实践。这既是改造主观世界、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也是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

再次是改造的期限有多长。简言之,是无限期的无止境的。之所以说是长期的没有止境的,周恩来认为其依据是:“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思想改造也就没有止境。一万年后,在人们的头脑里,还会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新和旧的矛盾,个人和集体的矛盾,还会有思想改造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怎么能说到哪一年哪一月思想改造就完成了?没有这样的事。即使参加革命多年的同志,如果忽视了改造,革命意志衰退了,还是要落伍的。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改造看成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工作”。“这是一辈子的事”[6]423。总之,人的自我改造之所以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归根到底是因为客观世界是无止境的,自我完善也是永无止境的。为了积极宣传人的自我改造是长期的无止境的思想,周恩来在多种场合反复结合自身经历说明其必要性。譬如1951年9月29日,他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的讲话中讲:“拿我个人来说,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也是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改造。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现在担任了政府的领导,还要学习和改造吗?是的,我还要学习和改造。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3]777再譬如1964年10月23日,他在大型歌舞《东方红》演出人员扩大会上讲:“我自己革命了四十多年,还时常要想是不是今天说错了、想错了,要改嘛。我说要学到老、做到老、改到老,孜孜不倦,到死为止。应该有这样的精神”[3]866-867。因为了这样的精神,他将“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改造到老”视为自己完善人生的座右铭。他几十年如一日,在领导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带头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典范。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9] 力平,马芷孙.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0]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 周恩来大辞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515-516.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1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Preliminary Study on Zhou Enlai's Thoughts of Humanism


WANG Jia-y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Jiangsu 2233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Zhou Enlai applied Marxist humanism i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China,and formed his unique thoughts of humanism.Zhou Enlai's thoughts of humanism prominent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On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human,upholding human social practice;On the status of human values,the historical subjectivity of human;On the target of human value,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On the perfect of human value,human's initiative.To research on Zhou Enlai's thoughts of humanism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 practice;historical subjectivity;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nitiative

A849

A

1007-8444(2012)03-0293-06

2012-02-06

王家云(1949-),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责任编辑:张 超

猜你喜欢
群众发展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