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焕玲
(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353)
近年来我国人文关怀思想研究述评
邱焕玲
(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353)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学术界对以人为本及其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思想展开了广泛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从人文关怀内涵、历史演变、研究的必要性、实施人文关怀的路径及对策方面对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述评。
人文关怀思想;内涵;演变;必要性;对策;研究述评
对于人文关怀含义,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概括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是从人文关怀的词义本身出发来阐释。从字面上看,“人文”由“人”和“文”组合而成。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在于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神活动和精神创造。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领域。文者,文化、文明之谓也,即所谓人文化成。①刘京希:《人文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1期。第二是从人文关怀的内涵角度进行界定。认为人文关怀是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人对自身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自由的文化关切。②吴卫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文关怀》,《当代思潮》2003年第4期。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讨和解答,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③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理论前沿》2000年第4期。人文关怀就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要进行关怀,既要有经济的关怀,这是最基本的人的物质利益关怀,更应该有政治权利的关怀,这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点,也要有文化权利的关怀,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三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阐述人文关怀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方式、方法。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在内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人是根本。④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4期。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存在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本质上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的作用的重视。⑤陈章亮:《论坚持以人为本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致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0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与为了人并实现人的价值取向;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文情节。它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第一,关于中国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色彩。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民本思想在中国近代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的“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主张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时,巧妙地援引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主张“君民同体”,认为民可举君,也可废君。还有学者认为,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二,关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问题。对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问题,有的学者是从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其历史发展轨迹的,认为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思想。古希腊哲人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把握自我,对自我充满信心。在罗马时代,哲人以淡然的心态把握自我,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中世纪经院哲学时期,人们彻底否定现实的自我,而在天国里寻求自我,以一种梦幻的方式去把握自我。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理性的方式把握自我,重新肯定自我。自16世纪起,人类进入思维理智时期。近代哲学是以抽象的方式探索和把握自我的。也有学者认为,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就曾经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①钟轩理:《天地之间莫贵于民——如何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人民日报》2004年9月13日。在西方中世纪,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淹没了。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人们从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②钟轩理:《天地之间莫贵于民——如何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人民日报》2004年9月13日。
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文关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展开的:
一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一种观点认为,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马克思哲学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在:首先,马克思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伟大继承者,马克思正是沿着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来从事自己的哲学思考的。其次,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再次,马克思哲学的宗旨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③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纬度》,《光明日报》2001年2月6日。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但其思想理论中内涵着以人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存在与本质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即人作为人这个类的类存在、人作为群体意义上的存在、人作为个人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最终要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目的,社会历史在其运动过程中是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每个人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社会历史是从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一个必须不断寻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发展逻辑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其次,在唯物史观科学体系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④夏兴有:《论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5月27日。
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始终把经济学作为理解人类社会、人的活动规律、人类道德和人类精神现象的手段,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中人被物所统治、人沦为工具以及道德沦丧等现象深恶痛绝。纵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开始,他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他所要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正是出于对人和人类劳动的深切关怀,才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完成了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1845年4月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是表明马克思从此不再在他的经济研究中倾注人文关怀,不再关心人、关心主体,而是表明马克思是在一个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确定了科学的人学。这种人学不是抽象的人文主义,而是通过关注无产阶级这一社会主体命运的具体向度,在已经确立的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性上,展望了作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前景的共产主义。⑤孟昭元、杨淑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关怀与人的全面发展》,《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1期。
三是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研究其人文关怀思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开始就贯穿和体现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时代就受到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和法国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一种对人类命运充满真挚关切的仁爱胸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转变和形成时期,他们所写的一系列著作告诉我们,“人类解放”从一开始就是他们所关注的最高目标。《共产党宣言》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说明了现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并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本论》处处渗透和体现着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挚情感,体现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这就是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最初的社会形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第二大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只有在“第三个阶段”,人的发展才最终达到“自由个性”的全新水平。而这种“自由个性”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直接体现了他对人本身、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注,而他把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归结为人的“自由个性”,更是他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具有的真正的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包含了人文关怀,而且是在真正的科学理性的支持下,把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⑥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理论前沿》2000年第4期。
第四,关于我们党的人文关怀思想。许多学者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学术界对毛泽东的人文思想多是从民本思想的角度阐述的。有的学者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向人民学习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出发点,充分发扬民主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归宿。①凌先有:《毛泽东的民本思想》,中国水利网。也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从古代民本思想中吸取了大量人民性、民主性的精华,其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出人民主体论,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主体地位,这是毛泽东人民主体论思想的基本内涵;二是提出人民利益论,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毛泽东人民利益论思想的落脚点;三是提出了人民民主论,民本思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赋予人民群众以各项民主权利,即真正做到“国家主权在民”,这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核心所在;四是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标志着毛泽东民本思想的体系化。毛泽东的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真正实现主权在民、以民为本。②黄长义:《毛泽东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天空网。
人文关怀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首先,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以人为价值取向,重视人、关心人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他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设计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确定了社会发展的多元目标,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机联系起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把生产力标准、政治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三者结合起来,归根到底就是人民利益标准。最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是他对人的关怀的最突出的体现。③倪瑞华:《人文关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理论月刊》2001年第4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主要理由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思考,始终坚持着一条鲜明的人学向度。具体表现为:第一,现实的人是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邓小平认为,发展的出发点是人,但是这种人既不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第二,人民本位是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意蕴。在邓小平的发展观里,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怀,并且把以人为本作为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三,人的塑造是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的主体诉求。邓小平强调对人的塑造的重要性,把教育列为战略重点优先发展。④贾英健:《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向度》,《实事求是》2004年第5期。
笔者认为,江泽民的人文关怀思想极其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人文关怀思想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江泽民人文关怀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江泽民人文关怀思想的根本目的。江泽民还揭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从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学术界就对以人为本及其所包含的人文关怀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在哲学上揭示了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规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以人为本,在政治学上就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广泛的经济社会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有学者指出,我们党坚持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现实的人,不是个人本位的人,而是社会本位的人。以人为本包括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内涵,理想层面就是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现实层面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⑤陈章亮:《论坚持以人为本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致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0期。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蕴含着以下重要思想: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的尺度是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发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⑥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还有学者认为,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实践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是,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具有与“以民为本”不同的特殊意义: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的如下一些意义上的人,如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宽泛,更具包容性。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合法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务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内涵更丰富。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消除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合理要求的不尊重人的现象,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有超越精神。以人为本要求关注人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还有观点认为,“以人为本”思想有多层次、多视角的含义:在学理层面,以人为本是在扬弃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作为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它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实践层面上,把以人为本与发展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内外发展的深刻反思的结果,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人与自然、与人、与自身的发展的全过程;在价值取向上,以人民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是党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为民、改革靠民、改革成果由民共享是最高标准。①陈章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释义》,《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三、关于我国人文关怀思想研究的必要性
学术界一致认为,我国人文关怀思想的提出,并不是首先来自理论的引导,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现实的需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抉择。有学者认为,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突出。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是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最后,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发展生产力理解为就是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就是产值、指标、利润,这种发展观虽然带来经济效益,但却造成了环境污染。二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出现了人被物化的现象,一些人不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三是人与人的关系上,出现了贫富悬殊、不公正和冷漠自私。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内外发展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目前,我国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已进入矛盾凸现期。出现了瓜分财富、掠夺资源以及“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的急功近利和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学术界对人文关怀思想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人文关怀精神的提升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第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第三,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第四,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的最终目标。②蓝明伦:《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崭新阶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首先,它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论前提;其次,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③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再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④上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论以人为本》,《人民日报》2005年3月30日。
四、关于实施人文关怀的路径和对策
学术界认为,人文关怀思想的提出为我国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对如何实施人文关怀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学术界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提出了诸多方案: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实施人文关怀的路径是坚持“四个结合”:从提高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化质量看,必须把人文关怀与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从人文关怀的社会公平原则看,必须把坚持社会公平原则与全面实现人的公平关怀结合起来;从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势看,必须把社会人文关怀与自然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从人文关怀的制度保障来看,必须把对人的关怀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⑤蓝明伦:《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崭新阶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有的学者从提升人的现代素质的高度,将我国实施人文关怀的对策概括为四个“注重”: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并将其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位置;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取向;注重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主能力;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营造人文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生长机制。⑥包心鉴:《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人本”意义》,《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有的学者从发挥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的历史主体作用角度,阐述坚持以人为本的对策,认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必须把握以下四点: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整合和调节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核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⑦陈章亮:《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是杂志》2007年第8期。
D609.9
A
1003-4145[2012]04-0119-04
2012-02-18
邱焕玲,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7BSHZ08)的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周文升wszhou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