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艳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优良传统道德所体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的本质要求与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与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它们将会为时代发展带来无穷的力量,同时,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也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将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融合贯通,与时俱进,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结合起来,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包含着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重视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优秀的伦理思想。从《书经·周官》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到贾谊《治安策》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思想胸怀,都强调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上,传统道德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重要的特点和优点,也是值得我们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道德资源和精神财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象传》,道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永远进取的民族特征以及效仿大地宽厚能容的承载包容精神。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正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伦理精神来铸造着自己的民族性格。今天,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更需要弘扬这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中华传统伦理思想尊重人的尊严及价值,崇尚“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孟子、墨子分别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兼相爱,交相利”,这些“仁和”的观点在现代仍然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
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道德修养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们共同的立身之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学而》)“内省”就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察觉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即时发现即时改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圣心”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儒家学派阐明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根本途径,即如《礼记·大学》所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历史上,儒、墨、道、法各家皆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道德践履。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实践是提升道德修养的最基本的体验方式。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儒家学派为指导人们道德修养,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等,以使自己的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
道德体系的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又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历史转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历史沿革,体现者一种持续稳定、日臻完善的特征,它们存在的价值不仅体现了思辨的发展历史,而且对不同时代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源,也是我国现代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切实实现传统道德同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融合与创新,优良道德传统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比其他道德文明更加优越和先进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数千年以来道德文明的有益成果,并对之作了创造性的转化和提升。例如,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对中华民族产生几千年的影响作用,不仅在于它本身思想体系的完备精深,还在于后人的不断完善发展,使它成为一个超越历史和时代的思想道德体系。
现代社会已跨入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新时代。现代社会与传统时代相比更具有主观性、经济性、创造性、超时空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个人化和模糊化,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和阻力,因而重新追寻传统道德,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交往扩大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越来越复杂,人们也更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调节。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精华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积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格。传统道德体系中,尽管有外来文化融入,但依旧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有数千年文明的而未曾中断的独特的个性和品格。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传统道德价值与现代新的道德观不断融合,一方面可以使人们不致陷入道德心理上的无所归属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可使传统道德观念在渐变中达到价值更新的目的。社会主义道德就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上,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其动态有序、稳定平衡的理论架构与修身为本、自省慎独、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境界,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格局面临着新的调整,需要形成新的核心道德信念和价值标准,而传统道德精华中所蕴含的义利统一、天人合一、整体与个人价值统一等精神资源,正是我们完成新时期道德整合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迫切需要培育与坚守的道德准则。
挖掘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就要把传统道德寓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建设才能更具有民族特色,更具有生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要以中华传统道德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同时在传承基础上还要实现创新,一方面是重新认识和阐释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使其优秀的因子与时代精神结合到一起;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激活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意义。在传统道德与新时期道德建设的结合中,使传统道德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更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道德价值观念,以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融合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正是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优秀思想,并推陈出新,使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性。
第一,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自觉促进传统道德与当代语境和时代精神的融合,使优良道德传统不断汲取当代新成果,在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修补力和再造力,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
第二,不断发扬传统道德文化演进过程中所体现的海纳百川、融汇新机的机制优势,把优良的传统道德变成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发挥传统道德对杜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价值力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将优道德的传统落实在当代人伦关系中,同时不断发扬光大,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只有这样,优良道德传统才会鲜活地存在,才能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第三,优良传统道德要与现代个体生活相结合。只有在个体的社会、职业与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才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优良道德传统的生命力最终会体现在我们个体的生命力中。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诚信、礼让、助人为乐等都是世代相传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精神,大力弘扬并使之发展成为富有新时代意义的美德,使之成为新时期主流思想,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们走出拜金主义误区,摆脱精神匮乏,促进人们身心健康。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泽被春秋、影响深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需要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部分加以发扬光大,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使之发展为现代社会的新道德,以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于文军.弘扬传统美德的思考[J].求是,1997,(13).
[2]杨翰卿,李保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9,(1).
[3]卢建华.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转型及其时代意义[EB/OL].http://www.studa.net/wenhuayanjiu/091019/14332842.html.
[4]王仕民.论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5).
[5]何志钧.光大传统文化的生命力[N].人民日报,2012-05-19.
[6]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