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华,侯喜林,余丽芸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a.生命学院;b.动科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教学能力,《教育大词典》解释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
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使作为教授,也“首先是讲课的学问家,能开出多种有深度的课程”(张岂之语)。近五年来,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我们生命学院为例,80%以上年轻教师,虽有较高的学历、学位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未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课程学习和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是作为学习者或知识接受者体验过高校的教学,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直接充任一线教师,缺乏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教学工作实践经验,更缺乏专业社会实践经历。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校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教育部及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提高高校教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随着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农科生物类教师除应具备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要求外,还必须具备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缺陷,农科生物类高校采取适宜的改善措施应是提高教师在新环境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2.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教师尽管要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但教学工作始终都是其首要任务,特别在教学型院校中,教学工作更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近几年,我们学校开展了教学工作的绩效考核,关乎教师的工资多少、评聘职称等,更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教师亟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3.教师教育理念、从业态度的养成需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教学名师、教育家产生的必经途径。
1.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能力:无论是专业基础课,如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还是专业课如基因工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等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要求我们主讲教师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形成围绕主讲课程的知识框架,在教学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有点有面,有前沿科学和技术,让学生将孤立的某个课程的知识编织成网,拓宽思路,看到学科发展方向和主流。知识更新能力包括有效获取外文资料及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做到知识储备,厚积薄发。
2.学术研究能力:包括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体现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应用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是教师某一研究方向的纵深拓展,能够将科研和教学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学生的科研思路,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社会实践能力:高校教师往往会出现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如兽医学院的教师不会给动物诊病、治病、防控疾病。生物技术的教师不了解生物产业,生产生物制品的流程、质量控制等,不能够解决现实生产中的难题,只会照本宣科,无法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
4.教学准备能力: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学科内容的评价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等。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学能力不均衡,但是通过取长补短、有意识自觉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经常反思,深刻剖析、总结提高,会大大改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1.加强认识,结合我校定位,结合高校发展现状,明确具有农科生物类特色的教学能力构成,引导教师主动、自觉地培养教学能力。教师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时期,教师更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全面加强自身修养,认真对待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并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自愿地关注和回应学生需要,给学生以关爱和引导。
2.依托三个载体,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学科建设三个载体。采取课程负责人制,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课程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考核等深入研究、讨论,充分发挥团队、学科力量优势,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查缺补漏,识偏纠错,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能力。
经常举行教师的观课评课。将相关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的教师组织起来,开展听课评课,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探寻素质教育,去体验教育的理念、理论、方法,去改造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升华自己的教育精神和教育理想。
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今天,教师的功能从传统的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当代的教育科学表明,人类的知识不仅在不断分化,形成许多新的边缘学科,教育也跟科技一样,不仅各门学科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就是教育学和教学法体系本身也日益丰富,同一学科内各种流派林立,同一教学内容也因教法迥异而效果悬殊。为能够保证自己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教师就必须发挥群体优势,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以弥补个人智能的不足。
3.建立两种机制,优秀示范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发挥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引领作用,经常组织开展教学交流和观摩活动,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完善职务评审和岗位聘任有关制度,将教学名师、教学成果、教改项目等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一视同仁,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4.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产学研平台。鼓励教师走进实践,解决生产问题,提出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顺利应用于生产,没有转化之瓶颈。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实践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减少书本知识的枯燥,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利于就业。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活动,使教学与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相结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他们所面对的不在是小学生,而是成熟、独立和精神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让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如果想把大学教师作为教书匠,那就大错特错了”。高校教师应利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设综合性、探索性的实验项目,举办各类学生科研活动,将科学研究渗透到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不是要每一个大学教师都能成为重大科学的发现者,重要的教师要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对科学的向往。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对教学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为教学增大信息量,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
5.多元化开展教师进修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首先,要建立教师培训中心,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教师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帮助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1983年卡耐基麦隆大学建立的教师培训中心收集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还向无经验的教师发放教学手册。培训中心面向全校教师开放,教师可以自愿去教学技能培训中心以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形式进行网络师资培训。可以讲网络培训网址发给每位教师,让大家闲暇时或者遇到问题时,到网络上找相应的对策。再次,制定措施应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进修班,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教学业务素质。开展教师培训应走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提高学历学位与更新拓宽知识相结合,单科进修与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相结合,外出进修与高层次学术访问相结合的道路,立足长远,着眼需要,多元化开展教师进修工作,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把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取得学位与考核、职称评定、提高待遇结合起来,把进修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提高农科生物类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开拓教学思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建立学科之间的新联系,发现教学新规律,能将教学模式由教学为主型转化为教学科研型,有利于提升高等农科生物类院校的办学定位。同时,在农科生物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高能力的教师会培养出更多的具备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提高我国农科生物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当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备受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农科生物类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提升农科生物类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将为我国实现教育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