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 130122)
猪病毒性疾病该如何选择抗病毒药物?(下)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 130122)
1.干扰素(IFN)。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糖蛋白(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正常机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干扰素根据抗原性的不同,人类细胞诱生的干扰素分为IFN-α、IFN-β和IFN-γ,每种又可分为若干亚型。IFN-α和IFN-β,抗病毒作用强于免疫调节作用。T细胞产生的IFN-γ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可作用于机体的多种免疫细胞。病毒、细菌内毒素、原虫、人工合成的双链RNA等诱生剂均可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它的抗病毒机理主要表现在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细胞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即翻译抑制蛋白(TIP),该蛋白能切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结合,抑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即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
2.免 疫 核 糖 核 酸(IRNA)。
IRNA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信息遗传物质。它能将供体对某些抗原的特异性免疫信息传递给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使之产生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从而提高受体的免疫功能。IRNA本身无免疫原性、无种属特异性,不引发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一方面它具有传递免疫信息的功能,另一方面,IRNA与抗原结合后,变成了超级抗原,可大大地增强免疫功能。IRNA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可用以各种动物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尚佳。
3.免疫球蛋白(Ig,排疫肽)。
Ig是一类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血液、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在动物体的营养代谢和生理调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Ig具有抗病毒,抗外毒素,杀灭细菌,中和毒素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生物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体,结合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表达,并通过胎盘传递免疫力。在保护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腺、五官等粘膜器官的细菌与病毒的入侵时起关键作用;能凝集颗粒性抗原,中和病毒粒子,介导宿主细胞免疫,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与抗病力。
Ig根据其大小、电荷、可溶性、化学结构等理化特性与抗原性等可将 其 分 为 IgA、IgD、IgE、IgG、IgM五类,其中IgG含量最高,是最重要的一类免疫球蛋白,现已形成工业化生产。
4.转移因子(TF)。TF是将预先用特异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脾脏与淋巴结等)反复冻融,经过透析与超滤后,所获得的一种小分子核苷酸与小分子多肽的复合物。由于它能将供体某种特定的细胞免疫功能特异地转移给受体,故称为转移因子。含有12个氨基酸,2~4个RNA,分子量为700~5 000,无抗原性,但有种属特异性。其活性不会被核酸酶和胰蛋白酶破坏,于56℃30分钟可遭破坏,-20℃可保持5年.它具有三种活性:即免疫增强活性、免疫抑制活性和特异性免疫力传递活性。它能转移病毒、细菌、真菌、组织相容性抗原等的细胞免疫,使无活性的淋巴细胞转变为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并促进干扰素与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增强细胞免疫;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体液免疫。还可刺激动物机体淋巴细胞活性,减少免疫抑制、解除免疫麻痹,降低应激反应,保持机体的稳定。TF可用于防治各种动物的病毒性疾病,同时又是一种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
5.白细胞介素(IL)。IL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所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它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介质,它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群的相互作用。在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中起调节作用。白细胞介素与相应细胞的结合,这种连续的细胞因子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可以扩大和调节免疫应答。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细胞与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以及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的家族包括IL-1至IL-29。可用于防治动物的各种病毒性疾病,同时又是一种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
6. 胸腺肽。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中枢器官,可分泌一系列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类物质,总称为胸腺激素。其中包括胸腺肽(胸腺素,TM)、血清胸腺因子(STF)、胸腺生成素(TP)及胸腺体液因子(THF)等。
胸腺肽具有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与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调节机体免疫的功能,呈现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的作用。它通过诱发内源性γ-干扰素和激活NK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高效的免疫调节剂。可用于病毒性疾病,细胞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菌性早期感染与肿瘤的治疗。
1.聚肌胞(又称聚肌苷酸)。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诱生剂,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与免疫调节功能,可用于防治犬传染性肝炎与家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性肝炎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以及动物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
2.阿糖腺苷。嘌呤核苷同系物,能抑制病毒DNA多聚酶从而阻断病毒的合成。可用于防治猪伪狂犬病,疱疹病毒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水痘病毒感染及奶牛的病毒病等。
3.植物血凝素(PHA)。植物血凝素是一种有丝分裂原,其主要成分为植物多肽,是一种低聚糖(由D-甘露糖、氨基酸葡萄糖酸衍生物构成)与蛋白质的复合物。植物血凝素能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效应T细胞又可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杀伤病毒;细胞毒T细胞可直接杀伤病毒。植物血凝素还可刺激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母细胞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非特异性抗体可中和病毒。植物血凝素还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骨髓造血机能;促进机体白细胞与多核白细胞的产量;提高机体细胞诱生干扰素;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
植物血凝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可用于防制病毒性疾病。如兰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病毒性腹泻疾病、犬瘟热及犬细小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与许多抗病毒中药联合使用,防治效果更为明显。
4. 逆转录酶与蛋白酶抑制剂等。都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在兽医临床上已初步开始使用。
1.选择抗病毒药物防治的原则。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复制与繁殖,完全依赖于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有一些病毒的核酸还能直接整合于宿主细胞之内。因此,选择抗病毒药物一定要坚持四个基本要求。
一要能抑制或破坏细胞内外病毒的代谢与蛋白质的合成;二要对动物机体正常细胞不产生致死性损伤;三要不能使病毒产生耐药变异毒株;四要具有修复免疫缺陷和激活免疫抑制,提高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之功能。目前,市场上流动的抗病毒化学药物虽然能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阻止病毒穿入与释放,但是,抗病毒化学药物对动物机体正常细胞有严重的损害作用,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同时,许多病毒对抗病毒化学药物能产生耐药变异毒株,防治效不佳。故在兽医临床上禁止使用抗病毒化学药物,这是非常正确的。
2.针对病毒的生活周期选用抗病毒药物。病毒进入动物机体,其生活周期为:细胞外阶段,以成熟的病毒粒子的形成存在;细胞内阶段,即感染阶段,病毒进行繁殖。其环节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等。抗病毒药物通过阻止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就可达到阻止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和干扰病毒增值的目的。选用中药制剂与细胞因子制剂用于防控动物的病毒性疾病,对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发挥作用,最终达到阻止病毒吸附、穿入、脱壳;抑制病毒核酸转录与复制;抑制病毒蛋白合成与装配;阻断细胞受体,达到干扰病毒增殖的目的。中药制剂与细胞因子制剂都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而且毒性低,不良反应少,使用又方便。二者联合应用可充分发挥其抗病毒的相互协同作用与促进作用,可有效的提高防控效果,最终达到标本兼治。
3.坚持综合防治的原则。当前猪群中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都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发的,病原体呈现多元化(有病毒与细菌,还有寄生虫等);加之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出现新的毒株与“超级细菌”;新病毒的不断发现(如博卡病毒、杯状病毒、嵴病毒及猪输血传播病毒等);免疫抑制与霉菌毒素危害的加重,致使猪病防治的难度增大。为此,针对当前猪疫病的复杂性与严重性,一定要采取综合措施,养防并重,预防为主。为此,采用中药疗法与细胞因子疗法,配合必要的辅助疗法,综合防治,方可达到临床防治效果。动物的病毒性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当前使用抗病毒的中药制剂与细胞因子制剂联合防治疾病,在兽医临床上已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这将是今后兽医临床上使用药物防治动物疾病的发展方向。
4.坚持遵章守法的原则。当前有少数不法兽药企业,随意改变药物组方,在中药制剂与抗生素药物中加入金刚烷胺、利巴韦林及病毒灵等禁止使用的药物,非法投入市场,以获得暴利。为此,我们在兽医临床上,选择使用兽医药品时,一定要坚持遵章守法的原则,不要使用国家规定的食品动物禁止使用的药物,以及假冒伪劣兽药等。否则,不仅影响防控动物疫病的效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安全,而且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