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凤
(郑州市教育局,河南 郑州450052)
科学研究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1]。重视提升教师科研素质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了解当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和影响因素,对提升教师科研素质,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高职院校部分对科研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固守传统观念,缺乏创新精神。不少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教学才是中心工作,科研是研究机构和专家的事,不是教师必须做的工作。没有真正把科研看做衡量办学水平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标准,而是把进行科研工作看做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一种手段,撰写、发表论文只是为了给自己职称评定和评选先进增加砝码,一旦职称和评选先进的问题解决了,科研工作就懈怠了。不少教师安于现状的传统教育运作方式,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提升自身科研素质。
造成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没有强烈的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因为高职院校教师在以往多年的中专或专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职业价值的认识满足于“光荣”“桃李满天下”等情感和社会承认的层面上,习惯于年复一年地完成课堂教学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另外,在当今高职院校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个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格标准要求下不断招收、引进高学历人员,对原有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有些高职院校认为“博士是人才,硕士是通才,学士是庸才”。这种现实给许多教师带来了压力,造成了部分教师出现浮躁等情绪和对科研冷淡的现象。如不能及时改变这些束缚教师投身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情绪,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
建立合理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科研能力。在高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中,中年以上的教师学历基本是本科程度,一部分学历提升是通过业余进修完成的,虽然实践性知识充足,但本体性知识不够系统,条件知识更新比较迟缓;青年教师们在大学期间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具备了比较系统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知识,但还没有能够在“专”的基础上向“博”的方向发展 ,对日益广泛渗透到科研领域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耗散结构及突变论等新的理论缺乏掌握。而且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性知识,影响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造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知识缺失的原因有许多。从自身角度分析,主要是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从学校方面分析,对教师的科研理论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例如:许多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只能埋头于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只能是见缝插针。而且有的高职院校办学形式比较封闭,图书资料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很少向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有限的校际间交流主要局限在管理层次,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比较少。这些都是影响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因素。
良好的科研能力是获得优质教育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然而,许多教师缺乏科研能力,在研究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例如,大部分教师没有主持科研项目的能力。在选题上存在着攀高不务实,一味贪大求高,课题论证概念不清,说服力不强;研究思路混乱,找不准突破点;部分教师尝试采用实证研究,但比较偏重经验总结,过分依赖经验和思辨,对教育统计学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所收集的科研信息资料的可信度差,影响了对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洞察和分析,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研究结果的表述上不能以科学和规范的文本表述形式呈现,影响到大家对研究结果的分享和交流等。另外,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普遍缺乏高水平专家的指导与引领,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虽然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有许多,但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管理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教师科研实践活动,是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许多高职院校虽然设有专门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但没有科学的目标管理制度。尽管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但对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定位不准确,特色定位不鲜明,制定的“科研业绩考核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评审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照搬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在精神导向上偏重于国家纵向课题,在激励措施上鼓励高水平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使得许多教师处于观望状态,很少参加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难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对学校科研总体规划不科学,管理措施不到位,不能敏感地捕捉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也不能有效地对学校科研课题进行全程的管理。在发动、组织、指导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时缺乏良好策略,往往使科研活动成了教师的额外负担,影响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再则,我国当前所规定的评价职能(考核和职评的学术依据、晋升的条件)政策等,虽然目的是建立良性循环的反馈环节,但导又致了当前科研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
具有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一名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只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忽视科研工作的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充分认识大学不仅是一个文化实体,也是一个学术组织。其主要特点是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高深知识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个不能相脱离的基本职能。因此,要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激发个人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2]。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统一起来,通过开展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另外,高职院校的领导在招收、引进高学历人员的同时,也应该充分重视提升原有教师科研素质。
知识就是力量,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理论知识为指导。通过学习科研理论知识,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对教育现象的洞察力。虽然科研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对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掌握一定的科研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明确研究的要求和原因,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效。特别是当前科学理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新的理论、新的理想、新的方法大量涌现。教师应该及时学习新的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优化知识结构,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技能的复杂程度和技术构成较高,掌握时需要较高的认识能力及操作能力,而且科研技能与能力之间具有互为因果性的联系,经过身体力行的刻意训练提高,才能使形诸于内(心智活动)外(动作行为)的技能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即研究能力。这种研究能力不仅能够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而且与教师的职业活动凝聚为一体,能够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给教师带来更好的职业成就感,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开展行动研究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获得良好科研成效的方法,也是提高科研能力、加速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时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可以从简单的、小的课题研究入手。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中实现科研素质的提升。
科研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管理者加大支持与投入,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利用院校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科研的目标和任务。第一,协调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时间保障;第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加科研项目的层次、类型,扩大科研项目的受益面,改善科研条件;第三,搭建科研与教研结合平台,鼓励教师坚持科研与实践结合,根据自己实际水平和研究特长找课题,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第四,搭建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和转化平台,积极支持教师在有关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成果,在学术会议上交流成果。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办法,促进产学研结合;第五,支持学术交流,畅通信息渠道。学校要尽可能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使教师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拓展视野,提高科研水平。另外,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能够反映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对此加大投入。
高职院校不仅要鼓励教师有个人研究专长,还要注意培养学科研究团队。第一,要鼓励教师有个人研究专长,使科研成为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教师应该从比较熟悉的学科入手,就某个事件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程序设计等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思考、经验及其理性认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总结,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第二,建设学科梯队,培养学科研究团队,提高整体科研能力。学科梯队以学科为依托,带头人以其学术思想和权威影响梯队成员,在学术上起着管理的作用,具有学术凝聚力。建设学科梯队和培养学科研究团队是提高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有效方法;第三,科研活动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与协作,教师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团队研究,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研究,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开阔视野,获得更大的进步。科研究团队需要名副其实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学校要活化组织结构,消除组织壁垒,加快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步伐。
完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既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自身的需要,也能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教师科研的实际水平,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为教师科研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从宏观上对学校科研活动进行调控,使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充满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3]。第一,建立适合本校发展情况的激励机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参差不齐,应兼顾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激励。鼓励全体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发挥优势和长处,使全体教师都有机会并乐于从事科学研究;第二,建立合作型竞争机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课题小型化、单干的倾向比较大,建立合作型竞争机制,能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保证教师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其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合力,获得最好的研究效果。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功能主要是对科研工作的实际意义和效果的评价。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机制应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既要鼓励教师多出研究成果,更鼓励教师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1]张晓红.论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与功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2]吴丽芳.“教学研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与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0(7).
[3]王红芳.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教研主体作用的发挥[J].学前教育研究,2010(3).